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對抗災難?
不少孩子心里會因此產生疑惑或恐懼,面對這一切,父母應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
現象聚焦:災難畫面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日本地震牽動著無數人的心,電視臺和報紙也對災難進行了全方位報道。每天傍晚,張琳都會和家人一起看電視新聞,了解災情的最新狀況。這天,張琳如往常一樣正專注地看著新聞報道,突然發現五歲的兒子獨自一人蜷縮在沙發的一角,神情有點哀傷,細問之下,兒子才道出了一串心中的焦慮:“媽媽,什么是地震?我們這里會發生地震嗎?地震了我們怎么辦?我會死嗎?爸爸媽媽會死嗎?”張琳沒想到,每天電視新聞上的災難畫面竟然讓孩子產生了恐懼,心里留下了陰影。但對于兒子的疑問,張琳一下子無言以對,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災難呢?
孩子應如何面對災難?
對于這場地震,孩子們也不是“絕緣體”,他們心里會有一堆疑惑、想法和恐懼。父母無需避談災難,而是要讓孩子明白這是自然現象,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
◆實事求是地、從科學角度來談論地震災害,跟小孩子講解一下地震的小常識,告訴孩子只有少數強震會造成大災難。并告訴孩子自己所處的地區并非地震易發地區,是安全的。
◆告訴孩子,政府會為這些災難中的人提供支持和幫助,直到他們恢復原來的生活,可以舉些例子,如已經恢復基本生活的地震地區。還有很多團隊都會持續地幫助這些群體。還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討災后人們團結互助、堅強、積極樂觀等正面的事情,引導孩子看到這些災難背后的好的一面,在孩子心中種下一些積極的種子。
◆可以告訴孩子萬一真發生地震,應該如何做。比如在家里的話,應該怎樣防護或躲避,在戶外的話應該怎樣做,最重要的是保持鎮靜。這樣做不僅可以真真切切地教給他一些技巧,而且可以讓他極大地感受到安全。
◆關注新聞報道時,父母最好與孩子在一起。鼓勵孩子談論他所知道的地震災害,談論焦慮,本身就是對焦慮的減輕。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絕對不要批評或嘲笑孩子的恐懼和膽怯。與此同時,父母還可以表達父母無論怎樣都會跟他們在一起的,不用擔心。
兒童抗震自救書籍熱銷
日前,記者走訪了市內幾家書店,發現自從云南盈江地震和日本大地震發生后,各書店有關地震災后自救等方面的科普書籍尤其熱賣。不少書店在兒童讀物區內都專門擺放了面向兒童的抗震自救、避險等科普類讀物,吸引了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選購。陳女士正和讀小學的兒子一起挑選抗震自救書,她告訴記者,專門帶孩子來買些如何正確避險的圖書,就是想讓孩子多增加些避險知識。一些面向少年兒童的科普書會通過漫畫、歌謠等輕松的方式把枯燥的科普知識講述出來,孩子們看起來比較容易接受。
經驗借鑒
日本抗震教育從幼兒園開始
旅居東京的貴陽人曹沛一家在日本東京生活,地震發生后,她趕緊跑到幼兒園接三歲的女兒璨璨。一進幼兒園,就看到老師已將孩子們全部領到操場坐著,還分發了餅干。璨璨看到媽媽,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今天我們又搞抗震演練了,好好玩哦。”
在日本,小朋友從幼兒園開始,每個學期都要接受專業的地震知識輔導。政府有明確規定,一旦發生地震,市民要立即前往附近最近的學校,“一是那里比較空曠,二是學校的建筑質量最好”。曾有報道:1995年日本關西地區大地震,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女孩子竟把母親從倒塌的廢墟中救出來,自己也安然無恙。原來她就是按在學校里學的避難程序做的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