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積極養育的原則
有五個原則可以幫助你的孩子發現自己的內在力量,以應對生活的挑戰并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在《孩子來自天堂》一書中,我們將探究很多建立在這五個原則基礎之上的新的養育技巧。這五個原則是:
1.與別人不同沒關系。
2.犯錯誤沒關系。
3.表達消極情緒沒關系。
4.要求更多沒關系。
5.說“不”沒關系,但要記住爸爸和媽媽才是主導者。
讓我們更詳細地探討一下這些原則。
1.與別人不同沒關系。所有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天賦、要面臨的挑戰和需要。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能夠識別出他們的特殊需要,并提供幫助。一般來說,男孩子有一些特殊的需要,而這些需要對女孩子來說就不那么重要。同樣,女孩子也有一些需要,而對男孩來說就不那么重要。此外,不管男孩女孩,每一個孩子都有與自己獨特的挑戰和天賦有關的特殊需要。
孩子們的學習方式也不同。父母必須明白這種差異,否則,他們會把孩子進行相互比較,從而產生不必要的失望。當學習一項任務時,有三種類型的孩子:跑步前進、走路前進和跳躍前進。跑步前進的孩子學得很快;走路前進的孩子學得很穩,你能很清楚地看到他們在進步;最后是跳躍前進的孩子,他們更難撫養。他們似乎學不會任何東西,沒有任何進步,但突然有一天,他們跳了一大步,掌握了任務。跳躍前進的孩子有點像遲開的花朵,他們的學習需要更多時間。
父母要知道表達愛的方式需要根據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女孩子通常需要更多的關心,但太多的關心會讓男孩子覺得你好像不信任他。男孩子需要更多的信任,但太多的信任會讓女孩子覺得你不夠關心她。父親容易犯的錯誤是把男孩子需要的東西給予女兒,而母親容易犯的錯誤是把女孩子需要的支持給予了兒子。理解男孩和女孩的不同需要可以幫助父母更成功地培養孩子,還可以減少父母之間對于養育方式的爭論。爸爸來自火星,媽媽來自金星。
2.犯錯誤沒關系。所有的孩子都會犯錯誤,這再正常不過了,完全可以預料。犯了一個錯誤并不意味著孩子有什么不對,除非父母表現得好像孩子不應該犯錯誤。錯誤是很自然、很正常的東西,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孩子對此的了解主要來自于實例。父母一定要承認自己在對待孩子和支持孩子時犯的錯誤,以及父母彼此之間犯的錯誤,這樣才能最有效地教會孩子這個道理。
當孩子時常看到父母道歉時,就會逐漸明白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父母不是在教孩子道歉,而是在做出示范。孩子是從榜樣而不是從說教中進行學習的。孩子不僅從中學會了更加有責任心,而且通過原諒父母的錯誤而逐漸學會了原諒別人的重要技巧。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天生就有愛父母的能力,但他們無法愛自己或原諒自己。孩子從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中以及從他們犯錯誤時父母的反應中學會愛自己。當孩子沒有因犯錯誤而受到羞辱或懲罰時,他們就有了更好的機會來學會最重要的能力——愛自己以及接受自己的不足。
這種能力是在反復經歷父母犯了錯誤但依然可愛的過程中學到的。羞辱或者懲罰有礙于孩子形成愛自己、原諒自己的能力。
3.表達消極情緒沒關系。諸如憤怒、傷心、害怕、悲痛、受挫、失望、焦慮、尷尬、嫉妒、受傷、不安全、羞愧等消極情緒不僅是自然而正常的,而且也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有消極情緒沒有關系,而且需要表達出來。
父母必須學會為孩子創造合適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并表達出消極情緒。盡管表達消極情緒沒關系,但孩子表達消極情緒的方式、時間和地點并非總是恰當的。發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但需要學會分清時間和場合。另一方面,你千萬不要為了避免孩子發脾氣而去安撫孩子,否則,當你沒機會讓孩子“暫停(time outs)”,沒機會更有效地處理當時的問題時,孩子的怒氣就會爆發出來。
為了增加孩子對自己感覺的了解,必須學習并練習新的交流技巧,否則,他們就會失控,反抗你的權威,并把壓抑的情緒發泄出來。從這本書中,父母將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自己的煩惱情緒。父母抑制什么,孩子就會表現出什么,讓父母越加煩惱。這正是為什么孩子會在最不合適的時機大發脾氣的原因,特別是在我們有壓力,感覺到不堪重負,努力掩飾自己情緒的時候。
積極的養育還包括不能讓孩子為父母的感覺負責。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中隱含的對理解和愛的需要會引起父母不便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壓抑自己的這些情緒,并脫離真實的自我以及所有源于真實自我的才能。
“明智的”父母認識到了情緒的重要性,但他們在教孩子了解各種情緒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過多地把自己的情緒與孩子分享。教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最佳方法是帶著同情和理解傾聽孩子說話,并幫助他們弄清自己的感覺。父母通過講述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挑戰時的感覺,與孩子交流消極情緒,這才是最佳途徑。跟孩子講自己的消極情緒,其不利方面在于會使孩子的負擔過重。這些孩子會把太多過失歸結在自己頭上,感覺不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最終,他們會離開你,不再跟你交談。
例如,跟一個孩子說:“你爬那棵樹的時候我很擔心你會掉下來。”這會讓孩子漸漸受到消極情緒的控制。大人應該這么說:“爬樹不是很安全。我只是希望我在場的時候你再爬。”這樣的說法不僅有效得多,而且能教會孩子不要根據消極情緒作決定。孩子的合作不是為了使父母免于擔心,而是因為父母對他們提出了某種要求。(這種要求是一種客觀存在,你必須且只要用真實的自己去應對,如果還要去應對客觀存在之外的東西、、父母、、別人的感覺 根據這些離自己很遠的東西做判斷來應付自己眼前離自己很近的東西,,,那么自己的真實感受被這些遙遠的東西取代了,孩子的能量會被浪費,孩子的行為來源于他的內心,來源于離他內心最近能被他內心反映的客觀存在)---劉立強
父母可以通過同情、承認和傾聽來幫助孩子增強對各種情緒的了解,而不應通過向孩子講述自己的情緒的方式。有時候,即使是直接詢問孩子感覺如何或者問他們需要什么,也可能會給他們太大的權力。必須要用新的傾聽技巧讓孩子說出感受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寬容的”父母要學習如何不被孩子的要求和情緒所控制或操縱。“嚴苛的”父母要明白,很多時候他們不知不覺地因消極情緒而羞辱了孩子。
通過學習感覺和交流消極情緒,孩子能有效地學會把自己和父母區分開來,形成強烈的自我意識,逐漸發現自己內在的財富,諸如創造力、直覺力、愛、信心、歡樂、同情心、良知以及犯錯誤后的自我糾正能力。這些高級生活技能能夠使一個人在世界上發出耀眼的光芒,并取得巨大成功和達到自我實現,而所有這些技能的形成來自于始終能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并且能夠釋放消極情緒。成功的人也會感覺到失落,但他們能夠迅速恢復,因為他們具有及時釋放消極情緒的能力。大多數不成功的人要么對自己內心的感受麻木無知,根據消極情緒做出決定,要么就是陷在消極情緒和態度中不能自拔。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他們都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4.要求更多沒關系。孩子們常常因為想要更多或者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而感到自己犯了錯誤,認為自己自私或者被寵壞了。父母總是急于教給孩子感恩的美德,而不是允許孩子有太多要求。當孩子想要更多時,父母總是馬上回答說:“要感謝你已經擁有的一切。”
孩子們不知道該要多少才合適,也不應該期望他們知道。即使我們成年人,也很難決定我們能要多少而不會引起冒犯或者表現得太貪婪或討人厭。如果成年人在這方面都有困難,那么很顯然我們不應該指望孩子做得恰到好處。
積極的養育技巧將會教孩子如何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時,父母也將學會如何拒絕而不會感到心煩意亂。孩子可以在知道自己不會受到羞辱的情況下,自由地提出要求。他們還會認識到,提了要求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得到。
除非孩子們可以自由地提要求,否則他們永遠也不會清楚地知道什么能得到,什么得不到。而且,提要求會讓他們迅速學會令人難以置信的談判技巧。大多數成年人的談判技巧都很貧乏,他們不提要求,除非料到答案會是肯定的;如果遭到拒絕,他們通常只會接受,要么表面屈服而心懷怨恨地走開,要么怒形于色地走開。
當孩子可以自由地提出要求時,他們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內心力量就有機會得到迅速發展。成年之后,他們就不會接受“不”的答案。在孩提時期,他們學會了談判,并經常激勵你給予他們想要的東西。被哭哭啼啼的孩子操縱與被談判高手激勵,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積極的父母在每一次談判中都掌控著局面,并且會對談判持續的時間設定清晰的界限。(我作為一名中國男人,談戀愛的能力低,就在于小時候沒機會自由的提要求,不敢說愛,拒絕一次就跑!好像已經對“不”做好了接受的準備! 不能接受不的答案,但要接受不的命運)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