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孩子的依賴心理
伊梅這個家庭主婦當得可真不輕松,自己要朝九晚五地去上班不說,還要服侍癱瘓在床的公婆,照料讀小學的8歲兒子。每天下來她都只有一個感覺:累。
特別是她那寶貝兒子,一旦她忘了把當天要穿的衣服準備好,孩子準會沖著正在廚房忙碌的伊梅喊:“媽媽,今天穿哪件上衣?”隨之穿哪條褲子,穿哪雙鞋,包括出門前系鞋帶,都必定要她躬親。伊梅暗自愁悶:“唉,這孩子,怎么老長不大似的?”
雖然小孩對父母存在依賴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父母如果都像伊梅一樣,“包攬”孩子任何事情,不僅會自己感覺累得心煩,更是對孩子手腳和頭腦的束縛,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形成不良的依賴心理和懶惰情緒。幼兒的成長是身體和心理成長的結合,如果孩子只是在食物中得到充足的營養,而心理無法得到“營養”的教育,他們正在發育的自主思維就會被束縛。那么,如何才能矯治孩子的依賴心理呢?
首先,父母要有意識地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小孩自信心的建立,應采取“參與”教育。從孩子懂事開始,父母可以在適當場合多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一些事情。如買什么玩具,購什么圖書,都要適時地放手,這樣既辦好了事情,遵循了他自己的意愿,也潛意識地培養了他“自作主張”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參與”中收獲成功的喜悅與自信心的提升。
其次,父母要適時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承擔一些責任。要注意提出與其年齡段相適應的合理行為準則,隨著孩子的成長也應相應地加大給予他的“自由度”,讓孩子自己決定的“權限”不斷放寬。如4歲時可讓孩子學著自己洗手帕;5歲時,讓他開始學著收拾自己的床、抽屜;6至7歲時,教他做一些簡單的飯菜……
第三,父母不要“干涉內政”過多。如果對孩子這也限制,那也約束,會讓他感到左右為難,產生怠慢情緒,使得他諸事都要靠“外援”。這種惡性循環比心理、體格發育不良更難矯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都喜歡別人看到他的“成功之作”,家長就應該鼓勵孩子以主人翁的姿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對孩子主動提出的要求做出及時、親切的回應,不要模棱兩可,更不可直接粗暴地拒絕他,如果要求實在不妥,可適當引導。
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不要怕麻煩,也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只要他“參與”就應以鼓勵為主,對他的進步做出充分肯定,勉勵下次做得更好,時間一長,孩子的依賴心理便會慢慢消融。具有獨立的生活技能,將減輕做父母的壓力,也有利于孩子自身的成長。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