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謊的背后
生活中兒童的撒謊行為屢見不鮮,是不是所有的撒謊都說明兒童存在品行問題?兒童為什么要說謊,為什么有的兒童屢教不改?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撒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有意撒謊;另一種是無意撒謊。所以要透悉兒童撒謊的原因,判斷究竟是“有意撒謊”還是“過失撒謊”,然后給予兒童正確指導,以防形成真正的品行問題。
一、兒童撒謊的原因分析
有意撒謊多發生在小學中高年級兒童身上,但隨著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逐漸提前,兒童的有意撒謊也出現低齡化現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兒童犯錯誤時,家長教育兒童的方式。逃避懲罰是人的本能。而有的家長在面對兒童的錯誤時氣勢洶洶,批評沒完沒了,有時甚至體罰,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讓兒童懂得了,只有撒謊才能推遲被懲罰的時間甚至逃避懲罰,那為什么不撒謊呢!英國著名的教育家斯賓塞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總結到:許多兒童的嚴重過失是因為父母的管教不當造成的,父母的管教不當使他們長期感覺煩躁,經常的人為懲罰易引發兒童長期的孤獨與對立。
2.家長疏于管教。有的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父母忙于各自的事情,無暇顧及孩子。如讀二年級的菁菁看到同伴的筆記本漂亮,就偷偷地拿過來,把原來的名字擦掉,寫上自己的名字。當老師追問她時,卻說是她的姐姐送的,并賭咒發誓說絕對不是偷的。類似這樣的事已經出現過幾次。老師幾番周折找到她的家長才了解到,原來父母下崗,忙于生計。而菁菁原來曾與一個有偷竊毛病的親戚接觸,父母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染有惡習,當然更談不上教育和引導。若如此發展下去,菁菁的將來令人不堪設想!
3.恐懼心理。有的家長對兒童管教過嚴,在兒童印象中又曾經有過因犯錯誤而受到嚴厲懲罰的經歷,當再次犯錯時,由于害怕,就會以撒謊來逃避可能受到的懲罰。如小明有一次不小心把家里的鑰匙丟了,結果被爸爸打了一頓。當下一次因玩游戲而誤了回家時,就撒謊說是“在學校做作業”“老師今天安排活動”等來掩蓋事實。
4.惰性表現。有的兒童因貪玩沒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回家不愿做功課時,常編造理由。如以“作業忘在家里”“老師沒布置”之類謊言為自己開脫責任。
5.壓力過大。家長過高的期望,使得兒童在沒達到父母的要求標準時以撒謊的形式獲取家長的贊許。如,家長規定孩子每次考試必須達到95分以上,孩子達不到,于是通過改分數等以騙取家長的歡心。
6.模仿的結果。心理學研究發現,同伴和家長對兒童的影響是很大的。如兒童與齡稍大一些的孩子一起玩耍時,發現大年齡兒童用欺騙的手段輕而易舉贏了自己,久而久之,也會養成欺騙的行為。家長雖然沒有教孩子撒謊,但可能無意中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撒謊的言行。而孩子的感覺是敏銳的,模仿能力是無限的。
有意撒謊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撒謊行為,若不及時制止,很可能造成兒童的品行問題。過失撒謊雖然沒有有意撒謊性質嚴重,但老師和家長若不能正確引導和教育,其后果必然影響兒童的心理正常發展。這類性質的撒謊多表現在學齡前兒童和低年級兒童身上。原因主要有:
1.幻想成真。兒童有一段時間被稱作“幻想期”,成人會誤以為說謊。如,小亮告訴同伴:“爸爸帶我去北京,還給我買了輛小汽車。”其實爸爸根本沒帶他去,只是他的美好幻想而已。
2.期望獲得表揚。有的兒童非常渴望得到成人的贊許,有時無意中夸大事實,造成說慌。如,壯壯回家告訴爸媽:“老師今天表揚我了,獎勵我一顆紅五星。”事實上老師可能只表揚他幾句,并且鼓勵他如果繼續努力,將得到一顆紅五星。結果壯壯太高興了,向父母講述這件事時,無意中夸大了事實。
對于兒童的撒謊,作為教育者關鍵是能夠及時發現并“對癥下藥”。 其實每個兒童并不是天生就愛撒謊。所以要多和兒童交流以了解真正的原因。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