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教育與孩子的心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心理活動越來越多,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由于營養攝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的大腦和心理發育障礙、不良的進食習慣、睡眠習慣和大小便習慣、言語障礙、負性情感(如忌妒、恐懼、分離焦慮)以及某些不良的行為問題(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發等)。1歲以上的孩子心理障礙主要是三大方面的問題: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障礙,情緒性格問題。孩子中有80%屬于學習能力障礙,即感覺統合失調。這些將會導致孩子在上學后發生學習困難、交往困難等對學校適應不良的現象,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后果。
那么,孩子的這些心理障礙來自于何處呢?如何才能得以糾正?
兒童心理專家研究認為,孩子的心理障礙與孩子的出生經歷及早期教育有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胎教的影響 胎教很受家長們的重視,在孩子沒出生的時候,就給胎兒聽胎教磁帶、聽兒童甚至古典樂曲,生怕孩子落后于人。然而,當孩子出生后,往往發現,由于在胎兒期聽覺刺激不適當,造成了失聰或者其他負面影響。胎兒應該有一個安靜的生長環境,不應該受到無端的打擾。
二、沒有經過爬行訓練的影響 現在2/3的城市兒童缺乏爬行訓練,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孩子在爬行的時候,會努力抬頭,四肢、手眼的協調能力得到訓練。沒有爬行經歷的孩子,長大后手可能會不聽指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時過慢。
三、缺少正規教育的影響 進過幼兒園的孩子,活潑、開朗、易合群、守紀律、講禮貌。而家居幼兒就顯得過分害羞、怕見人,在陌生環境中難以適應。所以,在孩子能進入集體生活時,就不要再讓他只是沉湎于家庭的小環境。
四、強制學習的影響 有些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背詩詞、字典、地圖,以這種方式進行教育。專家認為,孩子3歲之前,不應該進行這些機械記憶訓練。孩子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3歲之前,應該著重發展孩子的適應能力、語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機械記憶。
五、教育方法的影響 如家長對孩子溺愛遷就、百依百順,就會使孩子形成驕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種是采用打、罵、嚇、關等教育。尤其是家長的教養態度矛盾,更是會使孩子發生心理問題。
六、家庭氣氛的影響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離異,使孩子不知所措,或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的心理。
家長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了解孩子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采取恰當、適合的措施,培養健全的個性,以形成健康的個體心理活動,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預防心理障礙的產生。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