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攻擊性家長怎樣面對
一、什么是攻擊性
心理學中把攻擊性定義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傷害行為,這種有意傷害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 理上的傷害(如背后說壞話、造謠誣蔑)。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未造成后果的攻擊性行為仍然屬于攻擊行為,但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無敵意的推拉動作則不是攻擊行 為。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的攻擊和工具性的攻擊。敵意攻擊是有意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工具性的攻擊是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在幼兒 園里,一個男孩子故意打一個女孩子,惹她哭,這是敵意攻擊;但如果男孩子只是為了爭奪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則屬于工具性攻擊。
二、攻擊性發展的一些規律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般來說,兒童的最早的攻擊性行為在兩歲末開始表現出來。有人觀察了成對做游戲的20-23個月的嬰兒,記錄下所有沖突情節,發現這些學 步兒童為了和同伴爭搶東西,可能會發生扭斗(如他們爭執說“這是我的”;“明明已經有汽車了”等等)。爭端發生時,他們還會威脅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 讓。這表明20-23個月的嬰兒已出現了早期的工具性攻擊行為。
心理學研究還發現了攻擊行為發展的如下年齡特點:
1. 非指向性的發脾氣行為在學前期逐漸減少, 四歲后已不常見。而攻擊性行為在學前期呈上升趨勢,四歲達到頂峰;
2. 三歲以后幼兒對同伴攻擊自己之后的報復性反攻擊反應明顯增加;
3. 激發攻擊行為的因素在不同年齡各有不同,2-3歲幼兒往往在家長和成人發泄暴力后出現攻擊性行為;年齡更大的兒童多在與同伴沖突后發生攻擊行為;
4. 攻擊行為的方式也隨年齡而變化。2-3歲孩子常采用踢打對手的方式,爭端的起因多為爭奪玩具和其他物品,他們的攻擊性常表現為工具性攻擊。年齡稍大些的托 兒所兒童或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身體性攻擊越來越少,轉而采用戲弄、奚落、說壞話或叫綽號等方式。年長兒童仍然會為爭奪某樣東西而發生攻擊性行為,但攻擊性的 增長比例大多表現為故意攻擊,主要目的是傷害別人。
5. 從表面上看,兒童的攻擊性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但敵意性攻擊隨年齡增長卻越來越多。原因是年長兒童(尤其是小學生)的角色承擔能力使他們能推斷別人的意圖,一旦確信別人是要傷害他們時,便予以報復。
6. 在對攻擊性意圖的認識上,3-5歲兒童已能認識到有意圖的傷害比偶然的無意侵害更壞,但與年長兒童相比,他們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動者的敵意意圖。在一項研究 中,讓幼兒園、二年級和四年級兒童判別一個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積木塔的意圖是偶然的還是敵意性的破壞,或是親善行為(如為了打掃房間)。
結果顯示,能正確判斷行動者真實意圖的幼兒園兒童還不到一半(42%)。二年級兒童判斷正確者達到57%,四年級兒童達到72%。
7. 攻擊性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歲時愛打架的幼兒,5歲時仍然愛打架。6-10歲時的身體和言語攻擊的數量能很好地預示10-14歲時的打 架、嘲笑、戲弄別人、與同伴爭斗的傾向性。而且這種攻擊性的穩定性無論對男性還是女性都適用。心理學家對600多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 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8歲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期(30歲)的攻擊性(如犯罪行為,夫妻不和,自我報告的身體性攻擊)。另一項研究發現不論男孩 還是女孩,10歲時愛發脾氣、攻擊性強的,長大成人后大多與同事關系緊張。
8. 雖然男性和女性的攻擊性都具有穩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擊性。世界各國一百多個研究的結果表明:男性不僅在身體性攻擊方面,而且在言語性攻擊方面也高于女性。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