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聽話換個說法
1、“你去找別的東西玩。”(命令指揮)
→父母欲以命令指揮的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孩子多半會產生抗拒,與父母對著干。
2、“如果你還是繼續賴在媽媽的懷里,媽媽就會生氣了!”(警告恐嚇威脅)
→這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的、父母是不愛他的,
3、“別人在看書看報的時候不能打擾。”(勸告訓誡)
→這意味著你的需求比孩子重要,所以,他應該不顧自己的需求而遵照你的想法去做,這樣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沒有自我。
4、“你為什么不去外面玩呢?”(提供建議)
→由父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感到“我不相信你有解決這問題的能耐”。
這些說話方式都沒有正確表達父母此刻的感受,孩子也不能理解,卻只感到是被父母拒絕了,所以激發了孩子對父母的攻擊,也就是所謂的“和父母對著干”。
其實,如果朋友到家里來,腳踩到新椅子上,你會很客氣地表達你的擔心;很累的時候朋友邀你赴宴,你會委婉地謝絕,都不會用以上的四種方法。為什么我們不能把孩子當作平等的人來對待呢?
每天被父母指揮、控制、命令,孩子就會采取自衛,對父母充滿敵意,加以抗拒;而一旦孩子習慣了被家長控制、強迫,他們又會自然形成服從別人的性格,一切問題都等別人來給自己解決的方案。不少父母抱怨孩子沒有責任感,磨蹭、拖拉、從不考慮父母的需求,事實真相是,是父母自己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體諒他人的機會
變“你”為“我”,這樣講話最有效
到底怎樣講話孩子才聽得進去呢?有效的方法是放棄“你”的訊息,采用“我”的訊息。
× 矛頭指向“你”
很多父母由于不會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反而造成孩子的對抗和不理解,其實父母的談話有效或無效,其最大的差別是:所傳達的是“你”的訊息還是“我”的訊息。
請您反省自己給孩子的信息,是否都以“你”為開頭:你煩死了;你不準這樣;你難道不……;你如果不住手的話我就要……;你就不能乖一點;你太不聽話了……
√ “我”的感受是……
當您只是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帶給您的感受是什么,此時,所傳達的訊息就變為“我”的訊息了。
比如,疲憊的你可以說:
“我很累了,想休息,現在也沒力氣和你玩,你看怎么辦呢?”
這樣,您自身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還充分讓孩子掌握了主動權,使他能發揮創造力解決面臨的問題。
又如,一個孩子在踢爸爸的小腿,請比較下面兩種訊息給孩子的感覺有何不同:
1、哎呀!痛死我了,我不愿意被人踢。
2、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以后不準你這樣踢人,知道嗎?
第一句話告訴了孩子他這一踢給您的感覺是什么,這是一個無法爭辯的事實。第二句話則告訴孩子他很壞,并警告他下回不準再犯。顯然,第二句話更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我”的訊息讓孩子更能體諒他的行為給父母帶來的傷害,所以能幫助孩子成長,替自己的行為負責。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