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愛動手的孩子
一、重視打架
在大人的潛意識里,我們多多少少是懼怕矛盾、懼怕打架的。我們從來以“聽話”、“乖”、來區分“好孩子”“壞孩子”。但是心理學家說,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與別人保持一直,差異是極為正常的,打架也就在所難免。一些幼兒教育家甚至認為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日本愛珠幼兒園副園長解釋說:“簡單來說,孩子在打架中學會了社會知識。比如在幼兒園中,奪取別人玩具供自己玩的孩子也會做稍許自我反省,而將東西歸還原主。”
日本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也認為“打架能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因為彼此被打,雙方都痛。由自己的痛就會想到對方一定也很痛。從而產生自尊心,并且,逐漸認識到,通過暴力是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的。
當然,父母煽動挑唆自己的孩子去打架,尤其是那些本來就有攻擊傾向的孩子,這樣做是絕對錯誤的,也是非常糊涂的。打架是孩子們集體活動之一。孩子只單純的掌握進攻性,說起來是那個孩子的大不幸。
依教育學家們的分析,打架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孩子不會克制自己,在家里有不愉快的事就到外面去發泄,有的孩子是因為缺少社交技巧,不打架就不知道怎么與同伴相處,也有一些孩子是想利用拳頭樹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權威,還喲協議孩子僅僅是模仿,模仿大人,模仿電視等。
家長們一定要以身作則,平常教給孩子適當的社交技巧,鼓勵他們運用這些技巧解決自己的爭端,當然非常嚴重的打架需要大人的干預。
一般的,兩三歲的孩子之間的打架,完全是由于奪人東西或者東西被人奪的簡單原因所致。孩子在3歲前,不明道理。如果任其所為,幾會沒有限度,往往會用手里拿著的東西打人出現危險。在此情況下,大人不能僅僅說“住手”,最明智的辦法是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孩子感興趣的對象身上。如可以說:“喂,那里有只好玩的貓咪。”
孩子3歲時,打起架來是很兇的,為避免危險,應該加強看管。
四五歲的孩子力氣不相上下,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一般沒什么危險,在力量差異較大的打架中,大人要適當干預,并給以仲裁。
如果孩子從小就由雙親袒護而沒有打架的經歷,在遇到和小朋友的沖突時,自然不知道如何調整自己。
二、引導方略
跟孩子講明在解決不同意見時可以應用和不可以運用的方法。
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在碰的到爭持時怎樣做,比如可以讓孩子對同伴說:“毛毛,我們不要打架,現在該揚揚玩了。下一次就輪到你玩球了。”如果孩子用講道理的方式對待朋友,父母應給予表揚。久而久之,孩子能從中體會到道理的分量,也可以品嘗到化干戈為玉帛的甜頭。
對攻擊性較強的孩子,應減少生活環境中可能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因素,包括平時家長不經意的嬌寵所造成的霸氣及帶有暴力情節的影視錄象等。其實孩子攻擊他人,是想通過這種方法達到自我表現的目的,這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導,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家長應注意與孩子的情感聯系,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
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家飼養狗、貓、金魚等,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教給孩子對待弱者的方法。這一點尤為重要。
對孩子與同伴間的矛盾沖突,家長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犯錯,必須要求他道歉。 P16
對生性膽怯、總受人欺負的孩子,與其一味的職責他“你怎么不知道還手”,還不如先讓他多和性情相近的孩子或者年紀小的孩子玩,先樹立自信,再從講道理解決問題入門,學會解決沖突的最佳方法。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