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焦慮情緒怎樣消除
寶寶自出生后就具有了人類的一些基本情緒,如愉快、興奮、緊張、痛苦、失望、等。特別是6個月后,他們在上要經歷兩種與他們社會化有著重要聯系的感情反應,即“分離性焦慮”和“認生階段”。
半歲以后,寶寶會非常依戀媽媽,時刻希望媽媽在自己身邊;8個月后,寶寶會經常關注著媽媽,一旦媽媽從自己視線中消失,就哭鬧不安;1歲左右,寶寶會在媽媽上班或外出時,哭喊著不讓媽媽走,有的會扯住媽媽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手,媽媽就再也不會回來了似的。
這種幼兒的分離性焦慮情緒,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正常情感反應。只有在經歷了母親多次離開的體驗,知道母親離開會很快回來后,才會逐漸好轉。
產生的原因
1~2歲的寶寶已經適應了家里的環境,對媽媽又非常依戀,可是到幼兒園后,看到周圍都是陌生的面孔,而且不像在家里有那么多人為她一個人服務,哄著她玩兒,難免會感到緊張、不安和失落,所以會總是哭喊著要媽媽。有的寶寶雖然在當時沒有表現出異常,但也會在適當的時機釋放出來。Catharine的乖乖女就屬于后一種情況,因為突然被送到幼兒園,情緒受到壓抑,雖然當時沒有哭鬧,但回家后她的種種反常表現,就是對這種焦慮情緒的釋放。
怎樣消除寶寶的焦慮情緒
要想消除寶寶的焦慮情緒,就要盡可能地減少離開寶寶的次數,尤其不要丟下他一個人。如果必須離開,要用寶寶能懂的語言告訴他,媽媽要離開一會兒,但很快就會回來,讓寶寶有這種思想準備。媽媽出門前,要營造出一種寬松、愉快的氣氛,用玩具逗逗寶寶,或者摟抱一下,讓他得到一定的情感補償,緩解他因為知道媽媽要離開而形成的緊張情緒。
當媽媽不得不離開寶寶較長時間時,讓寶寶看看媽媽的照片,從電話上或錄音機上聽聽媽媽的聲音,穿上媽媽的衣服或戴上媽媽的首飾,都可以減輕對寶寶心靈的傷害。
如何處理與寶寶的分離
對待處于“分離性焦慮”期的寶寶,大人一定要理解他們的情感需要。如果試圖忽視他們的情感,不理睬他們的哭聲,生硬地掰開他們摟著父母的手,甚至把他們關在小屋里或圍在欄桿里不讓他們跟著父母,寶寶感情上的焦慮就會更強烈。如果想趁著他們玩兒的時候偷偷溜走,這樣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們就會牢牢盯緊父母,不讓他們離開,而且會對大人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
爸爸媽媽要理智地對待寶寶入托,應該有鍛煉寶寶的決心。不要因為寶寶哭鬧而再三遷就,或者覺得寶寶可憐而舍不得,送寶寶上幼兒園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會延長寶寶的不適應期。寶寶2~3歲后,會逐漸理解幼兒園是一定要去的,與媽媽只是暫時的分離,因而不會再有很強烈的焦慮情緒,也就比較容易適應暫時性的分離了。
其他原因
與父母分離是使寶寶產生焦慮情緒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情況也同樣會出現,但往往被大人忽視。比如頻繁地更換保姆或撫養人,經常變更孩子的生活環境,家庭氣氛緊張、父母吵架,嚴厲地訓斥孩子,突然把愛轉移的別的孩子身上(如媽媽又生了一個小弟弟,家里來了親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針吃藥等等,都會引起寶寶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7個月的開開因為被媽媽訓斥了幾句,就幾天都不吃奶,也不找媽媽,以此表示他的憤怒;月月才剛剛1歲半,卻已經有至少3個保姆看過她,媽媽頻繁更換保姆,使得月月整天郁郁寡歡,不停地咬手指甲,晚上也常常驚醒;濤濤本來是個十分可愛聽話的小男生,可自從2歲半被送到幼兒園后,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回家后無緣無故地就發脾氣、摔東西,還經常哭鬧;3歲的天天從小在姥姥家長大,一直是全家人的中心,眾星捧月一般,可是自從小姨生了小表弟后,天天獨一無二的地位受到沖擊,大家把注意力都轉移到小表弟身上。從此,天天經常表現得常焦慮不安、任性哭鬧,還不許媽媽去抱小弟弟。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