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不是就該平淡無奇
現在生活當中,我沒感覺教師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并且是一個鐵飯碗,但是有些教師在教育的半道就出現了半途而廢的現象,其實他沒感覺教師是一個平淡無奇的職業,沒有什么波瀾,那么教育是不是就該平淡無奇呢!
1950年,臺大校長傅斯年先生在《臺灣大學校刊》發表文章,題目是《幾個教育的理想》。這一年,傅斯年去世。五四運動時的學生領袖、中國語言研究所的創始人、北京大學代理校長,敢蹺著二郎腿跟蔣介石指手畫腳講話的一個人留下了怎樣的理想呢?其中之一竟是“一個理想的大學,應該辦平淡無奇的教育”!
教育可以“平淡無奇”?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平淡無奇嗎?傅先生的“教育理想”不能不讓人驚訝乃至震驚。
作為老師,我敢平淡無奇嗎?成績,是不能不要的,即使不輝煌,至少也不能面上無光;一年起碼也該上幾堂公開課吧,閉門備課,講臺即舞臺,自己的本事與精彩不展示也終究有點遺憾;最好寫一兩篇論文,獲獎、發表,給自己添些光彩也是情理中的事……
可是,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
再長的河流,譬如長江、黃河,峽谷與激流只是幾段而已。生活呢,有飛流直下的驚喜,有九曲回腸的綿長,但多數時候,像水一樣,說不出什么味道。但就是這樣的生活,我們人人需要。
平淡無奇的教育會自然得多。該上學時就上學,不必披著星光進校門;該放學就放學,學生可以“忙趁東風放紙鳶”;該出操時就出操,不必突擊搞什么萬人舞蹈;該上什么課就上什么課,而不必遭遇這樣的尷尬:期末抽查學生唱歌,有學生什么也不會唱,一問,學生很委屈,說音體美這些課都讓主課老師給“抓走”了……真正的教育應當在生活中,在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孩子的生活里。如果說生活的本質是一種安靜與平淡,那么,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一種過程,滋潤每個日子,滋潤師生的心靈。老把目光盯著獎狀、獎金與獎杯的,最終都將跟真教育南轅北轍。
平淡無奇的教育也因此會有意思得多。我們怎么生活的,就該怎么教育。陶行知先生說得再清楚不過了,生活即教育。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學習,怎么學就怎么教,這就是著名的“教學做合一”。平淡無奇的教育就是這些事情:把地掃干凈,把操做好,把字寫端正,把書讀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通順,把人做好——回到生活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實在。有人批評掃地讀書這些事算不了什么。我覺得恰恰相反,當年我在曉莊師范讀大專,起床鍛煉后要做的一件事,便是掃地。后來我在陶行知紀念館里擔任一周的志愿者,每天第一件工作也是掃地。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地的意義當然不只在保持環境整潔,而是“日日新”的意識與實踐。這個過程蘊涵的教育價值在于:學習須行動,行動能改變世界,而改變世界須從身邊開始,從小事做起。“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整潔”煥發的是教育的氣息,在這種氣息熏染下的人,心靈也會潔凈起來,也會純潔起來。奇怪嗎?一點也不。教育上的其他事情亦然。
所以,教育是不能也不必苛求的,是不能也不必熱烈與醉人的,它就是那么平淡無奇。平淡無奇了,就有好的心態,也能多些人的味道,更多關注人的情感和人的需求。這才是今日教育最緊缺的。
其實教育并不是一個什么轟轟烈烈的職業,不能讓你榮耀終生也不會讓你受累受罪,但是,教育卻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職業,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年輕的世界,對于教育這個行業我們一定要做到不求回報!
-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但是如果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尤
-
字跡看穿一個人的性格字跡很多人都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從我們不一樣的字跡上可以很好的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來,那么什么樣的字跡代表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
打招呼的不同方式透露不同性格和人打招呼自然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別人打招呼,但是我們如何打招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可以透露不
-
心理健康 八個讓你心理更健康的方法隨著現在時代的慢慢進步,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而且平時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的,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就應該了解
-
產后抑郁癥的三大危害有很多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后肯定會出現一些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這個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一種情緒,所以才導致的,其實產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