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 為何你不快樂?
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衣食無憂,可“郁悶”卻始終成為時下他們最流行的口頭禪。是什么讓他們不快樂?
“學習生活無目標,人際交往有困惑、太以自我為中心,而另一面又過于自卑。”心理咨詢師劉瑤總結說,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太多,即便有再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如果沒有人為他們打開心結,他們也不會快樂。
生活乏味前途迷茫
“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在長安大學渭水校區,咨詢師劉瑤做完一場心理輔導后,她收到的百余張紙條中約有10%的紙條里不約而同地提出,大學生的生活很乏味,學習沒有動力。一位同學寫道,每逢周六如果不上網心里就像失去了什么東西,而網絡并不能帶來什么。
“缺乏目標,無意義充斥著他們的心理。”劉瑤說,從高中進入自主學習的大學,這其中有個適應過程。一方面學校應從中引導,另一面作為成人的大學生,要規劃好自己的生活,盡快確定學習目標,樹立遠大理想。
但這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似乎顯得有些模糊。一張字跡娟秀的紙條上這么寫道“我特別想好好學習,就是為了讓父母高興。我總感覺未來很迷茫。”
人際交往以自我為中心
人際交往問題是劉瑤在各大高校解答最多的問題。在收集到的同學提問中,分類計算一下,人際交往存在困惑而感煩惱的人,約占到提問總數的60%。
“有學生告訴我,很難和同學搞好關系,因為別人總是不同意他的觀點。我問他,你是否同意過別人的觀點呢?為什么要別人都和你想的一致,別人是不是也有對的一面?”劉瑤說,很多時候,并不是學生們不懂如何與人交往,而是他們忽視了別人的感受,當代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太強了。
了解到學生們出現問題的原因,在之后的講座中,劉瑤更多地強調要多寬容、理解別人,多替他人著想,多從自身找原因,厚愛他人就是厚愛自己。要想交朋友,自己必須先伸出手來。
兩個極端:自負與自卑
“這是兩個極端的群體。自卑的人整日活在他人的行為模式之下,自負的人常常給別人壓倒感。實際上,自負也源于自卑,這是對自我的一種排斥。”劉瑤說,許多學生并不能正確看待自己,接納自己,觀念和行為模式的欠缺使他們自己給自己帶來傷害。
“自卑者不要再一味夸大他人的成功,自負者不要再咄咄逼人,只有接納自己的一切,承認自己,才能獲得自信。”在一些學校的講座中,劉瑤針對這兩個極端群體提出建議,把真實的自己寫下來,堅持每天對自己說一遍,不久就能回歸自我。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現在看來,其實學生們所謂的煩惱和不快樂都可以輕松解開。令人高興的是,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這些心理困惑。
-
青少年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壓力其實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學的時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寫作業,有時候老師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我們的高三學子也即將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就可以迎來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說,
-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多少錢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何不同?孩子即將進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三年,因為他們即將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厭學心理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喜愛學習,而且學習的很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孩子出現了厭學的問題,那么面對這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