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高三家長如何幫孩子減壓
“我高七了,你高幾?”這是百度“高考吧”一篇網文的題目。
本來,高中是三年,但我們流行復讀,復讀一年是高四,這名高中生已復讀三年,但今年高考仍未考上理想大學,他決定再復讀一年,是高七。
在“高考吧”,他并不孤獨,旁邊就有一個帖子是“一名高八生的自白書”,說自己復讀到高八,終于可以考上大專了。
然而,這個帖子不過是“拋磚引玉”,引出了許多復讀的神話。一個回帖說,他同學的哥哥復讀讀到高十二,但人家后來讀到了清華的博士后。也有慘的,一個回帖說,他同學的一個親戚也是為了要考理想的大學而復讀到高十二,最后累了就不再堅持了,而他上的這所大學他在高三時就能考上。
網絡上的故事,不太可靠,但也有可靠的。
講心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創始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鄭日昌在接受采訪時說,他知道一個高十二的例子,還知道一個高九的例子。高十二的學生目標不高,只是為了考上本科就可以了,但那個高九的孩子就心比天高,每次都是上了大學后覺得那所大學不好,于是退學復讀,結果復讀六年,最終如愿以償考上了一所一流的重點大學。
只是,鄭教授認為,這些孩子,復讀這么多年,主要的功夫并不是花在學知識上,而是花在解決心理問題上。
鄭教授說:“他們的知識水平,其實在高三或高四,最多高五就已打好了,后來的復讀,并非是知識的查漏補缺,而是心理上的努力,主要是減壓。”
復讀兩年后,她從初一從頭再來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沒見過高七、高九甚至高十二的例子,但我讀初中時有過一個初九的女同學。
我是河北農村長大的,那時,我們那里流行從初中考中專或師范,以盡快實現“鯉魚跳龍門”,從農業戶口轉到城鎮戶口。當時的競爭非常激烈,我這個女同學學習一直非常努力,初三時只以幾分之差沒考上中專。她復讀,但初四初五仍然以幾分、十幾分的差距沒上中專線。這時,她對自己的整個知識基礎產生了懷疑,居然選擇從初一開始復讀,但“初八”仍然以幾分之差沒有考上中專。
她再次復讀,到了我們班。
和她一起復讀的,僅我們學校就有200余人,一共8個畢業班,平均每個班有20~30名復讀生插班進來。
說到這里,就要說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初二畢業考試,我考了全年級55名(這時全是應屆生)。初三第一次考試,我仍然考了全年級55名,但已是應屆生中第一名。
當時,我對這一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我沒覺得自己超常發揮,也沒覺得我同班的優秀應屆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不如我,但為什么這一次忽然不如我了呢?想了半天,最后忽然明白,肯定是,以前比我成績好的那54名應屆生,都被這200余名復讀生給嚇壞了!
這也有道理,復讀生比我們多學一年、兩年甚至六年,基礎知識應該比我們牢固,成績應該比我們好……估計那些優秀的應屆生,就是在做這種思考時,被嚇壞了。
但我是那種對別人的存在不太在乎的人,而且父母從不給我施加壓力,所以麻木幫了我一個大忙,讓我成了前55名應屆生中唯一沒有被嚇倒的學生。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后來每逢考試,我都睡得比別人多,吃得比別人香,玩得比別人爽……結果,我的成績每逢大的考試都能向前蹦10~20名,等最后中考時,我仍然是應屆生第一名,總成績也是全年級第一名。不過,扣除掉不計入錄取分數的歷史、地理和生物這三門課的成績,我就只是全年級前5名左右,但仍可以考上我中意的重點高中。
我那個女同學,也考上了她如意的中專,并且是以高出了中專線幾十分的成績。
她的初九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么,使得她的成績出現如此可怕的增長呢?
答案只有兩個字:減壓!
這要歸功于我們的班主任,他特別會做減壓的功夫。全年級八個班中,只有我們一個班有三四名應屆生考上了中專師范和重點高中,而其他七個班一個都沒有。這不是因為學生的素質和努力程度,而是因為我們的班主任經常對我們說:“應屆生怎么了?你們別小看自己高看復讀生,好學生上初中三年足夠了,你們別怕他們!”
所以,我們應屆生沒有感覺到太多壓力。
同時,他也對復讀生說:“整天像老黃牛一樣學習,你們累不累。學了一遍又一遍,你們煩不煩。你們不是知識沒掌握好,你們是因為太把考試當回事了。”
所以,我們班的復讀生在中考時發揮得也特別好。最后,我們一個班考上中專、師范和重點高中的,居然和其他七個班的總數差不多。
聰明父母懂得減壓之道
壓力太大,會把人壓垮。但這么簡單的真理,卻好像只有少數人才懂得。
現在高三還沒開始呢,就有一些即將進入畢業班的學生給我來信說,現在父母整天都盯著他們,要他們為了“人生最關鍵的戰役”而好好學習,他們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很聽話地一天連著一天地刻苦學習,但心里開始老想著:“萬一明年考砸了怎么辦?豈不是太對不起父母?”考試焦慮就這樣提前開始了。
父母這樣做經常并非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一種隨大流或沒有主見的做法。
“教育部給各地教育部門施加壓力,各地教育部門給校長施加壓力,校長給老師施加壓力,老師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同時,也給給家長施加壓力,而家長再給孩子施加壓力。結果,孩子還沒考試就被壓垮了。”鄭教授說,“此外,媒體湊熱鬧,交通部門湊熱鬧,警察也湊熱鬧……全社會都極度關注高考,這種壓力最后全轉化到孩子身上,你說他們能沒有壓力嗎?”
隨大流的父母,或者人云亦云的父母,會順從這種壓力流,和全社會一起給孩子施加壓力。但聰明的父母,會用一些方法幫孩子承擔一些壓力,從而減少孩子的壓力。
鄭教授就這樣做過,他有兩個兒子,老大不愛學習老二愛學習。“但不管老大還是老二,都有老師時常找到我,要我督促孩子學習。”他說,“我理解他們,因為他們有教學任務,所以我會對他們說,放心吧,我會督促孩子。但他們一走,我就把這事扔到腦后去了。干什么呀,孩子們夠累了,再說督促只能好心辦壞事,真要為孩子考慮,就要學會為孩子減壓,而不是加壓。”
用這種方法,鄭教授成功地給兩個兒子減了壓。后來,他的小兒子去了美國留學并留在美國工作,而大兒子只有高中文憑,但“他掙錢比我多多了,最重要的是,他活得很快樂,這比什么都重要。”
本來,高中是三年,但我們流行復讀,復讀一年是高四,這名高中生已復讀三年,但今年高考仍未考上理想大學,他決定再復讀一年,是高七。
在“高考吧”,他并不孤獨,旁邊就有一個帖子是“一名高八生的自白書”,說自己復讀到高八,終于可以考上大專了。
然而,這個帖子不過是“拋磚引玉”,引出了許多復讀的神話。一個回帖說,他同學的哥哥復讀讀到高十二,但人家后來讀到了清華的博士后。也有慘的,一個回帖說,他同學的一個親戚也是為了要考理想的大學而復讀到高十二,最后累了就不再堅持了,而他上的這所大學他在高三時就能考上。
網絡上的故事,不太可靠,但也有可靠的。
講心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創始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鄭日昌在接受采訪時說,他知道一個高十二的例子,還知道一個高九的例子。高十二的學生目標不高,只是為了考上本科就可以了,但那個高九的孩子就心比天高,每次都是上了大學后覺得那所大學不好,于是退學復讀,結果復讀六年,最終如愿以償考上了一所一流的重點大學。
只是,鄭教授認為,這些孩子,復讀這么多年,主要的功夫并不是花在學知識上,而是花在解決心理問題上。
鄭教授說:“他們的知識水平,其實在高三或高四,最多高五就已打好了,后來的復讀,并非是知識的查漏補缺,而是心理上的努力,主要是減壓。”
復讀兩年后,她從初一從頭再來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沒見過高七、高九甚至高十二的例子,但我讀初中時有過一個初九的女同學。
我是河北農村長大的,那時,我們那里流行從初中考中專或師范,以盡快實現“鯉魚跳龍門”,從農業戶口轉到城鎮戶口。當時的競爭非常激烈,我這個女同學學習一直非常努力,初三時只以幾分之差沒考上中專。她復讀,但初四初五仍然以幾分、十幾分的差距沒上中專線。這時,她對自己的整個知識基礎產生了懷疑,居然選擇從初一開始復讀,但“初八”仍然以幾分之差沒有考上中專。
她再次復讀,到了我們班。
和她一起復讀的,僅我們學校就有200余人,一共8個畢業班,平均每個班有20~30名復讀生插班進來。
說到這里,就要說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初二畢業考試,我考了全年級55名(這時全是應屆生)。初三第一次考試,我仍然考了全年級55名,但已是應屆生中第一名。
當時,我對這一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我沒覺得自己超常發揮,也沒覺得我同班的優秀應屆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不如我,但為什么這一次忽然不如我了呢?想了半天,最后忽然明白,肯定是,以前比我成績好的那54名應屆生,都被這200余名復讀生給嚇壞了!
這也有道理,復讀生比我們多學一年、兩年甚至六年,基礎知識應該比我們牢固,成績應該比我們好……估計那些優秀的應屆生,就是在做這種思考時,被嚇壞了。
但我是那種對別人的存在不太在乎的人,而且父母從不給我施加壓力,所以麻木幫了我一個大忙,讓我成了前55名應屆生中唯一沒有被嚇倒的學生。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后來每逢考試,我都睡得比別人多,吃得比別人香,玩得比別人爽……結果,我的成績每逢大的考試都能向前蹦10~20名,等最后中考時,我仍然是應屆生第一名,總成績也是全年級第一名。不過,扣除掉不計入錄取分數的歷史、地理和生物這三門課的成績,我就只是全年級前5名左右,但仍可以考上我中意的重點高中。
我那個女同學,也考上了她如意的中專,并且是以高出了中專線幾十分的成績。
她的初九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么,使得她的成績出現如此可怕的增長呢?
答案只有兩個字:減壓!
這要歸功于我們的班主任,他特別會做減壓的功夫。全年級八個班中,只有我們一個班有三四名應屆生考上了中專師范和重點高中,而其他七個班一個都沒有。這不是因為學生的素質和努力程度,而是因為我們的班主任經常對我們說:“應屆生怎么了?你們別小看自己高看復讀生,好學生上初中三年足夠了,你們別怕他們!”
所以,我們應屆生沒有感覺到太多壓力。
同時,他也對復讀生說:“整天像老黃牛一樣學習,你們累不累。學了一遍又一遍,你們煩不煩。你們不是知識沒掌握好,你們是因為太把考試當回事了。”
所以,我們班的復讀生在中考時發揮得也特別好。最后,我們一個班考上中專、師范和重點高中的,居然和其他七個班的總數差不多。
聰明父母懂得減壓之道
壓力太大,會把人壓垮。但這么簡單的真理,卻好像只有少數人才懂得。
現在高三還沒開始呢,就有一些即將進入畢業班的學生給我來信說,現在父母整天都盯著他們,要他們為了“人生最關鍵的戰役”而好好學習,他們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很聽話地一天連著一天地刻苦學習,但心里開始老想著:“萬一明年考砸了怎么辦?豈不是太對不起父母?”考試焦慮就這樣提前開始了。
父母這樣做經常并非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一種隨大流或沒有主見的做法。
“教育部給各地教育部門施加壓力,各地教育部門給校長施加壓力,校長給老師施加壓力,老師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同時,也給給家長施加壓力,而家長再給孩子施加壓力。結果,孩子還沒考試就被壓垮了。”鄭教授說,“此外,媒體湊熱鬧,交通部門湊熱鬧,警察也湊熱鬧……全社會都極度關注高考,這種壓力最后全轉化到孩子身上,你說他們能沒有壓力嗎?”
隨大流的父母,或者人云亦云的父母,會順從這種壓力流,和全社會一起給孩子施加壓力。但聰明的父母,會用一些方法幫孩子承擔一些壓力,從而減少孩子的壓力。
鄭教授就這樣做過,他有兩個兒子,老大不愛學習老二愛學習。“但不管老大還是老二,都有老師時常找到我,要我督促孩子學習。”他說,“我理解他們,因為他們有教學任務,所以我會對他們說,放心吧,我會督促孩子。但他們一走,我就把這事扔到腦后去了。干什么呀,孩子們夠累了,再說督促只能好心辦壞事,真要為孩子考慮,就要學會為孩子減壓,而不是加壓。”
用這種方法,鄭教授成功地給兩個兒子減了壓。后來,他的小兒子去了美國留學并留在美國工作,而大兒子只有高中文憑,但“他掙錢比我多多了,最重要的是,他活得很快樂,這比什么都重要。”
相關文章
-
青少年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壓力其實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學的時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寫作業,有時候老師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我們的高三學子也即將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就可以迎來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說,
-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多少錢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何不同?孩子即將進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三年,因為他們即將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厭學心理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喜愛學習,而且學習的很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孩子出現了厭學的問題,那么面對這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