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教育法讓教育自然又有效
看看下面這些成功的案例,父母們或許也能收獲針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案例一:
7歲的鑫鑫性格倔犟,稍不如意就使性子、大哭大鬧。一天下午放學后,鑫鑫玩游戲機直到很晚才回家,爸爸批評了他一通。鑫鑫很生氣,不但不吃晚飯,還把碗摔得粉碎。晚上,有心的媽媽編了個《愛生氣的癩蛤蟆》的故事講給鑫鑫聽:“有個小蛤蟆,整天貪玩,媽媽批評它,它就大喊大叫,嚷得面紅脖子粗,時間一長,它長了滿身的疙瘩,成了癩蛤蟆,難看死了。”鑫鑫聽了,瞪大眼睛忙問:“媽媽,是真的嗎?我可不要變成難看的癩蛤蟆!”以后鑫鑫犟勁發作時,媽媽就提醒他別學癩蛤蟆,鑫鑫的脾氣逐漸平和下來,再也不會隨便發怒了。
心得:
對叛逆的孩子單純動用武力只能使他產生逆反心理,對大人更加疏遠、畏懼、撒謊、躲避,以致越打越不聽話。而利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讓孩子在故事中自我發覺錯誤,這比父母的直接指責和勉強說教會更有效。
案例二:
尼尼是個特別怕疼的孩子,有一次得了感冒,醫生囑咐要打三天吊針。可剛打完兩天,尼尼說什么也不肯再去醫院了,并且振振有詞地對爸爸說:“我已經打了三天吊針了呀。你算算,第一天的針我打了,第二天的針我也打了,一加二不是等于三嗎?”根據尼尼的俏皮勁兒,爸爸買回了尼尼最愛吃的燒雞。開飯時,爸爸對尼尼說:“今天吃雞,爸爸吃第一條雞腿,媽媽吃第二條,你就吃第三條吧!”尼尼疑惑不解:“爸爸,總共才兩條雞腿,哪來的第三條腿呢?”爸爸胸有成竹地說:“這還不簡單,喏,這是第一只,這是第二只,一加二等于三嘛!”“哈哈,爸爸壞!”尼尼臉紅了,下午乖乖地跟爸爸去醫院打了吊針。
心得:
孩子大多怕打針吃藥,但又不可避免。案例中,爸爸根據尼尼的“邏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但避免了親子對抗,還讓尼尼乖乖聽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值得父母們借鑒。
案例三:
5歲的強強一向不愛吃蔬菜,爸媽為此傷透了腦筋。一次,強強爸特意做了一盤咸肉,一盤青菜。吃飯時,爸爸對強強說:“強強,今天就兩盤菜,咱倆各吃一盤,你愛吃哪一盤?”
“我當然吃肉了。”但強強沒想到,這肉是越吃越咸,他吃不下去了。看到爸爸津津有味地吃著青菜,強強心想:這時的青菜也許比肉好吃。爸爸看出了兒子的心思,趁勢說:“強強,你知道爸爸的個子為什么比其他小朋友的爸爸矮嗎?就是因為爸爸小時候只吃魚和肉而不吃青菜,營養失調而導致的呀!”經爸爸這么一說,以后強強吃蔬菜再也不用三請四催了。
心得:
直接跟孩子解釋不吃蔬菜對身體如何不利,孩子顯然不會輕易接受。案例中強強爸將直接說教轉化為烹飪手法的變換,再用“現身說法”,使得強強偏食挑食的喜好在無形之中得以糾正,可謂是讓教育進行得不著痕跡,收效甚好。
-
青少年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壓力其實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學的時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寫作業,有時候老師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我們的高三學子也即將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就可以迎來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說,
-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多少錢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何不同?孩子即將進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三年,因為他們即將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厭學心理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喜愛學習,而且學習的很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孩子出現了厭學的問題,那么面對這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