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成家長心理健康有待提高
學生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優秀孩子背后多有優秀的家長,同樣,“問題學生”背后也多是“問題家長”。
2008年12月8日,記者從鄭州26中了解到,學校對460名家長進行有關家長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發現近兩成家長教育心理不健康。
家長 情緒失控影響親子關系
“現在的家長,工作壓力大,常常會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里,甚至轉移給孩子,影響親子關系,甚至對孩子造成傷害。”鄭州26中老師王世廷說。
據他介紹,二年級有位男生小可(化名)入班時基礎不錯,但和同學相處不好,喜歡用拳頭說話。有一次,他和其他班同學發生沖突,就一陣拳腳把對方打了。學校把家長叫來了解情況時,小可的爸爸劉先生見到兒子二話沒說,在辦公室當著老師的面踢了孩子一腳,小可扭頭就跑。
漸漸地,他發現拳頭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開始用武力解決問題。
建議 家長要控制自己情緒
鄭州市教育學會德育分會常務副秘書長鄭長泰說,望子成龍心切讓很多家長不冷靜,家長時常因孩子的一點波動就緊張、焦慮甚至大怒。這種情緒傳遞到孩子身上,會出現兩種反映,一種是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壓力,對學習和成績過度關注,情緒常處緊張焦慮中;另一種孩子對這種情緒司空見慣,用冷漠和無所謂來應對。
鄭長泰建議缺乏情緒自我控制能力的家長,一要自律,自己發怒時,要有意識地“壓一壓”,或找人來監督自己,發怒或情緒失控時給自己提醒。
家長 喜歡拿別的孩子作比較
調查顯示,部分家長“自我感”缺失。這種家長的表現就是自己得過且過,患得患失,卻不斷催逼孩子。“孩子,我們全靠你了,你可要爭氣!”“你是我們全家唯一的希望。”
另一種表現是對孩子沒有信心,總是把眼睛盯在別人的孩子身上,經常是把周圍認識的親戚朋友的小孩的所有優點集合成一個理想的整體,把這樣在實際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完美小孩”樹立為孩子的學習目標,孩子壓力過大容易出現厭學、抵制等逆反心理。
建議 不要盲目攀比
家長“自我感”缺失,不信任孩子,也會傳染孩子缺乏自我感,自尊心受損,自信心下降,時間長了,會逐漸失去上進的勇氣。
鄭長泰分析,這種建立在主觀臆想上的沒有標準的比較,對孩子價值觀的確立是一種干擾,對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也是一種破壞,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長,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喪失信心的惡果,也容易造成孩子對家長的心理抵觸。他建議家長,根據自己和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要盲目攀比或貶低孩子。孩子的參照物是自己,哪怕有一點進步家長也應該給予肯定。
-
青少年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壓力其實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學的時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寫作業,有時候老師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我們的高三學子也即將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就可以迎來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說,
-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多少錢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何不同?孩子即將進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三年,因為他們即將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厭學心理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喜愛學習,而且學習的很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孩子出現了厭學的問題,那么面對這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