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活動課上應如何有效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氛圍中,我們把教學研究的焦點指向“有效教學”,這是教學發展的需要。而作為心理活動課,主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完善及社會適應性問題,預防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不適應或心理困擾等問題。因此,關于“心理活動課的有效性”的思考很有必要。
下面我想結合心理活動課堂教學經驗,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實現高中心理活動課的有效教學的。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闡述:有效的具體目標、有效的課堂資源、有效的活動方式和有效的反饋方式。
一、有效的具體目標
每一堂課都必須制訂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且標,力爭實現每一堂課解決一個問題。如,針對大部分高中生追求偶像僅僅是停留在外表形象等淺層次上這個問題,設計《心中的偶像》一課,首先請學生針對這三個問題思考討論:(1)你現在的偶像是誰?(2)你最喜歡他的哪一方面?(3)你認為,除了機遇外,偶像的哪些內在特點(人格魅力)引導他成功?然后老師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偶像楊瀾以及她的文章《成長:你惟一的把握》,最后,學生與教師共同推導出崇拜心中的偶像的原則。又如,很多學生反映,自己心里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也制訂了學習計劃,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難以堅持下去,針對這種現象,設計了《讀喬慧存——(黃金是怎樣煉成的)》一課,首先與學生分享喬慧存的求學生涯,然后請學生從以下方面談談體會:如何制訂適合自己的計劃,如何排除預料中的干擾,如何委婉地拒絕與學習相沖突的人際應酬,如何利用周圍的支持系統協助自己完成計劃,如果完成計劃怎樣獎賞自己,如果沒完成計劃怎樣懲罰自己等。
二、有效的課堂資源
課堂資源的有效性表現在:
(1)適當的時候安排相應的主題。如,高一新生入校前一個月內,可設計“適應新生活”的主題,包括如何適應從單人房到八人房的寢室生活,如何讓市區生與縣區生相互欣賞,如何將想家的情緒轉化為學習動力等;期中考試之后,可以設計考試后的心理調節主題,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歸因;高一第二學期最后一堂課,針對學生選擇文理科的需要,安排《我選擇我承擔》一課,老師搜集各個方面的資料,以中性的態度呈現給學生,以舉例的方式介紹“利弊表格”,最后強調無論做怎樣的選擇,每條路都會時而順風順雨,時而風雨交加,關鍵是要勇敢地去承擔,理智分析,積極應對;就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事件,設計《愛的教育》一課。
(2)課堂資源要能夠被學生接納。如在《愿望拍賣會》一課中,教師事先設計了課前調查問卷:第一部分,封閉式問題,老師根據網絡資源推薦十個愿望,讓學生選擇最想實現的愿望;第二部分,開放式問題,“如果以上都不是,請你寫出最想實現的愿望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在課堂上,學生面對與自己相關的愿望。會積極投入,帶著自己的想法參與課堂,整個課堂氛圍具有原生態效果。
(3)課堂結束部分,推薦與主題相關的書籍或影視。如,《消費的學問》一課結束后推薦《富爸爸窮爸爸》;《情緒與壓力管理》一課結束后推薦影片《當幸福來敲門》;《學習方法分享》一課結束后推薦書籍《尋找大池塘的青蛙》、《誰動了我的奶酪》等。
-
青少年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壓力其實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學的時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寫作業,有時候老師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我們的高三學子也即將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就可以迎來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說,
-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多少錢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何不同?孩子即將進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三年,因為他們即將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厭學心理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喜愛學習,而且學習的很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孩子出現了厭學的問題,那么面對這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