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教育誤區容易埋沒聰明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長要做的應是:了解孩子的特點,理解他,創造適合他成長的環境。但是很多家長缺乏對孩子的正確理解和認識,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要求孩子,結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長,還可能埋沒原本很聰明的孩子。
鋼琴、繪畫、跳舞……越來越多家長不惜重金讓寶寶早早參加各種培訓班。相反,碰到孩子發呆、多動、內向……家長們卻認為只是小問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指出,由于家長缺乏對寶寶學習能力的正確理解和認識,往往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強制孩子學習,結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寶寶成長發展的錯誤做法。
誤區一:孩子發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里,什么都沒做,只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呆,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或者是在浪費時間。對此,鄒小兵認為,孩子發呆也是一種學習,盡管可能本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處于一種學習狀態中。
鄒小兵介紹說,學習分為“外顯性學習”和“內隱性學習”,前者表現為學習英語課程,學習某項技能等,后者則是一種無意識學習。他還說,其實,在我們覺得什么都沒想的時候,大腦也是在儲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識去努力地實行而已。
因此,家長應該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個性、氣質特色,順其自然,讓他們的天性得以發展,創造適合他們自由成長的環境。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長要做的應是:了解孩子的特點,理解他,創造適合他成長的環境。但是很多家長缺乏對孩子的正確理解和認識,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要求孩子,結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長,還可能埋沒原本很聰明的孩子。
誤區二:“迷信”智力測試
圓圓快3歲了,在說話、運動、背兒歌、數數等許多方面與同齡寶寶比起來,似乎差一些。
媽媽很著急,買了好幾本智力測試和智力開發的書來鍛煉寶寶,后來帶著圓圓去檢查,看看是否有智力問題。結果在測驗時,寶寶的某些能力沒有表現出來,不愿意開口發聲、沒能好好爬樓梯;面對著很低的測試分數,媽媽就懊惱不已,不知道是否還要再測試一次。
孩子的能力系統是多方面的,不應簡單地以一次的測試成績判斷他的智力,也不要因為一兩個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認了孩子的整體能力;相反,應該全面了解孩子的綜合能力并根據孩子的個性,采用個性化的教育方式。
經過30年的臨床研究與觀察,提出了八大學習模式,即由注意力、記憶、語言、空間排序、時間排序、運動、社交和高級思維八大系統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關鍵是發現孩子的優勢與劣勢,不要將孩子劣勢擴大成“問題孩子”,而是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去發揮與克服。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長要做的應是:了解孩子的特點,理解他,創造適合他成長的環境。但是很多家長缺乏對孩子的正確理解和認識,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要求孩子,結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長,還可能埋沒原本很聰明的孩子。
-
青少年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在現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壓力其實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學的時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寫作業,有時候老師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我們的高三學子也即將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就可以迎來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說,
-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多少錢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何不同?孩子即將進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三年,因為他們即將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厭學心理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喜愛學習,而且學習的很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孩子出現了厭學的問題,那么面對這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