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陪讀”弊大于利 孩子容易有心理問題
“孟母三遷”的故事,國人都了解。現(xiàn)而今,為了孩子能上所心儀的學校,不少現(xiàn)代“孟母”忙著搬家,有的家長還停薪留職甚至辭職當家庭主婦專職陪讀。一時間,陪讀似乎已成為一種時尚,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客觀而言,我國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一直處于稀缺的狀態(tài),跨區(qū)就讀早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如此一來,孩子們上學的時間就大大增加,有的甚至長達一兩個小時。為了節(jié)省時間,一些家長索性在學校附近租房,陪孩子一起學習。這樣看來,在“中國式陪讀”的背后,有著“中國式”的無奈。
按理說,家長為孩子學習生活創(chuàng)造好一些的條件,這本無可厚非。但不惜以夫妻分居、放棄工作、丟下生意等為代價,到學校附近租房陪讀,這種做法就顯得過猶不及了,更與“孟母三遷”的本意相悖。這種有違教育科學理念的“中國式陪讀”之所以能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除了傳統(tǒng)“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陳舊觀念仍在作祟外,與家長們的攀比和從眾心理不無關系,也與“獨二代”、“獨三代”的嬌生慣養(yǎng)等密切相關。
“中國式陪讀”是把雙刃劍,但明顯弊大于利。影響了家長的事業(yè)和正常生活不說,就連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初衷恐怕也難以實現(xiàn)。一些教育專家經過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陪讀孩子發(fā)生心理問題幾率遠遠大于正常孩子,尤其是過度依賴性陪讀可能會給孩子健康成長帶來諸多不良的心理陰影。包括造成怯懦膽小、依賴性強、缺乏自信、獨立性差、社會適應不良、人際關系不佳等,甚至可能發(fā)生逆反心理、厭學棄學等極端問題。
陪讀,最后陪成孩子陽光成長的絆腳石,如此嚴重后果家長們不應小覷。再進一步講,孩子們總有一天要長大,離開家長羽翼的呵護去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陪著牽著又能到何時呢?從這個意義上講,讓孩子早些心理“斷奶”,早些自立自強,不僅是長遠之策,更是明智之舉。
此外,現(xiàn)在學校、商家、媒體釋放的一些類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輿論,加重了家長的焦慮感,家長要理性看待陪讀,從現(xiàn)實出發(fā)考慮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生活狀態(tài)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長,這需要和孩子對話,傾聽孩子的想法。畢竟,單純的學業(yè)優(yōu)勢并不足以讓孩子在社會上自立。
面對林林總總的“中國式陪讀”,我們在批評應試教育弊端,呼喚教育體制改革的同時,作為家長首要的是做出冷靜的思考、科學的抉擇,而不是盲目跟風、攀比從眾。記得魯迅先生在上世紀初就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問題——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筆者認為,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但這個問題依然值得深思: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當家長?
都說父母是小孩最好的老師。“父母有父母的工作,孩子有孩子的任務。”在筆者看來,父母努力工作本身就是以身示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家長應該做的更多的是不斷激發(fā)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讓孩子自主挖掘潛能。而不是大事小事都包辦代替,這樣終究會讓孩子失去應該有的經歷,缺少必須有的自主判斷力,進而影響到小孩的成長,為日后人生道路的發(fā)展埋下隱患。
-
青少年易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在現(xiàn)在這個生活中,我們都做了很多小孩子的工作,壓力其實也是非常大的,而且放學的時候每天都在家里面寫作業(yè),有時候老師布置的
-
高考前的有效心理暗示很快,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我們的高三學子也即將迎接人生的第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就可以迎來自己全新的人生。有人說,
-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現(xiàn)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多少錢都
-
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何不同?孩子即將進入高中,高中三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三年,因為他們即將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高考。那么,高一至高三,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厭學心理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喜愛學習,而且學習的很了,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孩子出現(xiàn)了厭學的問題,那么面對這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