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獲取潛意識確有可能
潛意識才是“幕后老板”
在很多人心中,催眠術有深深的“妖魔痕跡”,一旦被催眠就像是“傀儡 ”一樣思想被操縱。心理學家解釋,催眠其實并沒有人們想象當中那么神秘,所謂催眠就是催眠師用引導,暗示的手段使被催眠者跳過意識,直接跟潛意識進行溝通的過程。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主要有兩種東西在支配,一種被稱為意識,一種被稱為潛意識,意識與潛意識的區別在于意識可以感知,而潛意識難以感知,而正是這難以感知的潛意識在支配著人的行為。人們98%的行為都是由潛意識來支配的,但是,潛意識的獲得與完善依賴于意識的輔助學習。所以,當我們學會某種東西后,潛意識就會接管過來,想改就難了。反之,當潛意識改變了,意識也隨之跟著改變。
有些人常說,“我知道這樣做很不對,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這個“無法控制的自己”就是潛意識。吳向東說,一個人只有與潛意識建立良好的統一和溝通關系,他的身心才能平衡,獲得有益發展。而催眠,就是找到那個“潛意識自我”的最好途徑。
平常
人人都經歷過催眠
就是在這個原理下,催眠師通過指令與被催眠者的潛意識進行交流,在潛意識的狀態下,人腦內神經元傳導的速度會增快,很多潛能也會被更好地激發。而《盜夢空間》中描述的,獲取潛意識當中的某些信息的確是有可能的,催眠療法就是基于此,治療某些心理疾病。
聽起來還是很玄乎,但吳向東解釋,事實上,催眠幾乎人人都經歷過,它很平常。
“其實催眠現象是人的一種自然適應的反應,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自然催眠現象。”舉例,比如駕駛員長途駕駛就很容易遭遇到自我催眠,單調的汽車馬達聲會讓長途司機注意力不集中,這就是催眠狀態。再比如長途乘車旅行,旅行途中單調、刻板的車輪轉動聲也會成為催眠性刺激,誘人進入催眠狀態,在催眠中似乎能聽到列車員報站的聲音,而對其他聲音則迷迷糊糊甚至一無所知。凡此種種,都是司空見慣的,一點都不神秘。
“凡是單調、重復、刻板的刺激都能誘發不同程度的催眠,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方面的體會,這是人的正常反應功能;而催眠術則是幫助人們開發和利用自身的這些功能,為調整身心狀態,提高生活質量服務的。”吳向東說。
提醒
沒有心理疾病盡量不要催眠
催眠師既然深諳與潛意識溝通之道,那么豈不是能輕易顛倒乾坤,指鹿為馬嗎?如此一來,被催眠者還有隱私可言嗎?
這個用《盜夢空間》的防御者一角可以很形象地解釋。每個人的潛意識都有一個堅守不移的任務,就是保護這個人。實際上,即便在催眠狀態中,人的潛意識也會像一個忠誠的衛士一樣保護自己。催眠能夠與潛意識更好地溝通,但不能驅使一個人做他的潛意識不認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擔心會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
催眠的原理就是潛意識的溝通。它跟被催眠者的動機有關,在被催眠者不排斥催眠行為,催眠師不違背被催眠者的原則時,催眠可以為被催眠者創造感覺,可以改變其心態,可以讓其消極的心態向積極轉變。“改變不是痛苦的,它是自然而然的。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加,被設定的程序就越多,我們的意識告訴我們,這是不好的,不能做,這是不可能的……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暗示,你認為有就有。自我暗示也就是一種自我催眠。”比如,每天女士對著鏡中的自己微笑并告訴自己,我會越來越漂亮,久而久之,這種自我暗示就會形成以一種積極的催眠效果,到最后你會發現自己真的一天比一天漂亮了。但是,不要用“我要……,我一定要……”這樣肯定的暗示來進行自我催眠,應該選擇用漸進性的語句如“越來越”“更”等諸如此類的語言來進行自我暗示,因為一旦發現我們不是“最”的時候,這種暗示就會適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催眠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重度精神病患者就不適合,催眠過程中,這類人極易犯病,造成嚴重后果。沒有心理疾病的人也盡量不要進行催眠,如果操作不當容易引發潛在心理疾病。此外,有自殺傾向的患者也不適合催眠治療。
-
反復出現惡夢顯示健康出現狀況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人都會出現些做夢的,但是有時候經常做夢的情況下也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的,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美夢或者
-
做夢就可以讓你解除疲勞的嗎?一般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會有做夢的經歷,但是大家不知道,做夢其實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睡眠時間,但是做夢其實也是有
-
從夢境看自己真實生活狀態做夢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夢境也有好有壞,每個人的夢境都有所不同,而很多情況下,夢境也與我們的真實生活狀態有一定的
-
心理解析:盜夢、潛意識與催眠關于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你了解多少?夢境里,可能是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自己,畢竟,相關數據顯示,每個人對自身的了解,其實只占10%
-
心理學家解讀5種常見的噩夢人人都會做噩夢,有過夢魘經歷的你,是否現在回想起夢境,仍會感覺恐懼、難過、焦慮?噩夢是潛意識的情緒反應,是白天外在壓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