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有哪些心理需要
人離開社會是不能獨立存在的。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之中的個體,總會與社會產生廣泛的接觸,同他人建立各種各樣的聯系,產生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不僅是維護和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而且也是形成社會輿論、時尚、風氣等社會心理的前提,同時也是個體心理正常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正是由于人們不斷地進行人際交往,傳播社會思想,吸收有關信息,才使個體心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簡單地說,人際交往的定義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運用語言符號系統和非語言符號系統相互之間交流信息和溝通感情的過程。通過交往,傳遞信息后,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這就是交往的心理功能。
機會導致成功,成功帶來更多機會。反之,沒有機會就難于成功,不成功更沒有機會。如果人際關系良好,就會贏得各方面的支持,得到別人提供的各種機會。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這種心理功能益發顯得重要,僅對個體而言,通過交往可以給個體安全感,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人都有歸屬的需要,人與人通過交往訴說個人的喜怒哀樂,增進思想感情。例如,長期關押在單人牢房的囚犯,對他們的心理損害是極其嚴重的。由于交往的權利被剝奪而導致精神失常的事例并不鮮見。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社會交往出現故障而產生的心理障礙(或疾病)并不少見,而是為數很多。據統計,僅上海市就有約30萬人需要心理咨詢與輔導,有的嚴重者還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
人際交往,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概念。說它古老,是因為自人類產生之日起,人們就開始感知它的存在。一個古代的阿拉伯哲人就曾經形象地描述過交往的重要性。他說一個不會交往的人,猶如陸地上的船,永遠不會飄流到人生的大海中去。”說它年輕,是因為隨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人們對人際交往的要求越來越高,科學文化的發展,又使科學地研究人際交往成為可能。
與人的相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距離近了,沒了神秘感,沒了隱私,卻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己人,一旦出現裂縫,傷害便成為一種必然。距離讓我們少了一層保護膜,讓我們對他人更加透明,讓我們內心沒有安全感。一旦你介入某個人的生活,便意味著你要對他(她)的一部分生活負責。如果他(她)的生活一切順心如意,那么這是你應盡的義務;一旦他的生活出現問題,那么你就要負起一定的責任。了解一個人的秘密越多,你與他就越發的牽扯不清,他對你的依賴性就越大。一個人在什么情況下會向他人傾訴自己的秘密呢?首先他要信任這個人,其次他覺得傾訴之后可以讓自己的壓力減輕,因為這個人可以幫自己分擔;更有甚者,專門通過傾訴自己的秘密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傾訴成為一種手段,通過傾訴,一個人的秘密變成了兩個人的秘密,彼此成了同一陣線的戰友。心理學上說,人和人的交往講究同等程度的暴露。
如果一個人和你說了很多他自己的隱私,你也會告訴他自己的隱私,這樣才會使你們的交往進一步深入下去。而這種較為親密的關系一旦建立,便會給雙方都帶來一定的壓力。壓力一方面來自對方的信任或依賴,另一方面源于自身安全感的流失,即擔心自己的隱私被對方泄漏。雙方于是便在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下繼續交往。交往如果順暢,便會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彼此扶攜。而一旦出現問題,便會對雙方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以往增進信任的隱私便會成為今日戳傷對方的工具。所以,永遠不要知道你朋友太多的秘密,給彼此一個隱私的空間。后退一步,留出距離,給彼此一份朦朧美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心理學領域,社會心理學家把人際交往看成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知覺、相互影響的過程,溝通與相互作用被看成是人際交往的兩個基本特征。人們相互溝通和相互知覺的結果,是形成一定的情感關系,即人際關系。因此,人際溝通、人際知覺、人際關系成為了心理學視野下人際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
人際溝通主要討論人際交往的結構、溝通方式、溝通的心理準備等方面的問題,討論人際交往的基本模式等方面的問題,即人們是怎樣進行交往的。人際交往實質是一種心理的溝通過程,從溝通的類型來看它包括了:血緣關系的溝通,地緣關系的溝通,趣緣關系的溝通等。對這些溝通關系的研究,心理學家發現了不同的溝通模式和結構類型。從溝通的方式來看,人們不僅可以用言語方式溝通,也可以用非言語方式進行溝通,而且認為非言語的方式的作用不可忽視。心理學家甚至提出了這樣的公式:
信息的表達=7%的語調十38%的聲音十55%的表情
溝通的研究使心理學家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們相信為了克服溝通中的障礙,實現成功的溝通,交往者在不同的場合應選擇相應的交往方式和技巧,人際知覺過程中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形成錯覺印象,因而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際知覺時特別關注印象形成的研究,探索印象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這些研究成果幫助我們識別錯誤印象,防止我們在人際知覺中產生“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你也許聽說過“曼哈頓計劃”,起初提出制造原子彈設想時,羅斯福總統是不同意的,當以愛因斯坦、費米、波爾等科學家討論之后,找到了總統的顧問兼好友薩克斯先生,通過他才說服了羅斯福。要不然,“曼哈頓計劃” 是很難誕生的,即使能夠誕生,也許要晚好幾年。因此,我們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應用人際知覺,形成人際印象,同時也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為復雜,常常以感情作為聯系紐帶,這種聯系,即包括人際之間的相互吸引,在此基礎上常常產生友誼和愛情,也包括人際之間的沖突。
在人際關系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對這樣一種現象感興趣,即為什么在交往中我們對一些人感興趣,而和另一些人相處會感到格格不入?研究結果發現了許多因素都可能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喜歡,例如空間距離的接近、情緒狀態、甚至外表和價值觀等等因素。后來心理學家又據此來幫助人們改進人際關系,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際交往不會風平浪靜,人際沖突是人際關系發展史中不可回避的困境,同時也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心理現象。心理學家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沖突的發展趨勢和過程,發現了沖突的產生可能與公平性原則被打破有關。這些研究也提示我們,在發展人際關系的時候,我們應該對可能發生的沖突有所準備,只有沖破沖突構成的風浪,我們才會最終贏得有利于我們的良好的人際關系。
交往活動伴隨人的一生,以致成為了人的基本的需要之一。馬斯洛曾經提出,人類有五大類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乍一看,這里似乎沒有交往需要的地位。可是實際上,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的交往活動。因為,這五大類需要既不能在個體自我的范圍內取得滿足的對象,也不能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從外界求得滿足。即以人類比較低級的需要,也就是以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言,這兩種需要涉及的物質資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就不能脫離同他人的關系,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至少涉及二人交往。安全需要也與他人有關,嬰兒躺在母親的懷抱中通常具有最大的安全感受,恐懼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類群體的傾向。
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更加直接地意味著人對交往與溝通的需要。因為個體的歸屬就是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某種依賴關系,這種關系只能是交往的產物。愛的感情,不論是愛誰和被誰愛,同樣是與人交往的產物。尊重,分為對他人的尊重和自尊;對他人的尊重不消說只能在交往中產生,而自尊也不可能在人際交往之外形成起來。至于自我實現,無非是個人潛能的發揮、事業的成功,而潛能發揮和事業成功的舞臺依然是社會的,自我實現是在人際交往中完成的。
總之,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常交往活動的缺乏或被剝奪(如牢獄中的單身囚禁)會造成個體的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而久之,會導致身體和心理疾病。因此,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一個必要因素。
人在社會生活中為什么需要進行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心理基礎是什么?心理學家進行研究認為,人類個體進行社會交往的心理動因,即從產生行為動機的心理需要來看,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一是本能的需要。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種本能,人際交往是在個體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它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后代。例如,人類的祖先古猿的自我保護能力很低,與許多野獸相比,它們的體力較弱,奔跑的速度較慢,沒有尖利的爪子和牙齒來抵御外敵,古猿必須采取集體行動,依靠大家的力量來抵御外敵的侵害,依靠集體的智慧來保存種族的繁衍和發展。這樣,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過程,古猿逐漸形成了集群的習性,并通過種族繁衍流傳給后代。
有研究結果表明,嬰兒一出生就需要周圍環境能為其提供溫暖、舒適、食物和安全,以保證其健康成長,通常母親能為其提供這些需要。在嬰兒與母親的積極交往中,嬰兒與母親形成和發展了積極的情感聯系,這是人類個體最早形成的社會性交往。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個體早期的社會性交往是以后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基礎。社會心理學家贊•威克斯勒等人的研究發現,在母嬰的積極交往中,在母親的指導下嬰兒學會了大量的社會行為規范,形成了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如與人分享、謙讓、合作、團結,同情、關心、幫助他人,尊敬長輩,文明禮貌等等。也正是在與母親的積極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在母親的指導和要求下,嬰兒還學會了參與交往、發動交往和維持交往,解決交往中的沖突和矛盾,習得了最初的社會交往技能,并積累了社會交往經驗。研究還表明,嬰兒與母親的關系是以后形成諸多社會關系的基礎,母嬰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嬰兒以后人際關系的形成和人際關系的質量。無論是人類還是靈長類動物,都表現了與其他個體進行交往的本能需要,而且,這種本能需要的滿足,還進一步影響和制約了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人類天生就有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系,形成親密的人際關系,人才會有安全感。
二是合群的需要。心理學家沙赫特(S.Schachter)曾經做過一項實驗,探討處于孤獨狀態下的個體的合群需要。研究者先將被試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在高恐懼組條件下,主試告訴被試,他們將參加一項電擊實驗,電擊會很厲害,很痛,但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而且這項研究是為了獲取有關人類發展的某些有用的資料;在低恐懼組條件下,被試者被告知,電擊時只是有點痛,感覺有些輕微的震動,不會有任何傷害性后果。然后,在被試等待接受電擊的時間里,研究者逐個詢問他們,是愿意獨自等待,還是想與其他人一起等待。結果發現,當個體對周圍環境缺乏了解和把握,當個體心情緊張、有高恐懼感時,他們傾向于尋求與他人在一起,傾向于尋求他人伴同。而處于低恐懼的情況下,這種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強烈。可見,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減低恐懼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如此。例如,當你得知你的某個觀點被他人所反對時,你一定會覺得很沮喪,同時會有一種恐懼感。可是,如果這時你知道與你持同樣觀點的不只你一人,你就又會感到減輕了恐懼感,得到了安全感。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具有合群需要,個體不可能沒有人際交往,適當的人際交往是人類個體滿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三是自我肯定的需要。我們對自身的了解都來源于社會學習過程。當嬰兒隨著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隨著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加深,他們逐漸能夠區分開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能夠區分開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時,他們就有了了解、認識自己的需要,也就是產生了自我意識。但是個體對自己真正的了解,還必須依賴于與他人的交往。20世紀初,社會學家庫利(C.H.Cooley)發現,個體對自己的認識是先從認識別人的評價開始的。別人對個體的評價、態度,包括對待他們的行為方式就像一面鏡子,使個體從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應的自我概念。例如一個人被他的父母所鐘愛,被他的老師所重視,被他的朋友所尊重,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那么這個人就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某些令人喜愛的品質的人。如果有一個人常常被老師和同學推舉擔任某項工作,大家有難題時也都愿意向他請教,那么這個人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在某些方面具有才能的人。通過這樣的“鏡像自我”,個體的自我概念就引導自己塑造了實際的自我,否則,個體就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如果個體從出生起就沒有接觸人類社會,就沒有與人的正常交往機會,那么,盡管他可能各方面的生理機能發展正常,但他的自我概念發展卻會受到抑制。所以,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往,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就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確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并樹立相應的可行的奮斗目標。
個體總是會選擇一些自己愿意在心理上接受的群體與其進行比較,并接受這些群體對自己的影響,把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都與之對照。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交往。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只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質或某些特征,我們還會覺得不夠。比如當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高已達到160厘米時,還會想知道同齡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自己在同齡群體中是比較高些,還是比較矮些?當老師告訴我們某門課的考試成績后,我們還會迫切想知道班里其他同學這門課的成績,從而確定自己在這門課上的成績是較好呢?還是較差?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社會技能和學會各種知識。與他人比較,不僅限于自己生活周圍的同齡人。我們有時也會與一些理想中的人進行比較,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師、英雄人物、青春偶像等,希望自己像他們一樣,所以,他們往往會成為我們行動的楷模。
通過與他人比較來了解自己雖然是很有用很簡單的方法,但有時也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方法。別人的評價也不一定就完全正確、客觀,有時候也會是不公平的,就像鏡子也會反光,也會不平整,也會歪曲我們的形象一樣。他人的評價有時也會帶有某些偏見,或者別人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就會形成不恰當的自我概念,還會影響到自己的行為方式。每一個人都會與生俱來地具有一些各自的特點,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所以樣樣都與別人要求一致,本身就是不太合理的。另外,個體成長過程中的環境也各不相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歷程,所以一味地要求自己樣樣都與別人相同也是不符合實際的。正確的做法是既要與別人相比,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又與自己相比,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增強自信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絕對離不開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主要社會來源。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認識自己,應該學會以辯證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來認識自己,不能過分依賴于某一個人的觀點來評價自己。人際關系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際關系,將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響。在現實社會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產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閡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來,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調整并加以改變。
人依據其年齡、性別、職業、職位、所處環境等情況而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在與人接觸時,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行為規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處時,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在這里我們就如何與同事相處談一些個人的意見。
首先,要處處替他人著想,切忌時時以自我為中心。要搞好同事關系,就要學會從其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善于做出適當的自我犧牲。要做好一項工作,經常要與別人合作,在取得成績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處處表現自己,將大家的成果占為己有。提供給他人機會、幫助其實現生活目標,對于處理好人際關系是至關重要的。替他人著想還表現在當他人遭到困難、挫折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良好的人際關系往往是雙向互利的。您給別人的種種關心和幫助,當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得到回報。
其次,要胸襟豁達、善于接受別人。要不失時機地給別人以表揚。但須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張,從而使人產生一種虛偽的感覺,失去別人對您的信任。
再次,要掌握與同事交談的技巧。在與同事交談時,要注意傾聽他的講話,并給予適當的反饋。聚精會神地聆聽代表著理解和接受,是連接心靈的橋梁。在表達自己思想時,要講究含蓄、幽默、簡潔、生動。含蓄既表現了您的高雅和修養,同時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說明觀點、不傷關系的作用,提意見、指出別人的錯誤,要注意場合,措詞要平和,以免傷人自尊心,產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語言的調味品,它可使交談變得生動有趣。簡潔要求在與人談話時掌握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與人談話時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這樣才會以情動人。當然要掌握好表達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斷的實踐,并不斷增加自己的文化涵養,拓寬自己的視野。
最后,要抽時間和同事打成一片。培養自己多方面興趣,以愛好結交朋友,也是一種好辦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體會都可融洽人際關系。
搞好人際關系是一門藝術。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能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越來越嫻熟。希望您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一下自我剖析,從而沖破自我封閉的籬笆,虛懷若谷地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那樣做,將會讓你受益終生!
人際交往不僅是維護和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而且也是形成社會輿論、時尚、風氣等社會心理的前提,同時也是個體心理正常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正是由于人們不斷地進行人際交往,傳播社會思想,吸收有關信息,才使個體心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簡單地說,人際交往的定義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運用語言符號系統和非語言符號系統相互之間交流信息和溝通感情的過程。通過交往,傳遞信息后,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這就是交往的心理功能。
機會導致成功,成功帶來更多機會。反之,沒有機會就難于成功,不成功更沒有機會。如果人際關系良好,就會贏得各方面的支持,得到別人提供的各種機會。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這種心理功能益發顯得重要,僅對個體而言,通過交往可以給個體安全感,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人都有歸屬的需要,人與人通過交往訴說個人的喜怒哀樂,增進思想感情。例如,長期關押在單人牢房的囚犯,對他們的心理損害是極其嚴重的。由于交往的權利被剝奪而導致精神失常的事例并不鮮見。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社會交往出現故障而產生的心理障礙(或疾病)并不少見,而是為數很多。據統計,僅上海市就有約30萬人需要心理咨詢與輔導,有的嚴重者還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
人際交往,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概念。說它古老,是因為自人類產生之日起,人們就開始感知它的存在。一個古代的阿拉伯哲人就曾經形象地描述過交往的重要性。他說一個不會交往的人,猶如陸地上的船,永遠不會飄流到人生的大海中去。”說它年輕,是因為隨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人們對人際交往的要求越來越高,科學文化的發展,又使科學地研究人際交往成為可能。
與人的相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距離近了,沒了神秘感,沒了隱私,卻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己人,一旦出現裂縫,傷害便成為一種必然。距離讓我們少了一層保護膜,讓我們對他人更加透明,讓我們內心沒有安全感。一旦你介入某個人的生活,便意味著你要對他(她)的一部分生活負責。如果他(她)的生活一切順心如意,那么這是你應盡的義務;一旦他的生活出現問題,那么你就要負起一定的責任。了解一個人的秘密越多,你與他就越發的牽扯不清,他對你的依賴性就越大。一個人在什么情況下會向他人傾訴自己的秘密呢?首先他要信任這個人,其次他覺得傾訴之后可以讓自己的壓力減輕,因為這個人可以幫自己分擔;更有甚者,專門通過傾訴自己的秘密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傾訴成為一種手段,通過傾訴,一個人的秘密變成了兩個人的秘密,彼此成了同一陣線的戰友。心理學上說,人和人的交往講究同等程度的暴露。
如果一個人和你說了很多他自己的隱私,你也會告訴他自己的隱私,這樣才會使你們的交往進一步深入下去。而這種較為親密的關系一旦建立,便會給雙方都帶來一定的壓力。壓力一方面來自對方的信任或依賴,另一方面源于自身安全感的流失,即擔心自己的隱私被對方泄漏。雙方于是便在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下繼續交往。交往如果順暢,便會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彼此扶攜。而一旦出現問題,便會對雙方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以往增進信任的隱私便會成為今日戳傷對方的工具。所以,永遠不要知道你朋友太多的秘密,給彼此一個隱私的空間。后退一步,留出距離,給彼此一份朦朧美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心理學領域,社會心理學家把人際交往看成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知覺、相互影響的過程,溝通與相互作用被看成是人際交往的兩個基本特征。人們相互溝通和相互知覺的結果,是形成一定的情感關系,即人際關系。因此,人際溝通、人際知覺、人際關系成為了心理學視野下人際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
人際溝通主要討論人際交往的結構、溝通方式、溝通的心理準備等方面的問題,討論人際交往的基本模式等方面的問題,即人們是怎樣進行交往的。人際交往實質是一種心理的溝通過程,從溝通的類型來看它包括了:血緣關系的溝通,地緣關系的溝通,趣緣關系的溝通等。對這些溝通關系的研究,心理學家發現了不同的溝通模式和結構類型。從溝通的方式來看,人們不僅可以用言語方式溝通,也可以用非言語方式進行溝通,而且認為非言語的方式的作用不可忽視。心理學家甚至提出了這樣的公式:
信息的表達=7%的語調十38%的聲音十55%的表情
溝通的研究使心理學家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們相信為了克服溝通中的障礙,實現成功的溝通,交往者在不同的場合應選擇相應的交往方式和技巧,人際知覺過程中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形成錯覺印象,因而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際知覺時特別關注印象形成的研究,探索印象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這些研究成果幫助我們識別錯誤印象,防止我們在人際知覺中產生“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你也許聽說過“曼哈頓計劃”,起初提出制造原子彈設想時,羅斯福總統是不同意的,當以愛因斯坦、費米、波爾等科學家討論之后,找到了總統的顧問兼好友薩克斯先生,通過他才說服了羅斯福。要不然,“曼哈頓計劃” 是很難誕生的,即使能夠誕生,也許要晚好幾年。因此,我們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應用人際知覺,形成人際印象,同時也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為復雜,常常以感情作為聯系紐帶,這種聯系,即包括人際之間的相互吸引,在此基礎上常常產生友誼和愛情,也包括人際之間的沖突。
在人際關系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對這樣一種現象感興趣,即為什么在交往中我們對一些人感興趣,而和另一些人相處會感到格格不入?研究結果發現了許多因素都可能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喜歡,例如空間距離的接近、情緒狀態、甚至外表和價值觀等等因素。后來心理學家又據此來幫助人們改進人際關系,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際交往不會風平浪靜,人際沖突是人際關系發展史中不可回避的困境,同時也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心理現象。心理學家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沖突的發展趨勢和過程,發現了沖突的產生可能與公平性原則被打破有關。這些研究也提示我們,在發展人際關系的時候,我們應該對可能發生的沖突有所準備,只有沖破沖突構成的風浪,我們才會最終贏得有利于我們的良好的人際關系。
交往活動伴隨人的一生,以致成為了人的基本的需要之一。馬斯洛曾經提出,人類有五大類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乍一看,這里似乎沒有交往需要的地位。可是實際上,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的交往活動。因為,這五大類需要既不能在個體自我的范圍內取得滿足的對象,也不能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從外界求得滿足。即以人類比較低級的需要,也就是以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言,這兩種需要涉及的物質資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就不能脫離同他人的關系,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至少涉及二人交往。安全需要也與他人有關,嬰兒躺在母親的懷抱中通常具有最大的安全感受,恐懼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類群體的傾向。
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更加直接地意味著人對交往與溝通的需要。因為個體的歸屬就是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某種依賴關系,這種關系只能是交往的產物。愛的感情,不論是愛誰和被誰愛,同樣是與人交往的產物。尊重,分為對他人的尊重和自尊;對他人的尊重不消說只能在交往中產生,而自尊也不可能在人際交往之外形成起來。至于自我實現,無非是個人潛能的發揮、事業的成功,而潛能發揮和事業成功的舞臺依然是社會的,自我實現是在人際交往中完成的。
總之,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常交往活動的缺乏或被剝奪(如牢獄中的單身囚禁)會造成個體的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而久之,會導致身體和心理疾病。因此,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一個必要因素。
人在社會生活中為什么需要進行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心理基礎是什么?心理學家進行研究認為,人類個體進行社會交往的心理動因,即從產生行為動機的心理需要來看,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一是本能的需要。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種本能,人際交往是在個體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它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后代。例如,人類的祖先古猿的自我保護能力很低,與許多野獸相比,它們的體力較弱,奔跑的速度較慢,沒有尖利的爪子和牙齒來抵御外敵,古猿必須采取集體行動,依靠大家的力量來抵御外敵的侵害,依靠集體的智慧來保存種族的繁衍和發展。這樣,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過程,古猿逐漸形成了集群的習性,并通過種族繁衍流傳給后代。
有研究結果表明,嬰兒一出生就需要周圍環境能為其提供溫暖、舒適、食物和安全,以保證其健康成長,通常母親能為其提供這些需要。在嬰兒與母親的積極交往中,嬰兒與母親形成和發展了積極的情感聯系,這是人類個體最早形成的社會性交往。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個體早期的社會性交往是以后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基礎。社會心理學家贊•威克斯勒等人的研究發現,在母嬰的積極交往中,在母親的指導下嬰兒學會了大量的社會行為規范,形成了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如與人分享、謙讓、合作、團結,同情、關心、幫助他人,尊敬長輩,文明禮貌等等。也正是在與母親的積極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在母親的指導和要求下,嬰兒還學會了參與交往、發動交往和維持交往,解決交往中的沖突和矛盾,習得了最初的社會交往技能,并積累了社會交往經驗。研究還表明,嬰兒與母親的關系是以后形成諸多社會關系的基礎,母嬰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嬰兒以后人際關系的形成和人際關系的質量。無論是人類還是靈長類動物,都表現了與其他個體進行交往的本能需要,而且,這種本能需要的滿足,還進一步影響和制約了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人類天生就有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系,形成親密的人際關系,人才會有安全感。
二是合群的需要。心理學家沙赫特(S.Schachter)曾經做過一項實驗,探討處于孤獨狀態下的個體的合群需要。研究者先將被試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在高恐懼組條件下,主試告訴被試,他們將參加一項電擊實驗,電擊會很厲害,很痛,但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而且這項研究是為了獲取有關人類發展的某些有用的資料;在低恐懼組條件下,被試者被告知,電擊時只是有點痛,感覺有些輕微的震動,不會有任何傷害性后果。然后,在被試等待接受電擊的時間里,研究者逐個詢問他們,是愿意獨自等待,還是想與其他人一起等待。結果發現,當個體對周圍環境缺乏了解和把握,當個體心情緊張、有高恐懼感時,他們傾向于尋求與他人在一起,傾向于尋求他人伴同。而處于低恐懼的情況下,這種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強烈。可見,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減低恐懼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如此。例如,當你得知你的某個觀點被他人所反對時,你一定會覺得很沮喪,同時會有一種恐懼感。可是,如果這時你知道與你持同樣觀點的不只你一人,你就又會感到減輕了恐懼感,得到了安全感。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具有合群需要,個體不可能沒有人際交往,適當的人際交往是人類個體滿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三是自我肯定的需要。我們對自身的了解都來源于社會學習過程。當嬰兒隨著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隨著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加深,他們逐漸能夠區分開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能夠區分開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時,他們就有了了解、認識自己的需要,也就是產生了自我意識。但是個體對自己真正的了解,還必須依賴于與他人的交往。20世紀初,社會學家庫利(C.H.Cooley)發現,個體對自己的認識是先從認識別人的評價開始的。別人對個體的評價、態度,包括對待他們的行為方式就像一面鏡子,使個體從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應的自我概念。例如一個人被他的父母所鐘愛,被他的老師所重視,被他的朋友所尊重,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那么這個人就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某些令人喜愛的品質的人。如果有一個人常常被老師和同學推舉擔任某項工作,大家有難題時也都愿意向他請教,那么這個人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在某些方面具有才能的人。通過這樣的“鏡像自我”,個體的自我概念就引導自己塑造了實際的自我,否則,個體就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如果個體從出生起就沒有接觸人類社會,就沒有與人的正常交往機會,那么,盡管他可能各方面的生理機能發展正常,但他的自我概念發展卻會受到抑制。所以,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往,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就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確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并樹立相應的可行的奮斗目標。
個體總是會選擇一些自己愿意在心理上接受的群體與其進行比較,并接受這些群體對自己的影響,把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都與之對照。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交往。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只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質或某些特征,我們還會覺得不夠。比如當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高已達到160厘米時,還會想知道同齡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自己在同齡群體中是比較高些,還是比較矮些?當老師告訴我們某門課的考試成績后,我們還會迫切想知道班里其他同學這門課的成績,從而確定自己在這門課上的成績是較好呢?還是較差?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社會技能和學會各種知識。與他人比較,不僅限于自己生活周圍的同齡人。我們有時也會與一些理想中的人進行比較,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師、英雄人物、青春偶像等,希望自己像他們一樣,所以,他們往往會成為我們行動的楷模。
通過與他人比較來了解自己雖然是很有用很簡單的方法,但有時也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方法。別人的評價也不一定就完全正確、客觀,有時候也會是不公平的,就像鏡子也會反光,也會不平整,也會歪曲我們的形象一樣。他人的評價有時也會帶有某些偏見,或者別人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就會形成不恰當的自我概念,還會影響到自己的行為方式。每一個人都會與生俱來地具有一些各自的特點,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所以樣樣都與別人要求一致,本身就是不太合理的。另外,個體成長過程中的環境也各不相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歷程,所以一味地要求自己樣樣都與別人相同也是不符合實際的。正確的做法是既要與別人相比,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又與自己相比,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增強自信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絕對離不開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主要社會來源。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認識自己,應該學會以辯證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來認識自己,不能過分依賴于某一個人的觀點來評價自己。人際關系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際關系,將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響。在現實社會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產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閡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來,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調整并加以改變。
人依據其年齡、性別、職業、職位、所處環境等情況而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在與人接觸時,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行為規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處時,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在這里我們就如何與同事相處談一些個人的意見。
首先,要處處替他人著想,切忌時時以自我為中心。要搞好同事關系,就要學會從其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善于做出適當的自我犧牲。要做好一項工作,經常要與別人合作,在取得成績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處處表現自己,將大家的成果占為己有。提供給他人機會、幫助其實現生活目標,對于處理好人際關系是至關重要的。替他人著想還表現在當他人遭到困難、挫折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良好的人際關系往往是雙向互利的。您給別人的種種關心和幫助,當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得到回報。
其次,要胸襟豁達、善于接受別人。要不失時機地給別人以表揚。但須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張,從而使人產生一種虛偽的感覺,失去別人對您的信任。
再次,要掌握與同事交談的技巧。在與同事交談時,要注意傾聽他的講話,并給予適當的反饋。聚精會神地聆聽代表著理解和接受,是連接心靈的橋梁。在表達自己思想時,要講究含蓄、幽默、簡潔、生動。含蓄既表現了您的高雅和修養,同時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說明觀點、不傷關系的作用,提意見、指出別人的錯誤,要注意場合,措詞要平和,以免傷人自尊心,產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語言的調味品,它可使交談變得生動有趣。簡潔要求在與人談話時掌握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與人談話時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這樣才會以情動人。當然要掌握好表達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斷的實踐,并不斷增加自己的文化涵養,拓寬自己的視野。
最后,要抽時間和同事打成一片。培養自己多方面興趣,以愛好結交朋友,也是一種好辦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體會都可融洽人際關系。
搞好人際關系是一門藝術。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能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越來越嫻熟。希望您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一下自我剖析,從而沖破自我封閉的籬笆,虛懷若谷地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那樣做,將會讓你受益終生!
相關文章
-
人際交往中為什么有的人善于交朋友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人際關系,而且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可以讓自己的事業變得非常的好,而且也可以讓自己看起來非常
-
為什么約炮后兩人關系難持久在現在這個社會上很多的軟件也是越來越多了,而且很多寂寞的男女都會選擇去聊天交朋友的,而且這樣的話肯定會在一起談對象或者是
-
新媳婦如何與親人相處新媳婦,到底怎么樣才可以更好的去和別人在一起相處的呢,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在進入這個婆家的時候,也是感覺非常的陌生,首
-
避免七種病態社交 學會正確與人相處有一些變態的社會交往,我們大家是不是感覺非常的可怕的呢?其實在生活中人和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良好的心情和心態,還有就
-
揭示女人有了男友后的現狀其實我們都知道,男性和女性之間一定要懂得相互包容和尊重之類的,這樣的話才可以,夫妻之間的感情更加的一些甜蜜,還有就是談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