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該如何把握“親密度”?
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此話不無道理。“君子之交”與“小人之交”在親密度上大相徑庭,而人們寧愿選擇“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而不愿選擇“甜如蜜”的“小人之交”。表面上“淡如水”實際上不見得不親密;而表面上“甜如蜜”,實際上卻不一定真的親密,社交中的“親”與“疏”的辯證法就是如此。
在社交中,知所進退,親疏有度,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很好地運用這種藝術,不但不會妨礙或有損于人際關系,而且反而會收到良好的效果。“親密度”過高,有時會適得其反、親極反疏、物極必反、過猶不及。這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一個規(guī)律。愛和恨是常常相反相成的,愛的愈深,一旦反目成仇,恨起來就越烈。懂得交際藝術的人,不喜歡所謂的“親密無間”,而傾向于和別人保持適當?shù)木嚯x。好時如膠似漆,壞時又勢不兩立,不能不說是“小人之交”的特點。所謂“交淺”不可“言深”,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并非全是世故,甚至可以說有時交深也未必即可言深。因為“親”與“疏”、“深”與“淺”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實際上,要在社交中長久保持較高的親密度是不容易做到的。孔子曾稱贊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就是說,晏平仲這個人很善于交際,和人交往很久還能讓別人尊重他。對一個人如果連尊敬都沒有,這樣的關系又談何親密?那么,為什么交往深久,反倒容易失去“相敬如初”?
人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熟悉無風景。住在西子湖畔的人,天天看西湖,他們往往會因為太熟悉了而感覺不到西湖的美。人們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往往會抱有一種神秘感,如果已經(jīng)熟悉了,這種神秘感也便會隨之消失了。與人交往也是如此。在朝夕相處的人的眼里,彼此已毫無神秘感可言,美的也會感覺到不那么美了,偉人也變成凡人了,過去當回事的,現(xiàn)在也不當回事了。就像唐代柳宗元《黔之驢》中老虎對驢子觀感的變化一樣。
交往深久,所以不易相敬如初,還因為人際關系越親密,越熟悉,偽裝可能就越少;而在彼此陌生時,往往要帶上一種人格面具。就像小孩到生人家,開始總會給人以文靜害羞的印象,熟悉以后,就會慢慢摘掉面具,露出自己淘氣的本來面目。又如人們的梳妝打扮,雖然在家里進行,卻大多不是為了給家里人看的,而是給外人看的。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并不盡然。在家里,丈夫看到的往往是已卸了妝的妻子。像晉代書法家王羲之那樣,在別人到他家相親時,他還居然連個樣子也不裝,若無其事地坦腹東床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所以才傳為“東床坦腹”的佳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缺點不足的暴露,熟悉的人才有更多看到的機會;而優(yōu)點卻和美麗的風景一樣,天天看就會熟視無睹,不以為美。正所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也是親密度過高難以相敬如初的一個原因。比如,夫妻之間本來應該是親密無間的,但朝夕相處,優(yōu)缺點便會暴露無疑,有時難免發(fā)生抵牾。有些家庭,夫妻之間發(fā)生矛盾爭吵后,女方采取暫到娘家小住一段時間從而使問題自然而然得到解決的辦法,這正是利用了調(diào)節(jié)“親密度”的原理。古人云:“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古今中外的愛情詩歌大多表現(xiàn)的是相思之情以及悼亡的思念,這些都是交際距離的產(chǎn)物,因為人們對于尚未得到或失去了的東西才彌覺其寶貴。
當然人際關系的親疏是因人而異的。有點頭式的泛泛之交,也有“人生得一知己,斯亦足矣”的知己之交,有幾代相善的世交、至交、莫逆之交,以及年齡上有懸殊差別的“忘年之交”……不同類型的朋友,有著不同的親密度,不能一概而論,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人們在交友時所尋求的應該是那種患難之際見真情的朋友,而不是僅僅平日“甜如蜜”的小人。
-
人際交往中為什么有的人善于交朋友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人際關系,而且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可以讓自己的事業(yè)變得非常的好,而且也可以讓自己看起來非常
-
為什么約炮后兩人關系難持久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上很多的軟件也是越來越多了,而且很多寂寞的男女都會選擇去聊天交朋友的,而且這樣的話肯定會在一起談對象或者是
-
新媳婦如何與親人相處新媳婦,到底怎么樣才可以更好的去和別人在一起相處的呢,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在進入這個婆家的時候,也是感覺非常的陌生,首
-
避免七種病態(tài)社交 學會正確與人相處有一些變態(tài)的社會交往,我們大家是不是感覺非常的可怕的呢?其實在生活中人和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良好的心情和心態(tài),還有就
-
揭示女人有了男友后的現(xiàn)狀其實我們都知道,男性和女性之間一定要懂得相互包容和尊重之類的,這樣的話才可以,夫妻之間的感情更加的一些甜蜜,還有就是談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