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三個條件
(一)交往雙方有了比較明確的交往需求,并期望獲得一定的交往效果
這表現出社會交往的功利性色彩,即交往總有一定的目的,如,交流感情、聯系工作等。人是理性的動物,要求自己的一切行動都有符合心理邏輯的充足理由。心理學家發現,只有當一種關系對人來說是值得的,交往行為才會出現,人際關系才得以維持。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所持的社會交換理論,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本質視作社會交換過程。該理論借用了經濟學的若干術語,交換的核心在經濟學是商品交換,而在社會心理學則是社會交換,其成本是指自己拿出的東西,如,體力消耗,放棄享受,贊揚、安慰等,報酬是指物質的、社會的、心理的財富,利潤等于報酬減去成本。社會交換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木質上是個人試圖盡可能獲得最大利潤,同時又盡可能少地付出成本代價的社會交換過程。所以,人們的一切交往行為及一切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社會交換理論所講的價值是主觀價值,這種價值觀是在過去的交換中形成的。對于那些就主觀而言是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際關系,人們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對于那些對自己來說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際關系,人們就傾向于逃避或終止。
(二)交往過程中,雙方使用的符號系統是雙方都能理解的
也即是說,雙方具備統一的或大體相近的符號系統。符號系統是交往的媒介,這里的符號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非語言的,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用來代表任何東西的社會客體。顯然,只有統一的符號及意義體系才能保證雙方的相互理解。如果所使用的符號不一致,便會因不能譯碼和接受而產生交往障礙。對符號系統的共同理解是交往的必要條件,這種理解不僅指形、聲及意義的理解,還應包括對交往情境的理解。因為交往總是在一定的氣氛中進行的,總有一定的背景,包括社會的、文化的、心理的背景,同樣的符號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產生歧義,由此說來,對交往情境的理解也是維持交往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信息通道的通暢是交往有效進行的基本保障
交往一方發出信息后,如受到外界干擾而失真,或經過的中間環節過多、信息受阻等,都會造成接收者無法理解或歪曲信息的真實含義,出現交往的困難。因而提高信息的清晰度,消除外界環境的干擾,減少信息傳遞過程的中間環節,是交往正常進行之必需。
-
人際交往中為什么有的人善于交朋友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人際關系,而且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可以讓自己的事業變得非常的好,而且也可以讓自己看起來非常
-
為什么約炮后兩人關系難持久在現在這個社會上很多的軟件也是越來越多了,而且很多寂寞的男女都會選擇去聊天交朋友的,而且這樣的話肯定會在一起談對象或者是
-
新媳婦如何與親人相處新媳婦,到底怎么樣才可以更好的去和別人在一起相處的呢,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在進入這個婆家的時候,也是感覺非常的陌生,首
-
避免七種病態社交 學會正確與人相處有一些變態的社會交往,我們大家是不是感覺非常的可怕的呢?其實在生活中人和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良好的心情和心態,還有就
-
揭示女人有了男友后的現狀其實我們都知道,男性和女性之間一定要懂得相互包容和尊重之類的,這樣的話才可以,夫妻之間的感情更加的一些甜蜜,還有就是談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