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處理依賴與反依賴的關系
依賴,是人們對于信任的人才會產生的一種情緒。大部分時候,依賴情緒產生在親情中,只有極少數時候才會出現在親情之外的情感里。反依賴,或許人們覺得這個詞很難以理解,但其真的存在。
關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系。
心理學中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一切言行和心理變化都發生在種種關系中,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獲得關系中的某些東西。
關系如此重要,但關系又容易成為一團迷霧,令我們很容易在關系中迷失。
在前不久的專欄文章《穿越你心靈的保護層》中,我引用英國老師弗蘇摩迪的話說,我們的心有三層結構,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中間一層是傷痛,而最深處一層是真我。
保護層太厚,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問題,因為這個厚厚的保護層,我們觸碰不到自己的真我,也觸碰不到別人的真我,結果就是,我們不僅常常感覺到要命的孤獨感,我們也無法建立真正親密的關系,因為真正的親密,是兩個人真我與真我的相遇。
保護層之所以太厚,是因為有太多傷痛。我們懼怕這些傷痛,不敢去面對它們,于是使用了種種自欺欺人的辦法,將這些傷痛包裹起來,并由此形成了保護層。
在研究生快畢業時,我給自己人生立下三個目標,第一個是與孤獨達成一個默契,第二個是在最值得珍惜的人面前毫不猶豫地表達真誠。假若第一個目標達到,那么我將不再懼怕孤獨,反而可以安于孤獨,而假若第二個目標達到,我就可以擁有深度的親密關系,那時所謂的心靈感應都會自然發生。
我想,這或許也是每個人需要的功課,因為我們都懼怕孤獨,同時親密關系也是絕大多數人最頭疼的事情,似乎不管我們怎么努力,就是難以建立真正親密的關系。
真要安于孤獨并享受親密,就必須揭開自己的保護層。對此,我們會本能地感到懼怕,因為那時就得面對心中隱藏的傷痛。
不過,如果能從一個旁觀的角度看看自己內心的傷痛是什么,對它先有一個了解,那會幫助我們更有勇氣地去面對它。
3歲前,孩子與媽媽避免重大分離
弗洛伊德曾說,人的兩大動力是性與攻擊。
弗洛伊德的這個說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反駁,而現在的新精神分析學派、客體關系理論將其修正成,人的兩大動力是親近與疏遠。
可以看出,客體關系理論完全是從關系的維度去審視心理動力的。與人親近,尤其是與自己喜歡的人親近,是我們一大動力。但同時,有時適當地與人疏遠,保持一種孤獨,給自己一個空間,這也是我們一大動力。
如果親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產生創傷。如果疏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同樣也會產生創傷。
既然心理學稱,關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系,那么也可以說,人類的創傷基本都可以歸為這兩類:親近需要沒有滿足的創傷,疏遠需要沒有滿足的創傷。
前一種創傷,即被拋棄的創傷,后一種創傷,即被吞沒的創傷。
客體關系理論還稱,我們成年后的人際關系模式,其實是童年時人際關系模式的再現。同樣也可以說,我們成年后容易襲來的創傷,其實是童年時早就被襲擊過的創傷。
-
人際交往中為什么有的人善于交朋友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人際關系,而且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可以讓自己的事業變得非常的好,而且也可以讓自己看起來非常
-
為什么約炮后兩人關系難持久在現在這個社會上很多的軟件也是越來越多了,而且很多寂寞的男女都會選擇去聊天交朋友的,而且這樣的話肯定會在一起談對象或者是
-
新媳婦如何與親人相處新媳婦,到底怎么樣才可以更好的去和別人在一起相處的呢,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在進入這個婆家的時候,也是感覺非常的陌生,首
-
避免七種病態社交 學會正確與人相處有一些變態的社會交往,我們大家是不是感覺非常的可怕的呢?其實在生活中人和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良好的心情和心態,還有就
-
揭示女人有了男友后的現狀其實我們都知道,男性和女性之間一定要懂得相互包容和尊重之類的,這樣的話才可以,夫妻之間的感情更加的一些甜蜜,還有就是談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