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暮之年心理變化知多少
老年人身體衰老、體弱多病、社會適應能力逐漸下降;離、退休后賦閑養老,易滋長老朽感和末日感的悲觀心態;子女婚嫁后另立門戶,老人會產生孤獨、寂寞以及對子女的牽掛心理。下面是幾種老年人常見的心理。
一、焦慮
焦慮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的一種焦集的心理體驗。焦慮并非都是病理性的,只有在去除誘因后焦慮仍持續存在,或總是毫無原因地出現焦慮情緒,而且焦慮的程度嚴重或持續的時間過長時,才成為一種病態心理。
1、焦慮的臨床表現
嚴重的焦慮表現為驚恐發作以及對死亡的恐懼,驚恐發作時有劇烈的心跳和呼吸急促癥狀。患有廣泛性焦慮的老年人表現為愁眉苦臉、坐臥不安、搓手頓足、惶惶不可終日。此外,還可能有一系列的軀體癥狀及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礙。
2、焦慮癥的對策
心理治療 耐心傾聽、安慰、解釋、支持等治療可暫時穩定和緩解癥狀;行為療法(如松弛訓練、生物反饋治療等)可提高患者對焦慮癥狀的自控能力;認知心理治療可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和行為模式,具有較好的遠期治療效果。
藥物治療 抗焦慮藥物能較快解除焦慮癥狀。不過在選擇藥物的種類和調整藥物的劑量時,要充分考慮到患者年老體弱和內臟功能減退的特點。
二、抑郁
老年人易患抑郁癥,其癥狀有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缺乏愉快感、自我評價低、睡眠差,甚至有消極厭世的言行。老年人抑郁病情嚴重時思維和動作都會受到抑制,出現類似老年性癡呆癥“真抑郁、假癡呆”的情況。
1、為何人到老年易抑郁
家庭結構改變 以前全家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如今子女成家分居,老人孤獨寂寞,若再喪偶,老年人經受不住打擊,容易抑郁成疾。
觸景生情 見到與自己年齡相近的親朋好友、遠親近鄰相繼離世,會聯想到自己在世之日已不多,容易積郁成疾,罹患抑郁癥。
角色改變 以前是年富力強、養兒育女、現在反過來要子女來照顧,甚至成為子女的負擔。若子婦對老年人缺乏關心,超級大國年人很容易郁郁寡歡。
其他因素 如疾病纏身、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經濟拮據、家庭矛盾多等。
2、抑郁癥的對策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中老年夫婦應互相關心、注意與小輩之間的關系、不要過多干涉子女生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參加公益活動、多與社會接觸、多與年輕人接觸,從他們身上汲取青春活力。
早診斷、早治療 不僅要診治軀體方面的不適,同時還要重視情緒和心理方面的變化,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三、癡呆
引起老年性癡呆癥的原因是大腦退行性病變或(和)腦血管性病變。早期發現、及時應對老年性癡呆癥非常重要。
1、老年性癡呆癥的早期表現
記憶力障礙 對新近發生的事易遺忘,例如老花眼鏡隨手一放,要用時卻回憶不起放到何處而到處尋找。
各種能力減退 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弄不清年、月、日、星期幾甚至上、下午以及計算能力減退等。思路不像以往那樣清晰,較難找到恰當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行為反常、怪僻 行為怪僻,一反常態,令人難以理解。如喜歡收集廢紙、垃圾等。
2、老年性癡呆癥的對策
關愛老年人,防患者未然 關心、愛護老年人,了解老年性癡呆癥的早期表現,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專人護理 要找專人護理老人,保證營養,防止走失、跌倒等意外情況發生。
認知功能訓練 幫助患者進行認識功能訓練,這對其記憶障礙等認知癥狀的恢復有利。
人到老年發生的生理變化(比如老態龍鐘等)人人都能見到,可是老年人發生了心理變化甚至危及到身心健康,卻不是眾所周知了。做兒女的要多照顧老人,使其安度晚年。
-
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人到老了以后我們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那么這個時候心理方面也會接受不了的,而且人到了老年以后,肯
-
老人為什么會依賴子女 子女要知道這些要素作為兒女的我們應該知道,等父母老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的陪伴老人,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其實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下面我們看看,老人為
-
老人如何保持好心情呢對年歲已高的老人,為之生活中經常伴有內疚、壓抑、焦慮等不合理情緒,長期這樣不合理的心理情緒得不到更好的緩解,使其會讓自己
-
子女必知老人愛的嘮叨的四個原因很多的年輕人都抱怨,一回到家里父母就會嘮叨個不停,這讓本來就每天承受壓力的年輕人會感覺到承受不了,但其實如果你了解了自己
-
警惕影響老年人心態的三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不同的事情,心態會發生不一樣的波動,對于老年朋友們來說,良好的心態對于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