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人遠離抑郁癥
工作了幾十年,早已習慣了工作的忙碌,習慣了人際交往,習慣了大城小事的繁瑣。退休后,接觸的范圍從所熟悉的大圈子縮小到家庭這個小圈子,很多人會產生離群后的寂寞感。
六十歲的王老伯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孩子已經成家立業,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孫女,父慈子孝,在別人的眼里,王老伯應該非常的開心快樂,生活愜意,悠閑自得。但是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他不僅沒有“無官一身輕”輕松快樂,而且還特別的煩躁,看什么都不順眼,經常動不動地向家人發脾氣。睡不好覺,頭疼乏力,記憶力下降,連晨練也缺乏興趣。以前愛看看電視,打打麻將,現在是電視也不看了,牌也不打了,總懷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而一些老人由于身體的慢慢衰老,記憶力減退,許多慢性病也慢慢地找上了他們,他們會時不時地冒出一句:“老了,不中用了。”醫生分析,這就是典型的老年抑郁癥。
對于生活中的變故,大部分人都會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而老年人則更易如此。抑郁癥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同時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軀體、情緒、思想和行為均受到影響。
抑郁癥的核心癥狀是情緒低落。但老年抑郁癥病人大多數以軀體癥狀作為主要表現形式,常見的有睡眠障礙、頭疼、疲乏無力、胃腸道不適、食欲下降、體重減輕、便秘、頸背部疼痛、心血管癥狀或假性癡呆等。只要內外科檢查能排除器質性病變,或上述癥狀難以用器質性病變解釋,均要考慮抑郁癥的可能性。
據有關資料統計,抑郁癥在65歲以上人群中發生率約為1/7左右。其中男性發病率為10%,女性為20%。近年來前往醫院求診的抑郁癥老人逐漸增多,占了心理科門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76.8%的老年性抑郁癥患者發病前有一定的精神誘因,如家庭矛盾、經濟糾紛、夫妻不睦、子女不孝、身患重病等。特別是在離、退休后,社會圈子縮小,更容易發生孤獨、焦慮、自卑等不良心理。
那么,是不是真像有些老人想像的那樣,人老了,就只能消極地生活,慢慢地老去,生活失去了光彩呢?
其實生活的變故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存在,關鍵在于你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它。同樣的生活事件,以積極的心態和以消極的心態對待,所得到的結果有天壤之別。比如退休了,朋友減少了,與外界交流少了,與工作有關的外界活動沒有了,失落感肯定會大增。有的老人會認為自己不被社會所需要了,自己沒用了。而有的人則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退休,可以有時間搞點自己喜歡搞的東西!培養更多的興趣和愛好,比如和朋友去釣魚、下棋,或是出去旅游等,去發現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看見一些老人組織團隊每天在公園里打太極拳、扭秧歌、跳舞,各種活動花樣繁多,他們這些人越活越精神,讓許多的年輕也羨慕不已--“什么時候咱們也能像這些大媽大伯們一樣過著輕松愜意的生活!”
“笑一笑,十年少”說的是樂觀開朗的情緒,可以延緩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給生命之樹注入青春的活力。“愁一愁,白了頭”說的是消極悲觀的情緒,好比是一帖催老劑,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積極的情緒和健全的性格對增加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滿意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積極向上的態度以外,老人的生活也需要家人的更多關注。兒女孝順、衣食無憂的家庭環境有助于老人的精神放松、身心健康,排解老人因退休、疾病產生的孤獨寂寞和恐懼憂慮,幫助老人度過他人生中特殊的時期,增強他們抵御風險的能力。
-
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人到老了以后我們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那么這個時候心理方面也會接受不了的,而且人到了老年以后,肯
-
老人為什么會依賴子女 子女要知道這些要素作為兒女的我們應該知道,等父母老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的陪伴老人,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其實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下面我們看看,老人為
-
老人如何保持好心情呢對年歲已高的老人,為之生活中經常伴有內疚、壓抑、焦慮等不合理情緒,長期這樣不合理的心理情緒得不到更好的緩解,使其會讓自己
-
子女必知老人愛的嘮叨的四個原因很多的年輕人都抱怨,一回到家里父母就會嘮叨個不停,這讓本來就每天承受壓力的年輕人會感覺到承受不了,但其實如果你了解了自己
-
警惕影響老年人心態的三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不同的事情,心態會發生不一樣的波動,對于老年朋友們來說,良好的心態對于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