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因素影響老年人心理變化
一、生理因素
身體衰老是最先、最直接引發老年人心理變化的因素。雖然每個人衰老的速度不同,但衰老始終是不可避免地發生著的,而死亡則是衰老的終極結果。生理的衰老和死亡的臨近對老年人的心理影響是轉折性的和持久性的。
(一)感官的老化 身體衰老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首先與老年人感覺器官的退化有關。進入老年期后,感覺器官開始老化,視力和聽力逐漸減退,視野變得模糊,聽覺障礙出現,“耳背眼花”成為顯著特征,其它感覺如觸覺、嗅覺、 味覺也在發生退行性變化,老年人對冷熱溫度和味道的反應變得遲鈍。感官的老化使老年人對外界和體內的刺激的接收和反應大大減弱,對老年人的心理將產生消極和負面的影響,表現在:一是老年人對生活的興趣和欲望降低,常感到生活索然無味;二是老年人反應遲鈍,感覺不敏銳,由此導致閉目塞聽、孤陋寡聞;三是社交活動減少,老人常感到孤獨和寂寞。
(二)疾病的增加 身體老化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還體現在各種老年疾病的纏身。隨著老年人的心腦血管、呼吸、神經、運動、消化、內分泌等系統的生理功能的全面衰退,老年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量在下降,疾病易發生。據統計,65歲以上老人,大約1/4的人經常患病。即使沒有生病,也會因為器官和機能的老化而感覺四肢酸軟、身體疲憊或其他不適,這給老人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老人們深感苦惱和焦慮。而老年人常患的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各種癌癥等疾病,則使他們感到恐懼、悲傷、絕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三)死亡的威脅 死亡的危險和挑戰也往往是導致老年人心理障礙出現的因素之一。盡管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的昌明使人類的平均壽命持續延長,然而,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的最終歸宿。老年期是我們人生的最后一站,特別是身體的日漸衰退和疾病的不斷纏身使老年人與死亡顯得特別的接近。面對死亡,有些人從容,有些人安詳,但大多數老人會表現出害怕、恐懼和悲觀的情緒反應。死亡恐懼癥就是一種常見的老年人的心理障礙。
二、社會因素
離退休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開端,離退休標志著老年人職業生涯的結束,他們的生活范圍退居到家庭之中,其實質是一種社會角色的轉變,而家庭中的經濟狀況、人際關系的變遷、老年人的婚姻狀況、社會環境等社會因素對于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轉變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個重要轉折,其中最突出的是離退休導致了老年人長期以來形成的主導活動和社會角色的轉變,由此引發老年人的心理發生波動和變化。離退休引起的老年人社會角色的改變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從職業角色轉變為閑暇角色
老年人離退休后,離開了原有的工作崗位和社會生活,即從職業角色轉入閑暇角色,這種角色轉換對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沖擊。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來源,離退休首先意味著老年人經濟收入的減少;其二,職業歷程是人們獲得滿足感、充實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而老年人正在喪失這一體驗;其三,離退休還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時養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例如,一位在退休前受人尊敬、前呼后擁的高層領導,突然變成了一個每天上街買菜、回家做飯、照顧兒孫的老大爺,這在心理上的確很難轉過彎來。
2、從主體角色退化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際關系和穩定的經濟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別是經濟方面依賴于父母,這使老年人在社會上有被認可、被尊重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則有一家之主的權威感。退休后,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會價值下降,從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轉變為社會財富的享受者;同時經濟收入的驟減,使老年人從過去被子女依賴轉向依賴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體角色和權威感也隨之喪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產生。
(二)老年人的家庭狀況
離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圍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為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環境的好壞與否對老年人的心理將產生重要的影響,這里的家庭環境包括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系等方面。
1、家庭結構的核心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特別是家庭觀念和生育觀念有了較大的變化,家庭結構也隨之發生日益明顯的變化,即從聯合家庭逐漸過渡為核心家庭,家庭規模逐漸縮小,許多年輕人成家后自立門戶,不再與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趨小型化是現代家庭的共同特點。家庭的分化對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子女與老人的分居不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難以得到子女時時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心,對于老年人傳統的家庭觀念也有較大的沖擊,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熱鬧的家庭氛圍,這種分居難免使老年人不時感到寂寞孤獨,倍嘗思念兒孫之苦。
2、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收入不僅關系到人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能否得到滿足和保障,還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對生活、對人生的評價和看法,影響著人們的心理狀況。對于老年人來說,如果經濟環境比較寬松,有足夠的退休金養老,這樣一來,不僅基本的物質生活得以保障,而且老年人由于能夠自立,自己養活自己,對于子女和外界的經濟依賴減輕,因此往往顯得自信心十足,自尊心較強,無用感較弱。相反,如果經濟方面比較拮據的話,老年人可能會為生計發愁,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特別是一些老人百病纏身,又無錢治療,處境就更為艱難了。這種情形,老年人時常需要子女或親友的接濟,依賴性較強,這會使老人深感自己無用,覺得自己是累贅,形成自卑感。
3、家庭內部人際關系 這里的人際關系主要指的是老年人與子女晚輩間的關系(至于老年人的夫妻關系將在下面的老年人的婚姻狀況中介紹)。尊重和愛是老年人的兩種重要的心理需要,在老年人與子女晚輩的交往中可以獲得。如果家庭中人際關系和諧,氣氛融洽,兒孫們能夠對老年人表示出充分的尊重,孝順他們,并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噓寒問暖,老年人就能因此獲得較大的心理滿足。
但是,代溝問題往往會導致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矛盾。代溝是代際之間存在著的在價值觀念、思想感情、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由于老年人的生活經歷、成長背景、教育環境等和中青年人有較大差別,代溝的出現不可避免,小到生活中的服飾、飲食、娛樂,大到職業選擇、為人處世、工作態度、家庭觀念,二者的看法都可能有很大分歧。代溝會引發親子矛盾,從而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婆媳關系在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老大難”問題,在有些婆婆的潛意識里總認為是媳婦奪去了兒子對自己的愛,將媳婦視為“情敵”,對媳婦總是嘮叨羅唆,甚至橫挑鼻子豎挑眼。
(三)老年人的婚姻狀況
婚姻對于每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因為婚姻本身不僅是繁衍后代,滿足人的性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滿足人的心理需要。美滿的婚姻、和諧的夫妻關系令人幸福、快樂,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而不幸的婚姻則讓人悲傷和痛苦。而外界對婚姻的評價也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
離婚、喪偶和再婚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的婚姻問題。
1、離婚: 一般來說,對于要求離婚的一方離婚后往往感到輕松和如釋重負,而被迫離婚的一方則有痛苦和被拋棄的感覺,但是雙方老人都將面對孤獨和再婚的困擾。
2、喪偶: 這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是嚴重和劇烈的,有研究表明,老年喪偶者在配偶去世后頭6個月的死亡率比平均死亡率高40%。喪偶后,老年人的心理變化復雜,悲傷感和孤獨感最為典型。許多老人以淚洗面,悲痛欲絕,還會出現不思茶飯、抑郁、疲乏,甚至因過度悲傷而患病;時間一長,就會倍感寂寞孤獨,覺得被世界遺忘和拋棄。
3、再婚: 部分離婚和喪偶的老人會有再婚的念頭,而再婚后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如何適應對方的生活習慣、如何面對雙方的子女等等,這些對老年人的心理會產生困擾。
-
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人到老了以后我們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那么這個時候心理方面也會接受不了的,而且人到了老年以后,肯
-
老人為什么會依賴子女 子女要知道這些要素作為兒女的我們應該知道,等父母老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的陪伴老人,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其實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下面我們看看,老人為
-
老人如何保持好心情呢對年歲已高的老人,為之生活中經常伴有內疚、壓抑、焦慮等不合理情緒,長期這樣不合理的心理情緒得不到更好的緩解,使其會讓自己
-
子女必知老人愛的嘮叨的四個原因很多的年輕人都抱怨,一回到家里父母就會嘮叨個不停,這讓本來就每天承受壓力的年輕人會感覺到承受不了,但其實如果你了解了自己
-
警惕影響老年人心態的三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不同的事情,心態會發生不一樣的波動,對于老年朋友們來說,良好的心態對于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