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保健的策略有哪幾點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養生、長壽已受到關注,“怎樣活到100歲”,國內外都有專著論述,并把“心理保健”列為重要的基石。從心理衛生的普及而言,著實令人可喜。老年人要想使自己身心健康發展,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轉變觀念,重建心理
針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曾有一些提法:從一開始的健康老齡化,到隨后的成功老齡化,再到后來的效益老齡化,2002年的一次國際老齡會議上,又提出積極老齡化。這是對老年健康的最新概念。它的主旨就是說一定要把老年人的老化過程看成是一個應積極面對的問題。社會不把老人看成負擔,老人自己也不把自己看成“老朽無用”,而去積極地應對晚年生活。
而且,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包括老年學者、醫生、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者主張“老之將至亦應知”,提倡“承認老化”“積極老齡化”,并設法扭轉世人對老化的態度及錯誤觀點,破除“老年可怕,老人無用”的心態;主張視老死為生命周期的必經階段,不要只顧掩飾老態,而應重建心理,正確解決安度晚年之道,從而提高晚年生活質量,發揮他們人生智慧和潛能,繼續貢獻社會。
西方近代興起的這種觀念,在中國古代已萌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莊子崇尚自然的哲學、《莊子·養生主》,通篇論養生之術,他對人的生、老、病、死采取了順乎自然的達觀態度,他認為:人應時而生又順乎自然而死,這是自然的規律,知道這個理,那么哀樂就不能進人身心,有如用手搬薪柴有窮盡,而火種流傳卻無窮盡;視生死如一和薪盡火傳的本性,主張順其自然,反對人為的干預,不違自然的安排和天性的延展。
(2)人老心莫先老
心理老化不似生理老化那樣不可抗拒,運用人的能動因素可以去改變它。科學研究發現:年過70的人許多身體功能才有測得出的衰退跡象,到81歲左右才略見明顯;而心理方面至少到75歲還能不受影響,已屆80歲高齡的人,認知能力幾乎大都還保持原樣。可見體能、智能的衰退并非如此嚴重,而“老者必衰”的預期心理才會真正加速衰退。恐懼衰老是使擔心的事成真的最強力的因素。害怕老化還會對身體各系統造成不良傷害。因此,就“心理的老化”來說倒是應該做到“人老心莫先老”。
長生不老藥至今還沒有。但是,通過體質和精神的鍛煉以及健康合理的飲食卻能延緩身體自然衰老的速度。因此,是否衰老,老年是否仍然保持健康,有關這些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你自己。提倡“積極老齡化”即對“老之將至亦應知”,能在思想上有所準備,注意身心的調適,而非“未老先衰”“未老心先老”,有意識地承認老化、正視老化,摒除一切對老化的偏見和錯誤。衰老是人人必經的自然周期,也要像莊子那樣去接受這一現實。生命有始、有中、有終,人們不如重建心理并改變對老化的態度,多花點心力來改善老年的生活質量,而不要把自己視為“風燭殘年”,優心仲忡地度余生,應該繼續揚起生命的風帆,快快樂樂地生活。
(3)從生活中找樂趣
老年人如果身體條件允許,能夠繼續工作或參加社會活動,發揮余熱固然是好,但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如此。因此,對大多到老人來說就要因人而異,要因情制宜地采取相應的態度、對策叫措施。
積極老齡化不僅是社會觀念的變革,也需老者調整心態,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認為,對于客觀物質條件優越者,應珍借條件,安享晚年;條件差些的,要創造與改善條件,也要知足常樂,善待人生;經濟和健康狀況差些的,一方面力爭改善,同日寸也要調整期望值,不能把十全十美、高標準作為追求的目標。要適應環境、順應自然、以苦為樂、丟棄煩惱。基于正確的認識,有個積極的心態,每個老年人都能夠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平安幸福,寧靜致遠,頤享天年。
-
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人到老了以后我們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那么這個時候心理方面也會接受不了的,而且人到了老年以后,肯
-
老人為什么會依賴子女 子女要知道這些要素作為兒女的我們應該知道,等父母老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的陪伴老人,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其實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下面我們看看,老人為
-
老人如何保持好心情呢對年歲已高的老人,為之生活中經常伴有內疚、壓抑、焦慮等不合理情緒,長期這樣不合理的心理情緒得不到更好的緩解,使其會讓自己
-
子女必知老人愛的嘮叨的四個原因很多的年輕人都抱怨,一回到家里父母就會嘮叨個不停,這讓本來就每天承受壓力的年輕人會感覺到承受不了,但其實如果你了解了自己
-
警惕影響老年人心態的三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不同的事情,心態會發生不一樣的波動,對于老年朋友們來說,良好的心態對于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