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
對于老年人的關注,不僅僅是保證他們的衣食無憂,精神層面更加重要。老年人身體受著病痛的折磨,而精神上也普遍空虛,需要子女的安慰與照顧。想要孝順老人,就多聽聽他們的真實需求。
老年人有哪些實際的需求呢?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工作需求、支配需求、和睦需求、想辦需求。
老人心理需求
尊重需要
凡事傾聽好商量
孫向東,87歲,退休前是一家國營毛巾廠的副廠長。五一節,倆兒子帶著全家來看老爺子。老孫要給孩子講述自己從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副廠長的經歷。可剛一張嘴,大孫子就說:“爺爺,這事聽您講過不下五百遍。這些事還是留著講給別人聽吧。”一句話把老爺子氣得夠嗆。
尚蘭說,每個人都有獲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這對老人而言尤為關鍵。老人愛掛在嘴邊的“我走的路比你過的橋還多”,的確是事實。老人擁有年輕人不具備的豐富閱歷和人生經驗。如果晚輩能尊重他們的經驗,家庭大事多征求他們的意見,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都能讓老人獲得心理滿足。如果與老人的意見不統一,那么一定要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商量出一個更好的辦法。另外,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也能讓老人感到被尊重,比如赴宴時讓老人上座、出門時讓老人先行。當然,老人也應該正確看待自己,尊重年輕人。時代在變化,因循守舊有時容易失策。
社交需要
教會上網廣交友
吳荷花,66歲,家住北京望京。最近,她總是神神秘秘的,每天吃完午飯就出門,傍晚才笑呵呵地回家。兒子很奇怪:老媽往常總抱怨在家無聊,無處可去,甚至有點“抑郁”了。這些天老往外跑,能去哪兒呢?他忍不住問了老媽,這才知道,她在社區里認識了幾個老伙伴,經常結伴去附近的
一家咖啡館聚會。
孤獨是老人心中的黑洞,無法用物質填補。廣州老齡委一項調查顯示,96%的老人業余愛好就是看電視,很少出家門。人是群居動物,總窩在家里,心靈和身體都受傷。只有出去走走,多與人交往,才能獲得身心健康。美國圣路易斯大學副教授海倫·拉奇發現,老人多參加社交活動,比如與人交談、一起遛狗等,能培養良好心態。侯玉波建議,老人不應自我封閉。一要多與家人在一起吃飯、嘮家常;二要保持與舊友的關系,結伴釣魚、爬山;三要主動結交新朋友,可以參加象棋隊、京劇小組等,會發現許多與自己有共同語言的朋友。實在沒有伴,不妨上上網。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最新研究發現,老人適度上網有助提高生活質量,抑郁風險降三成。兒女們不妨教他們學上網,并幫著申請QQ、微信號;還可利用自己的人脈、見識,幫老人結交朋友。
工作需要
幫著父母找事做
楊蕾,61歲,在印刷廠干了一輩子。她回憶說,自己剛退休時,完全感受不到輕松。想想今后就是沒有工作的人了,她吃不下、睡不香,沒多久就大病一場。病好后,她托人去了一家私企食堂幫忙。盡管一個月才拿800元,但在她眼中,有份工作最重要。
老人退休后沒事做,原有生活節奏被打亂,容易內心孤獨。繼續工作,與人保持交流,不僅能獲得歸屬感,還能延緩衰老。英國一項研究發現,退休后繼續工作的人患認知障礙癥(老年癡呆癥)的幾率降低。許多老人有工作能力,更是生活的智者,不妨給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近幾年,很多歐洲國家開始順應老齡化趨勢,給老人創造“老有所用”的環境,如推遲退休年齡、增加就業機會等。侯玉波對此建議,政府應提供適合老人再就業的崗位。同時,老人也可根據自身情況,發揮“余熱”。醫生、教師等腦力工作者可
尋求返聘;從事高強度工作的人可根據愛好和健康狀況,找份輕松的兼職。兒女也可以幫爸媽找點事做,但要提醒老人注意勞逸結合,做決定前做好“有得必有失”的思想準備,了解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
支配需要
耐心對待多忍讓
蘇志君,65歲,盡管年過六旬,但她身體硬朗,做家務還是一把好手。有一天,她去兒子家“視察”,一推門就看到被子和衣服都胡亂堆在床上。她看不過眼,嘮叨了幾句。沒成想兒子剛好在趕工作,不耐煩地讓她少管閑事。蘇阿姨生氣地走了。
老人愛插手子女的生活,是出于支配的心理需要。他們的社會地位發生變化,巨大的心理落差催生無用感和失落感,覺得沒人需要、肯定自己。有些老人會通過干預孩子的生活找回自我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說,支配的需要是人本能和固有的欲望。因此,一旦父母有類似情況,子女首先要多忍讓,找機會跟父母聊聊,問問他們是怎么想的,試著找到更成熟理性的解決辦法。其次,提些行之有效的建議,幫老人規劃美好的晚年生活。老人也要理解后輩,別過多干涉。不妨換位思考,如果自己忙了一天,回家還要挨數落,是否愿意。
和睦需要
盡孝首先做到順
侯建國,78歲,育有兩兒兩女,逢年過節都子孫滿堂,可他并不開心。上個月過生日,晚輩來給他祝壽,可老二家媳婦跟大女兒因為一點小事含沙射影地吵起來,可把他氣壞了。
兒孫滿堂固然好,但人多嘴雜,晚輩吵吵嚷嚷,甚至鬧矛盾,很容易忽略家里老人的心理。韓布新指出,老人對家庭和諧的心理需要較大。實際上,相對空巢
(與子女住得不遠,但不在一起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比絕對空巢(不住一市甚至一國)、非空巢(居住一戶)者都高。
韓布新說,“孝順”的落腳點是“順”。具體要做到兩點:一是細觀察。老人的心理很脆弱,有時一句話或一個眼神就可能使他們受傷。因此要觀察爸媽的言行,通過細節判斷是不是哪句話讓他們不舒服了。二是會說話。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誰聽了順心話都會高興。起沖突要趕緊說好話,化解矛盾。老人自己也要做到放寬心,記住“兒孫自有兒孫福”。非原則性的小事不妨由他們去吧。
相伴需要
擠出時間常陪伴
姚翠鳳,72歲,老伴前年因肝癌離世。孤零零的她慢慢覺得晚上睡不安穩,一躺下,腦子里就充滿老伴的身影,求醫無數也不見好。后來,在心理醫生的詢問下,她說出了真正的心病:既渴望有個精神伴侶,又擔心被人議論,這一心理沖突加劇了失眠癥狀。
李娟告訴記者,之前有調查顯示,我國有抑郁情緒的老人占40%,主要因素是喪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刊載的一項調查顯示,喪偶者有孤獨感的比例為17.1%,高于在婚者的4.3%。單身老人獨自生活,難免寂寞,即使子女在身邊照顧,也非長久之計。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表明,50%的老年人認為再婚的阻力來自傳統觀念的束縛,此外還有子女反對、財產分割等許多實際問題。
雖讓羅列起來,方方面面比較多,但是實際做起來,老人要求的實際很少很少。只要兒女能夠健康平安,抽空來和自己說說話,這已經就足夠了。作為子女的要明白,工作永遠做不完,但是父母陪自己的時間卻不多了。
-
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人到老了以后我們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那么這個時候心理方面也會接受不了的,而且人到了老年以后,肯
-
老人為什么會依賴子女 子女要知道這些要素作為兒女的我們應該知道,等父母老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的陪伴老人,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其實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下面我們看看,老人為
-
老人如何保持好心情呢對年歲已高的老人,為之生活中經常伴有內疚、壓抑、焦慮等不合理情緒,長期這樣不合理的心理情緒得不到更好的緩解,使其會讓自己
-
子女必知老人愛的嘮叨的四個原因很多的年輕人都抱怨,一回到家里父母就會嘮叨個不停,這讓本來就每天承受壓力的年輕人會感覺到承受不了,但其實如果你了解了自己
-
警惕影響老年人心態的三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不同的事情,心態會發生不一樣的波動,對于老年朋友們來說,良好的心態對于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