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熱衷廣場舞的心理
廣場舞就如雨后春筍一般,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追捧。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按時按點”地鍛煉筋骨。廣場舞確實為老年朋友帶來了更多的身心健康,但是老年人熱衷廣場舞也許是因為抑郁。
老年人的閑暇時間比較多,需要一些事情來排解寂寞。而廣場舞就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歡樂,排解不良情緒。
老年人熱衷廣場舞心理
“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綿綿的青山腳下花正開……”每當華燈初上,全國各地的廣場、公園里都會響起歡歌勁曲,幾十甚至上百位中老年人聚在一起,隨著節拍跳起廣場舞。簡潔有力的動作、節奏感強的音樂、平常的大爺大媽,這些普普通通的元素卻讓廣場舞風靡大江南北,甚至跳出國門。6月14日,有網友爆料稱,繼巴黎之后,中國大媽又將廣場舞跳到了莫斯科紅場,并引來當地警察。照片中,不僅中國大媽跳得興高采烈,還有老外加入其中,引發網友議論。有網友調侃說:“大媽們,下一站是白宮還是火星呢?”
隨著廣場舞如火如荼地蔓延開來,一些負面消息逐漸走進我們的視線:震耳欲聾的音樂嚴重擾民、不同的隊伍因“搶地盤”大打出手,更有甚者,為了讓丈夫跟自己一起跳舞,廣西一位女士竟以吞殺蟲劑相逼。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科主任尚蘭對此表示,在火熱的廣場舞背后,隱藏著中老年人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對交往、陪伴的渴望。
尚蘭解釋說,從某種程度看,這些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普遍存在心靈匱乏的現象。如今五六十歲的這代人,他們趕上了“上山下鄉”,趕上了下崗再就業,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導致其中很多都提前退休,子女又大都“漂”在大城市,很多家庭出現“空巢”現象,單純依靠家里有限的情感交流難以排解孤獨。而且,現代人際關系冷漠,尤其在城市里,大家關起門來,誰都不認識誰。但人自古就是群居動物,都有社交的需求,廣場舞恰恰以一種全新的形式,為中老年人提供了一個交往平臺。
漢代的《毛詩·序》中記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說明,古代人就會通過舞蹈來溝通感情,發泄和排遣心中的不滿。尚蘭說,通過跳舞,老年人能建立朋友圈,加強情感聯系,維持良好的關系和友誼。
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玉娟補充說,廣場舞還滿足了中老年人喜歡聊家長里短的需求。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賈曉波指出,研究發現,運動能改善情緒。廣場舞動作簡單,活動量大,易于學習和堅持。跳舞時,人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樂曲上,并隨著節奏將情感抒發在舞姿上,釋放內心積壓的不快和郁悶。
對于廣場舞引發的一系列負面事件,張玉娟說,這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去個性化”理論來分析。當人們容身于集體情緒的亢奮中時,個性就像水里的糖一樣消失無跡了,行為一致還能獲取群體的認可及歸屬感。這就導致了盡管擾民,但他們依然“舞照跳,音樂照鬧”,甚至與干預者對峙。
張玉娟指出,如果不能合理幫助中老年人排解內心的孤獨感,將可能給社會帶來像“蝴蝶效應”一樣的管理挑戰。尚蘭建議,年輕人首先要對跳舞的大爺大媽們多一點包容和理解。試想,如果是自己的母親、外婆在跳舞,還忍心惡語相譏甚至采取攻擊行為嗎?為人子女者,也要多關注父母的心理需求,有事沒事多回家陪陪他們,隔三差五打個電話聊聊近況。其次,跳廣場舞要合理組織,不要影響他人休息,彼此之間也應合理協商,不要因小事傷了和氣。有關部門也需要加強管理,規定跳舞的時段和地點。
所以,對于老年人跳廣場舞這件事情,要掌握一個度,一方面讓老年朋友得到鍛煉,另一方面不要影響其他人,造成不愉快。而老年人在情緒管理上也盡量找到雙贏的途徑,排解不良情緒。
-
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人到老了以后我們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那么這個時候心理方面也會接受不了的,而且人到了老年以后,肯
-
老人為什么會依賴子女 子女要知道這些要素作為兒女的我們應該知道,等父母老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的陪伴老人,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其實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下面我們看看,老人為
-
老人如何保持好心情呢對年歲已高的老人,為之生活中經常伴有內疚、壓抑、焦慮等不合理情緒,長期這樣不合理的心理情緒得不到更好的緩解,使其會讓自己
-
子女必知老人愛的嘮叨的四個原因很多的年輕人都抱怨,一回到家里父母就會嘮叨個不停,這讓本來就每天承受壓力的年輕人會感覺到承受不了,但其實如果你了解了自己
-
警惕影響老年人心態的三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不同的事情,心態會發生不一樣的波動,對于老年朋友們來說,良好的心態對于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