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花朵--青少年自殺危機
青少年自殺儼然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不容忽視的沉重話題;旧倌甑妮p生固然令人扼腕,而自殺者的低齡化,自殺原因的簡單和隨意,更讓人揪心。
2008年10月25日,北京一14歲女孩芳芳(化名)與父母吵架后,用圍巾在屋內上吊自殺身亡,為頻發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再添悲情一幕。在此之前不久,10月13日,福建泉州某小學5年級的13歲男生王某,自教學樓6樓走廊處,跳樓身亡;9月24日,武漢某中學高三17歲女生小芬(化名)因與母親發生爭執,跳下長江大橋身亡;而在更早時候的9月初,僅開學兩天時間內,上海就連續發生4起中小學生跳樓的悲劇,在當地引發“話題地震”。
現實的情況令人觸目驚心,相關的調查報告同樣發人深省。此前據衛生部公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其中青少年人群和女性人群是自殺的主要群體。在全國15-34歲的青少年中,自殺已成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青少年自殺儼然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不容忽視的沉重話題。花季少年的輕生固然令人扼腕,而自殺者的低齡化,自殺原因的簡單和隨意,更讓人揪心。含苞待放的花朵,接二連三在自我毀滅中夭折,成為我們心底深處難以言說的哀傷,也在媒體上掀起追問的喧嘩和不乏意氣用事的指斥。
痛定思痛,我們發現很難將這些悲劇的責任歸咎于某個人或某個特定的部門。頻繁的青少年自殺事件顯然已不是一個人或一個部門就可以承擔。我們有必要反思,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為什么如此脆弱?學校、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位?我們該如何減少和避免相同的悲劇再次發生?
回顧各悲劇事件已知的細節信息,輕率和沖動是絕大多數青少年自殺者的共同特征。相較成年自殺者而言,青少年,尤其是低齡青少年表現出的自殺沖動往往更像一種“兒戲”。 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言,“死,決定***,這對一個少年來說要比對一個大人容易得多”。而這種“兒戲”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們缺乏對生命的認識、尊重及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思考,以致動輒以結束生命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絕望。
從客觀來看,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獨立意識與逆反意識同步增強,他們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自尊心也特別強烈。同時,他們內心又充滿著對外部世界的無力感,加上沉重的學習壓力,父母過高的期望值和要求,很容易讓他們產生悲觀、急躁等負性情緒,在心理焦慮和親子溝通、師生交流不理想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一件微小的應激事件,都可能激發他們的求死欲念,以此求得理解或問題的解決。
由表及里,孩子輕生的深層次原因,是缺乏對生命意義的認知。因為對生命無知,所以不懂得敬畏生命;因為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所以不知道如何承擔生命的責任。社會各界通過強化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來對青少年自殺進行積極的預防和強有力的社會心理干預。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 “生命”應該成為教育的原點。但反思我們的基礎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如:過分注重學習成績認定,忽視對個體的人文關懷;偏重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孩子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相較其他發達國家,我們的教育制度仍然有相當大的拓展空間。我們的教育不應只是教導孩子的專業知識學習,也應該涉及到對他們心智的擴展,激發他們對于自身生命潛能的感知與自信;不僅培養他們學識的融會貫通,也應供給他們豐盈而舒展的人文基礎,讓他們學會關懷彼此、包容異見。教育者有義務讓孩子從小就明白,生命比所有的一切都重要,是最可貴和值得珍惜的,要去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要去體驗和感悟生命的意義。
青少年自殺不僅關乎群體的心理健康,也關乎社會的健康程度和責任心。對青少年自殺危機的考問和審視,也是對我們現實生存狀態的關懷和反省。但愿這些已逝的生命能喚醒更多人對個體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但愿更多孩子能學會悲憫和珍惜,感恩和分享,責任和擔當。
-
青春期女孩有哪幾種常見的心理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疾病,而且有些女孩子到了來月經的時候或者是胸部慢慢的長大,這個時候是不
-
大學生戀愛心理你知道多少大學生戀愛心理有什么?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戀愛的初期,都要享受不同的感覺!對于青春期心理的做法我們都很茫然,不知道是對還是錯
-
青少年孤獨的原因有哪些你知道嗎青少年孤獨的原因有哪些?現在的青少年都很放縱,也會產生叛逆的心理!容易產生孤獨的感覺!所以我們要注意青春期心理壓力的問題!不
-
如何讓孩子消除厭學癥怎樣消除厭學癥?我們有的人不喜歡上學,討厭上學,對上學產生了厭倦!所以我們要注意青春期心理的思想,不要有不好的思想,心理要
-
青春期走出嫉妒心理怎么做青春期走出嫉妒心理怎么做?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期,都會有叛逆的心理,想的做的我們都意想不到,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青春期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