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婚現象分析
在電腦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和互聯網充斥的當今社會,虛擬世界無時無刻不滲透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它在婚姻這個莊嚴而神圣的殿堂中,也開始了擴張性的侵蝕,這就是當下頗為流行的“網婚”。據一項針對深圳羅湖區某小學六年級某班開展的一次“小學生網絡婚姻調查”結果顯示,14%的小學生有過“兩次”婚姻記錄。而在長春市某小學六年級進行的一次調查中,全年級數百學生近七成知道“網婚”,且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已然有過“網婚”的經歷。
一、網婚的含義和實質
對于愛好新潮的網民來說,“網婚”已成為繼“網上交友”、“網戀”之后的又一“新時尚”。我們在這里所談的“網婚”即指網絡“虛擬婚姻”,即是指兩個從未謀面的網民,根據網絡上提供的資料,雙方以自愿為原則,以網絡為媒介,在由文字、圖片、動畫等網絡符號創造出來的虛擬圖文環境中自由的、放任的談情說愛,以及體驗男歡女愛的“婚姻生活”,過起所謂的“家庭生活”,甚者“生兒育女”的行為。具體來說,這種“虛擬網婚”就是“男女”雙方共同在網婚社區申領“結婚證”、“發喜帖”、“辦喜宴”、“拜天地”、“鬧洞房”,在網上“結婚安家”、“操持家務”、“掙錢養家”、“過小日子”、甚至“生兒育女”。如果雙方感情不和,日子過不下去了,可以申請“離婚”,若能再遇到情投意合的對象,還可以“再婚”。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一個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同時擁有幾個甚至幾十個“老公”或“老婆”,“網婚”幾十次甚至上百次也不足為怪。網婚看擬雜亂無章,但從根本上講,網婚的實質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網婚其實是一種虛擬婚姻,屬于柏拉圖式的“精神婚姻”。網婚領取的“結婚證”,網婚網站發布的“結婚公告”,“婚禮”過程中的“發喜帖”、“辦喜宴”、“拜天地”、“鬧洞房”等,以及“結婚安家”后的“操持家務”、“掙錢養家”等,都是模擬現實婚姻的虛擬行為。網婚是虛擬的,但“夫妻”雙方對彼此的愛慕之心和依戀之情卻可能是真實的。因此,網婚可以說是柏拉圖式的“精神婚姻”。
第二,網婚其實是一種網絡游戲,是網絡經營者用以吸引網民的一種能夠滿足參與者情感需要的網絡游戲。在網上,由網婚而領取“結婚證”、舉行“婚禮”、“同居”、“操持家務”等,都是網婚游戲的組成部分。參與者在網婚游戲中談情說愛、“過小日子”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參與者的情感需要。網婚是信息時代的新型“過家家”,網婚是沒有責任意識的網絡游戲,其背后是豐厚的商業利潤。網婚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受法律的保護。
二、部分青少年熱衷于網婚的緣由
青少年是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網婚是網絡世界的新時尚,青少年是網婚的重要參與者。青少年之所以熱衷于網婚,分析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網婚滿足了青少年結識朋友和與異性交往的需要。相互交流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青少年也有與人交流、結識朋友的渴望。網絡打破了現實人際交往中的時空限制,網婚作為網絡人際交往的一種新方式,它為青少年結識朋友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對青少年來說,性是陌生的、朦朧的、新奇的,性的逐漸成熟喚起了青少年對性的關注和好奇,許多青少年出自本能地對異性有好感,渴望與異性交往。在網婚游戲中,他們可以與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毫無顧慮卿卿我我、談情說愛、互訴衷腸,甚至談論與性有關的話題。
第二,網婚滿足了青少年情感交流和宣泄壓力的需要。青少年的成長道路總是坎坷不平的,而是在各種矛盾中不斷成長,他們需要獲得支持和鼓勵,他們煩惱時需要傾訴,委屈時需要安慰,快樂時需要分享,有秘密需要竊竊私語。與成年人一樣,青少年也有壓力,比如來自家庭和家長的壓力,來自學校和學習的壓力,來自人際交往的壓力,內心困惑帶來的壓力等等。重壓之下的青少年渴望逃避現實生活,轉移目標以釋放壓力,而網婚恰恰迎合了青少年情感交流和宣泄壓力的需要。
第三,網婚滿足了青少年向往成人生活的好奇心理。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新鮮事物和未知事情總是充滿了好奇與向往。很多青少年渴望成長,期盼著自己能夠快快長大,所以對于未來的成人生活充滿了想象,對于未來的男女情感及婚姻家庭生活,更是有一種神秘與神奇。很多青少年之所以熱衷于網戀網婚正是出于對兩性情感和婚姻生活的一種好奇,所以依托網絡這一虛擬的空間來小心翼翼地嘗試體驗自己的未來的人生。
第四,青少年對網絡游戲的癡迷也是很多青少年涉足網婚的重要原因。如前所述,網婚實質上是網絡經營者用以吸引網民的一種網絡游戲,而網絡游戲本身對青少年而言就是一種巨大的誘惑。一些網絡游戲就特別設置了這樣一些程序:只要達到一定的游戲級別,參與者就可以參與網絡游戲附帶的網婚、網絡同居等游戲。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就少年網婚問題對那里的八十位十四到十八歲之間的學員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發現23%的人有過網婚經歷,而青少年選擇網婚的原因除了好奇之外,主要就在于青少年對網絡游戲的癡迷[3]。此外,從眾心理也是青少年參與網婚的一大誘因。
三、青少年網婚的不良影響
青少年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缺乏必要的判斷力和自制力,尚未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之網婚固有的隨意性、隱蔽性、隨意性、游戲性,如果青少年沉迷于網婚,勢必給青少年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第一,網婚不利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甚至荒廢學業。網婚在實質上是一種能夠滿足參與者情感需要的網絡游戲,但青少年又缺乏必要的判斷力和自制力,一旦參與網婚就有可能沉溺其中而無法自拔。如此青少年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網上“經營婚姻”、“過小日子”、“生兒育女”等等,這肯定既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又可能影響學習,荒廢學業。
第二,網婚可導致青少年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障礙。網婚作為網絡人際交往的一種新方式,它具有虛擬性、隱蔽性和隨意性,參與者可以盡情地重新塑造自我,如果青少年沉溺其中,在現實生活中缺少與他人的接觸和交流,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各種不良性格,如內向、自卑、孤僻、冷漠、自私等,重者還可能形成雙重價格,表現為他們在網絡中的表現與其在現實中的表現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兩人。“過度沉迷于網絡交往的年輕人容易患上網絡綜合癥,從而引發各種心理障礙。這種心理疾病正在吞噬著上網者的身心健康,削弱了他們的意志品質,引起情感自我迷失,使青少年的集體與社會歸屬感消失,心理幸福感降低,孤獨感與抑郁感增加,在現實世界交往中產生人際關系障礙,對現實人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4]
第三,網婚容易使青少年形成錯誤的婚姻觀并導致青少年責任感降低。在現實生活中,婚姻是神圣而高尚的,而它的高尚又總是與忠誠、責任、義務聯系在一起的。網絡婚姻幾乎包含了現實婚姻中的所有要素,而惟獨沒有“責任”。網婚的草率難免會使青少年對愛情、婚姻、家庭、人生產生曲解,形成不負責的人生態度,弱化他們對愛情的忠貞和對婚姻、家庭的責任感。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就少年網婚問題對那里的八十位十四到十八歲之間的學員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發現23%的人有過網婚經歷,38%的人表示經歷過網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對現實婚姻的看法。同時,經歷過網婚的青少年大多數都認為“網婚中充滿了虛假與不真實”[5]。
第四,網婚可導致青少年越軌行為和意外事件的增多。網婚作為一種能夠滿足參與者情感需要的一種網絡游戲,青少年一旦嘗試就有可能上癮。有些青少年為打理網上的“家”,不惜支付巨額的上網費用,寧可自己在生活上省吃儉用,甚至挺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相信花言巧語,他們可能跟游戲較真,試圖把網婚發展到網下現實戀愛。網婚具有極強的隨意性,對方隨時可能“溜號”,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青少年可能會承受不起“婚姻”失敗的打擊。由此種種,網婚導致青少年越軌行為和意外事件的增多。據《齊魯晚報》報道,由于網婚失敗,“老公”提出離婚,濟南一14歲少女痛不欲生,要絕食殉情[6]。
三、消除網婚對青少年不良影響的對策
信息時代,我們無法將青少年與網絡世界隔離開來。然而,把婚姻當成游戲的網婚,卻對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缺乏對愛情和婚姻的有著正確認識的青少年帶來諸多不良影響,網婚引發的青少年悲劇也時常見諸報端。因此,社會各界必須重視青少年的網婚現象,采取措施預防青少年沉湎于網婚,引導、幫助青少年從網婚中解脫出來。
第一,學校要加強青少年性知識、性倫理、戀愛觀及婚姻家庭倫理教育。對性的好奇和對成年人婚姻生活的向往是青少年網婚的重要原因,網婚在青少年中的流行,也或多或少折射出我國在青少年教育上的缺失,特別是在性知識、性倫理、戀愛觀和婚姻家庭倫理方面的教育嚴重不符合青少年的實際需要。因此,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領導,學校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青少年進行性知識、性倫理、戀愛觀和婚姻家庭倫理等方面的正面教育。對青少年進行性知識、性倫理教育時,不要躲躲閃閃、含糊其辭;進行戀愛觀和婚姻家庭倫理教育時,不要照本宣科,而要結合青少年身邊的事例,生動形象地講解。只有這樣才能消除青少年對性的好奇,才能形成正確的愛情觀和婚姻家庭倫理觀念,而不至于誤入歧途。
第二,學校要加強青少年網絡法制與倫理教育,全面向學生講解網婚及其危害。青少年是網民中的特殊群體,有些青少年網民在網上為所欲為,沒有絲毫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因此,學校應該加強青少年網絡法制與倫理教育,培養青少年的自律意識,教導他們即使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也要以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來衡量、規范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善良、高尚、正直的人。針對青少年網婚問題,學校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如主題班會、師生交流會、個別談話等,了解學生的網婚情況及他們對網婚的看法,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知曉什么是網婚,它有什么好處和危害,等等。對個別已經沉溺于網婚的學生,教師要進行心理疏導。此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之間多交流、多合作、團結互助,形成良好的人際氛圍,學校或班級還可組織形式多樣的娛樂活動,使青少年的注意力從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
第三,家長要關心孩子的情感需要,積極幫助孩子走出網婚誤區。在我國,受我國傳統觀念、父母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制約,許多父母忽視了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孩子有快樂不會與父母分享,有心事、有煩惱、有困惑也不會跟父母講。正因如此,部分青少年把目光轉向能夠滿足參與者情感需要的網婚游戲。因此,父母一方面要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和人際關系,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上網習慣,了解孩子的網上行為,嚴格控制上網時間,防止上網過度和網絡成癮。另一方面,父母要注意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建立朋友式的關系,留心觀察子女在生理上、心理上和情緒上變化,主動與子女交流,分享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的煩惱。更重要的是,當父母發現子女網婚時,不要震驚,不可憤怒,更不能粗暴地阻止,而要冷靜。父母應該自我反思、客觀地了解、科學地分析、民主地評說、善意地引導,以幫助孩子走出網婚誤區。如父母覺得在處理子女網婚的問題上力不從心,可求助子女就讀學校的老師,共同教育好子女。對已深陷網婚的子女,父母還有必要帶子女去看心理醫生,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子女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來。
第四,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以消除網婚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首先,強化政府的責任,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政府要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加強信息審查力度,建設優秀的網絡文化,為青少年營造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可以考慮通過法律、經濟、技術等手段限止甚至禁止網婚、網絡同居等嚴重損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游戲在互聯網上傳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網絡法規,加大對利用網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其次,網絡服務供應商要加強行業自律,增強社會責任感。為消除網婚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還需網絡服務供應商自覺格守網絡倫理。網婚游戲嚴重損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并給現實婚姻家庭造成很大沖擊,網絡服務供應商是不是應該自覺抵制網婚呢?最后,社會輿論要大力宣傳網婚對青少年的危害。社會輿論包括電視、廣播、報紙等可通過多報道現實生活中青少年因網婚而失足甚至導致人生悲劇的案例,從而使教師、家長、青少年更了解網婚,給青少年敲響警鐘,甚至可能使沉溺于網婚的青少年幡然醒悟。
-
青春期女孩有哪幾種常見的心理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疾病,而且有些女孩子到了來月經的時候或者是胸部慢慢的長大,這個時候是不
-
大學生戀愛心理你知道多少大學生戀愛心理有什么?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戀愛的初期,都要享受不同的感覺!對于青春期心理的做法我們都很茫然,不知道是對還是錯
-
青少年孤獨的原因有哪些你知道嗎青少年孤獨的原因有哪些?現在的青少年都很放縱,也會產生叛逆的心理!容易產生孤獨的感覺!所以我們要注意青春期心理壓力的問題!不
-
如何讓孩子消除厭學癥怎樣消除厭學癥?我們有的人不喜歡上學,討厭上學,對上學產生了厭倦!所以我們要注意青春期心理的思想,不要有不好的思想,心理要
-
青春期走出嫉妒心理怎么做青春期走出嫉妒心理怎么做?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期,都會有叛逆的心理,想的做的我們都意想不到,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青春期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