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閉綜合癥
今天,我科一位德高望重的Z教授赴晚餐時舒了一口氣,說,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道菜,霸王燒魚頭。其實就是一個大胖頭魚的魚頭,加蔥姜清蒸后的一道普通菜,Z教授說,別看它普通,最好吃的在后面,說著,他拿起一起配套的面條,加如湯肴中,攪拌后邊挑著邊說,大家吃,絕對好吃。平時Z教授對吃飯比較低調(diào),今天這樣有興致,大家產(chǎn)生了好奇 ,問他是否發(fā)生了什么事。
Z教授講到,他這三天身體不太舒服,感到頭暈,輕飄飄的,有時覺得自己右手有短暫的抽動感,甚至,作為神經(jīng)科的教授,他忍不住自己給自己做起檢查,比如,走到四處無人的地方,雙腳并攏,兩手平舉,看自己在一分鐘內(nèi)是否會前后或左右搖晃,不過要給別人看見,就會懷疑這神經(jīng)科教授是否正在練瑜伽。目前,瑜伽在 30歲以上女性群里特別流行,看來,40歲以上的男性也即將爆發(fā)瑜伽流行!不過,Z教授還有不好意思在屋外做的動作,他將雙手平舉到身體的兩側(cè),然后輪流用食指觸碰自己的鼻子,Z教授的家人笑得合不攏嘴:只見你平時給別人做檢查,現(xiàn)在,終于輪到自己了吧!
大家聽到這,均笑趴到桌子上:如果大家在外面看到Z教授左一下右一下用手去指認自己的鼻子,一定會覺得神經(jīng)科的教授真是“神經(jīng)”得可以。好在,他還沒做一種叫“提睪反射”的自檢,那是檢查男性脊髓下段是否正常的反射之一,我們以前在檢查實習醫(yī)生的病歷時,會著重看哪個實習醫(yī)生順手將一個女性病人的病歷書寫中的這一欄填成陽性, 我們就會請他/她來給我們示范一下。Z教授如果,即便是在家里做這種嘗試,那就有些嚴重了!
據(jù)說在早春在公共汽車上一個女孩焦急地問剛從醫(yī)院檢查回來的男友醫(yī)生是如何排除他所患的腦膜炎的,男友將下巴抵住自己的胸前,說:喏,醫(yī)生讓我把頭這樣,然后說,沒事啦!女友怪怪地看著公汽上的人們,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人都在竭力將下巴往胸前貼緊。
原來,醫(yī)生通過這種動作檢查腦膜是否因受到炎癥刺激而繃緊肌肉,使得人們的頸部肌肉變硬,從而低頭困難。
同樣,Z教授的動作對于頭暈的性質(zhì)也有重要的判斷價值,比如頸椎病導致的腦供血不足,或者小腦病變所致的平衡功能障礙,在重復上面的檢查時不是站立不穩(wěn),就是把眼睛當鼻子來指。
一個好的醫(yī)生是否應該親自經(jīng)歷每一個檢查過程,這樣他才能深刻地了解和評估檢查的結(jié)果呢?
記得一個精神病學科的前輩有親口嘗試每一種藥物的嗜好,以前的抗精神病的藥物副作用比較大,他在服用一個被稱為“氟哌啶醇”的藥物時顯示出非常難受的一些反應:流口水,發(fā)抖,控制不住自己的步伐。但藥物作用消失后,他告訴大家:其實最難受的感覺不是上面所說的,最難受的是“難受感”——自己無法決定自己是否應該站起來走路還是坐著不動。
記得我早年從醫(yī)時剛引進帶氣囊的導尿管,將導尿管置入體內(nèi)后將進入端附著的氣囊充氣,這樣導尿管就不會因為病人的躁動而脫出,因為已經(jīng)位于膀胱尿道口的氣囊的充氣能阻止尿管的滑脫。不過,沒經(jīng)驗的護士或醫(yī)師有時會忘記氣囊的存在,在抽除尿管時忘記放氣,于是病人拔出尿管時疼得死去活來,醫(yī)護人員還解釋為炎癥感染所致,拔出管子就好了。如此,這些醫(yī)生和護士也應該親自體驗一下放置尿管和拔除尿管的過程,也許,為加強印象,也該試試不放氣囊的滋味。
類似的例子為解剖教授拿食指戳著尸體樣本—油乎乎的伴隨濃濃的福爾馬林味道,然后說:毛主席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自去嘗嘗!說完,津津有味地吸吮著自己的食指。一班男女頓時狂吐不已。解剖教授搖著頭,說,怎么這么沒有幽默感?孩子們,我戳的是中指,吸吮的是食指,幸好你們還沒真的去嘗!
Z教授進一步描述了另外的情景:由于頭暈加重,他決定做腦核磁共振檢查,這是通過人工改變腦內(nèi)物質(zhì)的磁場,測定其改變,從而獲得圖像,得出診斷的過程。Z教授開始檢查時,發(fā)現(xiàn)一個病人想在他前面檢查,正在脫褲子,工作人員急得大叫:別帶金屬進來,話音未落,只見幾個硬幣很快地從病人褲子中哧溜地飛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Z教授驚出一聲冷汗,不久前,在某大醫(yī)院就因病人家屬執(zhí)意要帶著包陪同病人檢查,結(jié)果,包內(nèi)的鑰匙堅決地飛出皮包,把病人的眼睛當作鎖來開,造成重大事故。
Z教授說,核磁共振是個人工制造恐怖的地方,有志于體驗異靈的或喜好神秘感的人們不妨去體驗一下:被包裹在一個圓形金屬殼內(nèi),四周寂靜,突然,重重的機械聲,如響錘,如地震,合著心跳,仿佛世界末日到來。Z教授自己感到自豪的是,在數(shù)了1500下數(shù)字后(他說前面還數(shù)了好多,忘記了,所以暫且不算),他終于結(jié)束了檢查。幫他看診斷的王教授帶著欣賞的眼光看著片子說:嗯,鼻竇很光滑,嗯,大腦很飽滿,嗯,沒有長東西!不過,很多人在檢查中間,就從機器中爬了出來。
Z教授描述的情形其實是一種幽閉綜合癥的表現(xiàn),人類是害怕黑暗的群居動物,在早期的子宮生活中,嬰兒在羊水中體驗的是隱隱綽綽的感覺,有通過皮膚傳進去的白色光線,有血管透光的暗紅色,還合著心跳和血管的聲音。
如果在一個完全黑暗的場景下,人們可能連嬰兒的情景都不如,很容易產(chǎn)生完全無助的感覺。假設一群人在一個狹促的電梯里遭遇停電,四周一片漆黑寂靜,只能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雖然四周全是人,也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一樣。
從嬰兒到兒童,再到成人,他們最需要克服的不僅僅是黑暗,而是黑暗所帶來的放大很多倍的恐懼感、無助感。他們需要看到人,聽到聲音,特別是看到和聽到父母。在我國,很多父母和爺爺奶奶會允許孩子和自己睡在一起,孩子們在和親人在一起的情況下,卻顯示出對黑暗相關的未知的恐懼故事的特別的興趣,在他們頭腦中如電影般的幻想會慢慢地變成勇氣和興趣一類的來源;在國外,很多孩子很早就一個人面對黑暗了,他們只能咬著手指,啃著枕頭,或者,尿著尿不濕長大。我懷疑,是否國外科幻小說、科幻電影的發(fā)達,與他們自幼飽受孤獨、恐懼感的折磨有關,幻想有外星人來到地球,幻想自己具有超人的功能,和他們克服這種感覺有關。臺灣將外星人所坐的飛船翻譯為“幽浮”(UFO),很形象:一個不明物體在幽幽的狀態(tài)下浮在空中。
孩子到底應該在幾歲離開父母,獨自睡覺?國外和國內(nèi)的這兩種情形,孰是孰非,很難定論。其實,幽閉綜合癥所表達的就是“陪陪我,別讓我一個人呆著”,只要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孩子就不會“幽閉”。
像核磁共振這樣的人工幽閉狀態(tài)其實也很容易解決,只要不是涉及功能的核磁共振檢查,放段音樂或現(xiàn)在很多液晶的小電視放在病人看得見的地方播著節(jié)目,就可以緩解情緒。
與幽閉相關的狀態(tài)為廣場恐怖癥,是一種害怕空曠場所的感覺。據(jù)稱,毛澤東有廣場恐怖癥,所以,他喜歡到熱鬧的地方去讀書。人,特別是孤獨者,需要物化一些東西才能感到踏實,我們觀察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手受到刺激時出現(xiàn)“抓握”反射,一個瀕死者想要抓住身邊任何可以抓住的東西,如稻草,一個被拋棄的女性瘋狂地購物等等。
空曠得目光抓不住人、手中抓不住物,就容易造成自我的喪失。通常,廣袤的空間給人以無限的想象,但也給人無邊的恐懼感,康德說:我們所畏懼的是頭頂?shù)男强蘸蛢?nèi)心的道德律。這實際上是給我們在現(xiàn)實和幻想的層面上劃定了界限。
另外一個與幽閉綜合癥相反的表現(xiàn)為社交恐怖癥,表現(xiàn)為害怕到人群多的地方去,他們喜歡一個人獨自呆在家中。說相反,倒不是真正的相反:這類人在人群中因自卑、敏感而感到恐懼,所以寧愿遠離人群。呆在家中,可以見到親人,會感到更加安全,在實質(zhì)上仍然與前兩種情形一樣:呆在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里,找一個安全的、可信賴的對象,陪在我身邊!
如此看來,能夠理解病人的醫(yī)生還真應該去學些心理學的知識,否則,他就最好去得病,而且要得本專業(yè)的病,才能感同身受!
-
慢不下來其實也是一種病很多人在生活中根本慢不下來,永遠處于一個快節(jié)奏的生活當中,但是有研究顯示,一個人總是慢不下來也許就是一種病啦!生活總還是
-
心情不好六種方法幫你宣泄情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心理保健方式,心情不好,大家需要注意一些調(diào)理方法,要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且,要注意懂得流淚,
-
有嫉妒心理傾向的人如何調(diào)節(jié)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有嫉妒傾向的人,太喜歡這種別人并不是很好了,面對那些有嫉妒傾向的人,如何學會調(diào)整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嫉妒
-
讓你倍感幸福的7個時刻每個人都非常希望渴望獲得幸福,但是幸福的來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過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可以讓你倍感幸福的時刻,那么下面
-
做好事可以增強免疫力做好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很多人以為做好事并沒有什么回報,但是也不是完全都是這樣,有一些人做好事會讓自己感覺到非常的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