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教育心理學思想是從古代就有的。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論述教育問題時,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學觀點。孔子非常注意了解學生的性格、才能和志趣,主張因材施教。他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彥。”又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他的學生顏回說他“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孟子反復強調教育對人心理的影響,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荀子在《勸學》篇中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心理學問題,反復論述了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影響,提倡鍥而不舍的精神。
《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學專著,它提出的許多教學原則,如“教學相長”;“長善救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等,都閃爍著教育心理學思想的光輝。
近代資產階級教育家,如夸美紐斯、斐斯泰洛齊、赫爾巴特等,都非常重視在教育中運用心理學,把心理學作為教育理解的基礎,使心理學與教育結合起來,為教育心理學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夸美紐斯十分重視教育在人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他在《大教學論》一書中就明確指出:“人只有憑借教育才能成其為人”,他用生動的比喻,闡明了教育對于塑造人的心靈的巨大作用。該書第七章的標題就是“假如要去形成一個人,那便必須由教育去形成”。他說:“愚蠢的人需要受教育,好使他去掉他本性中的愚蠢”,“聰明的人需要受教育,因為一個活潑的心理如果不去忙著有用的事情,它便會去忙著無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正如田地愈肥沃,羨黎便愈茂盛一樣,‘個絕頂聰明的心理如果不去播下智慧和德行的種子,他便會充滿著幻異的觀念。又如磨磨石的時候如果不撤下麥子磨面,便會磨出聲音,磨損,以至于常常磨碎一樣。”他還說:“富人沒有智慧,豈不等于負重的驢子?美貌無知的人豈不只是一只具有羽毛之美的鸚鵡,或一把藏著鈍刀的金鞘。”
赫爾巴特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學是科學”。是他首先倡導科學的教育應建筑于心理學之上。匹爾斯柏在他所著《心理學史》一書中說:“在心理學上同在教育學上一樣,赫爾巴特是一個特出的人物,恐怕自19世紀開始至馮特創立實驗心理,其間所有的學者對于心理學的影響,沒有一個能超過他了。”
到19世紀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重視運用心理學去研究和解決教育問題。作為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結果,一門新的科學,教育心理學便誕生了。
-
慢不下來其實也是一種病很多人在生活中根本慢不下來,永遠處于一個快節奏的生活當中,但是有研究顯示,一個人總是慢不下來也許就是一種病啦!生活總還是
-
心情不好六種方法幫你宣泄情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心理保健方式,心情不好,大家需要注意一些調理方法,要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且,要注意懂得流淚,
-
有嫉妒心理傾向的人如何調節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有嫉妒傾向的人,太喜歡這種別人并不是很好了,面對那些有嫉妒傾向的人,如何學會調整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嫉妒
-
讓你倍感幸福的7個時刻每個人都非常希望渴望獲得幸福,但是幸福的來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過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可以讓你倍感幸福的時刻,那么下面
-
做好事可以增強免疫力做好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很多人以為做好事并沒有什么回報,但是也不是完全都是這樣,有一些人做好事會讓自己感覺到非常的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