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別人有恩不要老想著需要回報
一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你得到別人的恩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在你施與援手幫助別人的時候,請不要想著需要別人有著怎么樣的一個回報,那就無趣了很多,正所謂知恩不圖報是做人智慧啊。
電視劇中,兩個女人在吵架,一個義憤填膺:“如果當初不是我幫你介紹這份工作,沒準你現在還流落街頭,做人不能忘恩負義……”另一個不無委屈:“這些年我也沒少報答你,難不成要每天把你的好掛在嘴上、一輩子給你當牛做馬?再說當初也不是我逼你的……”
立刻換了臺,這是我最不喜歡的一種人際關系——施恩者與受恩者的關系,我稱它為“最壞關系”。
其實,原本應該是一種美好、溫暖的關系:一方伸出援手幫助他人,另一方獲得幫助脫離困境。卻偏偏,這樣的關系不太容易把握走向,最后,如電視劇中雙方反目成仇的并不少見。可造成這樣的后果,有時是因為受恩者忘恩負義,但有時也因為施恩的那一方,太把這樣的“恩情”當回事。
這樣的關系生活里比比皆是。記得小時候,每次回老家過年,奶奶總要帶著全家人,去村里一戶人家送過年禮、拜年,但對方并非我們家親戚。后來知道,爺爺年少時不慎落水,那戶人家的一個長輩救了我爺爺。救命之恩,當然要報答,因此從爺爺的父輩開始,就有了這樣的規矩。多年后,那家長輩早已去世,爺爺也已去世,奶奶和爸爸,依舊記著人家的好,定期去拜訪。對方也是和氣、善良的人家,總對我們的拜訪表示感謝并適當回贈禮物,并不提當年的舊事——如此,兩家反倒慢慢成了故交,后輩的交往里,更多便是感情了。
無疑,當初的感恩變為后來的情意,是因為雙方的真誠、不計較。想來,若是對方每時每刻都記得我們一家永遠欠他們情分,理所當然要償還和回報,日后即使不反目,也不可能來往那么多年,肯定早早就避開了——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回報是一回事,低三下四是另一回事。畢竟如劇中對白,當初,你也是愿意的。
既然是愿意的,就別拿出“討債”的姿態,那姿態并不好看。對方看多了,慢慢會抵觸。我就曾遇到和劇情幾乎雷同的“施恩者”。
剛參加工作時,我弄錯了一份報表的小數點。幸好帶我的同事大姐熱心,主動幫我仔細核對了一遍,避免了一次嚴重的后果。事后我請她吃了幾次飯,也送了禮物,極盡感激之情。她卻一直把這件事掛在嘴上,想起來就提一提。尤其我因為業績出眾升為主管后,她更是時時提醒我:我現今的一切,都是拜她所賜。我認可她的話,可這樣時時提及,也未免讓我不知所措,恐怕一生都還不清她的恩情了。于是心里漸生負擔,開始下意識躲開她。她察覺后,更是變本加厲,對所有人控訴我忘恩負義。
當然,大多時候,幫助我們的人不會如此。有一個朋友,曾在我遇到困境時主動借給我幾萬元錢,幫我渡過了難關。多年后,除了我和他,也沒有人知道這件事——他沒有對任何人提起過,我們在一起時,他也不提,好像從來沒有發生。而我并不曾忘記他當年的雪中送炭,即使沒有對等的機會回報,也會用我的方式對他好。
因為他,因為那些施恩不圖報的人,我知道了幫助人怎樣的姿態才好看。因為不管我們幫助誰,幫了對方什么,在最初,一定是心甘情愿而非對方脅迫的。既如此,又何必計較著是否得到回報呢?他若有心記得,就感謝他的真誠;他若忘記,也坦然接受他的記性不好。否則一旦計較起來,很容易就會陷到最壞關系里——你不快樂,他也不快樂,當初的好感情一點點被消磨掉,直至彼此怨氣橫生。
記得別人的好,是做人的本分;忘記對人的好,是做人的智慧。施也好、受也好,生活總是為了更快樂,提醒自己,不做“最壞關系”的制造者。
-
自我鼓勵 發泄情緒你應該這么做其實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情緒,那么這個時候就要學會發泄,你到底是怎么發泄自己的情緒的人,有的
-
什么樣的壞情緒壞習慣會讓我們一事無成呢?現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面有非常大的危害,那就是心理方面的疾病,但是你知道嗎?如果出現一些壞習慣的話,也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一
-
女人愛吃醋是不是天生的呢?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女性朋友們,都會有吃醋的心情產生的,如果我們的男性朋友們要和陌生的女性說幾句話,你的女朋友就會生氣
-
幾大細節幫助你看穿男性本性在我們的職場生活中,辦公室男人的本性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我們要怎么樣才能看出來一個辦公室男人的性格特點來呢,下面就來具體的
-
床頭不可以放的東西到底有哪些呢一般臥室就是我們大家休息的地方,肯定跟我們的生活也是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大家不知道在臥室的床頭不可以放一些小東西,那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