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癥患者有哪些行為反應
疑病癥患者在生活和工作中會有怎樣的行為反應呢,如果我們能夠知道和了解他們的行為反應,我們就可以及時幫助他們接受治療,獲得健康。接下來就看一下疑病癥的行為反應有哪些?
1、對目前已患某種疾病的恐懼的行為反應
區別2種疾病恐懼形式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為有助于識別2種行為反應,一種是反復尋求保證和檢查,另一種是回避和逃避行為。目前已患某種疾病恐懼與前一種行為相關,如反復到醫院就診,從醫生那里尋求保證,頻繁檢查自己的身體(如乳房自我檢查),閱讀關于某種可怕疾病的參考資料,試用多種治療方案(如氣功、針灸、藏藥等)。
病人長期以“病人角色”生活,跟愿意聽他傾訴的人詳談他關注的疾病,客觀上逃避了需要努力的工作和家庭責任。雖然他們的醫生或咨詢師不能證實他們有嚴重疾病的信念,但他們還是頻繁地尋求醫學注意。在就診時,很難打斷他們對自己疾病的詳細介紹,難勝其煩的醫生有時戲稱他們為“病史朗誦者”,這也反映了病人對疾病的先占觀念。
醫生與疑病癥患者的關系通常較差(注:也不一定,與我國的醫療體制有關),尤其是非專科醫生,由于缺乏專業知識,接診時間短,而病人的病史長而復雜,醫生常常難以全面評估病人的病情并提供恰當的治療,療效也就不理想,病人不滿意,醫生也容易產生挫折感。另一方面,病人覺得醫生態度不認真,技術不高明,對軀體癥狀的解釋和治療不專業,容易產生對醫生的不滿情緒,導致病人頻繁換醫生,就像逛商店一樣,希望找到一個能“正確”診斷和治療他們的嚴重疾病的好醫生。我們將疑病癥病人頻繁換醫生的行為稱之為“逛醫生”(doctor shopping),逛醫生導致疑病癥患者接受多種內科和外科治療,這樣可能會產生一些挺麻煩的副作用和并發癥,因此導致疑病癥狀的醫源性加重。
有些疑病癥患者多次看急診,總相信這次一定是很嚴重,有的病人急診室的醫生都認識,由于難勝其煩,醫生們故意采取拖延其候診時間的方法,以令其不快,從而減少其不必要的看急診的動機。不過,這種拖延方法有時會適得其反,病人認為他們沒有得到公平認真的對待,從而加重他們的疑病觀念:“我肯定有嚴重的疾病未被醫生發現,因為他們沒有認真幫我看病”。盡管拖延方法有一定的實用性,但要想到疑病癥患者也會患真的嚴重的軀體疾病,他們的恐懼有時也是有根據的,合理的定期的評估和檢查是必要的,尤其是老年疑病癥患者,因為這個年齡階段患嚴重軀體疾病的風險高。
疑病癥患者常反復進行自我體格檢查,檢查有無與自己擔心的疾病相關的體征,或證實以前發現的體征有無改變。這種反復自我檢查會增加病人察覺一些無害的、良性的或正常生理性的軀體變化的可能性,并進一步尋求醫學檢查。因此,反復自我檢查會強化病人關于身體需要經常監測,以防意外的信念。反復自我檢查還會強化病人的疑病觀念和對軀體的專注,如病人想了解有無肝臟擴大,反復檢查右側上腹部,會導致肝區皮膚觸痛,病人進而將這種觸痛解釋為有嚴重肝病的證據。又如病人反復做吞咽動作來檢查自己有無喉部腫瘤,反復吞咽有時會誘發一種喉頭異物感,喉頭異物感又進一步強化了病人有喉部腫瘤的疑病觀念。
另一種自我檢查就是購買各種家庭用檢查工具,如自動血壓計、快速血糖檢查儀等,由于病人使用這些工具不規范和不熟練,還有儀器本身質量問題,加上過度頻繁使用,容易出現假陽性。例如,我們臨床上經常注意到,病人自動血壓計測量的血壓比醫生量的血壓要高10mmHg左右。假陽性不僅強化了病人的疑病觀念,還導致病人去醫院尋求進一步的檢查。
“逛醫生”和重復檢查是疑病癥最引人注目的臨床特征之一,是一種尋求安全保證的行為。這種行為之所以重復出現,是因為負性強化作用,“保證”導致了病人焦慮情緒的減輕,從而強化了病人尋求保證的安全行為。但當病人注意到更多軀體感覺或變化時,就會對檢查結果和醫生的保證產生懷疑,為了消除疑慮和緩解焦慮,病人又會強迫性地去檢查和尋求保證。檢查不可能100%的準確,醫生通常也不會給予100%的肯定或否定保證,尤其是在醫患關系緊張時,醫生采取防御性診療策略,更不輕易給予100%的保證。醫生這種不肯定也會導致病人重復檢查和尋求保證,希望能100%排除他懷疑的疾病。
依賴“安全信號”是另一種尋求安全保證行為,“安全信號”是指人們認為可以避免可怕后果的事物,疑病癥病人為了避免可怕疾病,常常尋求安全信號,如隨身攜帶護身符、關公像、各種急救藥物、醫生的電話等,有的病人甚至自己購買心臟除顫器。病人這種不必要的、過分的依賴安全信號,會對病人的病情造成2種不利的影響,第一,反復讓病人想到“疾病”,加重病人對疾病的專注;第二,病人相信安全信號是至關重要的,會增加病人的無助感和易患病感。
2、對將來會患某種疾病的恐懼的行為反應
將來會患某種疾病的恐懼與病人回避或逃避某些刺激相關,他們認為這些刺激與疾病有關。例如,他們可能不愿去醫院,避開看起來有病的人,少與那些經常和病人接觸的人接觸,如醫生和護士。小劉對癌癥非常恐懼,他有意避開所有與癌癥有關的事物,如介紹病人抗癌故事的報紙和雜志,關于某個明星戰勝癌癥的電視節目,或可能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等。
前面提到2種恐懼可以相互轉換,知道2種恐懼可以相互轉換對理解病人的行為有幫助,如為什么有的病人長期不愿去醫院,不想見醫生,最近卻頻繁光顧醫院。A女士拒絕做乳房自我檢查,她害怕與乳腺癌有關的所有事物,她唯一做的乳房檢查是每年單位體檢。最近一次體檢發現她的左乳房有一個良性小結節,她懷疑自己已得了乳腺癌,經常淚流滿面。手術切除后,病理檢查是良性也不能消除她的懷疑,天天檢查自己的乳房,查看是否還有其它結節,有時查到乳房皮膚紅腫疼痛,并且還每周去看醫生,盡管醫生反復保證她的乳房沒事,她還是不放心。
以上就是疑病癥患者最為常見的行為反應,相信如果我們知道就可以幫助身邊的疑病癥患者及時接受治療,就可以縮短患病時間,減少治療的困難。
-
2大恐怖疑病癥排行榜在現在的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可能會存在一些各種各樣的疾病,但是有些疾病,再出現以后真的是非常痛苦,但是生活中沒有
-
疑病癥如不治療會帶來哪些危害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是體現在心理思維上有的非常感到敏感,例如在閱讀了有關醫學書記雜志后,使其在看到某種疾病介紹后
-
疑病癥的主要表現有哪些?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存在疑心戒律,使之這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日常有的人群在對待每件事情時都特別的感到疑心重重,而有的卻在懷
-
“路怒族”為何駕馭不了自己的情緒?現代社會,各大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越來越高,受到交通環境、社會壓力、個人性格等因素的影響,“路怒癥”在司機
-
多疑的兩大常見類型有哪些?人人都有多疑的一面,而就是這種病的出現會影響大家的心理健康,因此人們在面對這種毛病的時候更是要找到類型,只有摸清楚這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