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你解讀那些愛打小報告的人
從上學的那天起,我們就開始接觸了“小報告”,到如今我們都進入了職場,熱離不開“小報告”。總有那么一兩個人,動不動就往老師、領導身邊湊,有意無意地把大家私底下開的玩笑、組織的活動“送”到他們耳朵里去。盡管不容易被抓到真憑實據,但每個人其實都心知肚明,并暗自防范這些“告密者”。
告 密行為自古有之。秦朝最先以法律形式鼓勵公開告密;明朝形成“內廠、東廠、西廠及錦衣衛”四重監視體系。現代社會,從小學開始,“線人”式管理就近乎常 態。日前有報道稱,深圳某小學設立“情報專員”,定期向老師提供情報。相信很多“80后”也經歷過全班被老師逼著寫紙條,互相檢舉壞人壞事。
盡 管沒有證據,但懷疑自己被告密的人都會滿腔怒火。經常都會聽到這樣的言論“我上初中時就被女生打過小報告,被老師痛批。當時特別憤怒,那是一種被人窺視、 背叛的感覺,比被人當面罵還憤怒。”有網站調查發現,許多打過小報告的人認為,自己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以及讓上級了解情況;但82.5%的人認為打小報告 與向領導反映問題存在本質差異,被打過小報告的人則認為“告密者”別有用心,是為了拉攏與領導的關系。
打小報告被人不屑,可總有人熱衷于 此。究其原因,是因為它能帶來利益。打小報告首先是與管理者親密接觸的“捷徑”。他們需要了解下屬動向,但不能時時盯著,告密者恰恰滿足這種需要。其次, 有些人缺乏自信、虛榮心較強,會通過打小報告突出自己的“能力”。看到他人被批評,他們會覺得平衡。再次,能力差的人會以此獲得管理者的“信任”,彌補能 力缺陷。最后,打小報告還是一種滿足報復心理的手段,比如在學校里常能聽到“不聽我的就去告訴老師”這樣的話。
打小報告的習慣多是從小養成,在我國有著天然的“土壤”。在西方國家,用學生管理學生的方式匪夷所思。美國將軍麥克阿瑟在西點軍校時曾遭受高年級學員體罰,但在接受法院調查時,他始終沒有說出那幾位學員的名字。
巴 金在《懷念馬宗融大哥》中寫道:“(我們)無所不談,但是講的全是心里的話,真可以說大家都掏出了自己的心,也沒有人擔心會給別人聽見出去‘打小報 告’。”打小報告使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多數人惴惴不安,沒有安全感,團隊氣氛緊張不安,人際關系疏遠戒備,要重建信任相當困難。
好文推薦:
-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更健康心理健康是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人的壓力,因此心理健康就很難維持。尤其是青少年,更容
-
青少年好勝虛榮心理要克制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理誤區,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如今,青春期的孩子為什
-
90后大學生 容易踏入心理陷阱90后這一代人,沒有70后的樸實,沒有80后的沖勁,給人一種十分叛逆的感覺。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容易走進心
-
家長要預防孩子青春期社交障礙我們每天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和比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社交。但是,諸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
-
處在青春期 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和心理健康有關聯的。因為,處在青春期的時候,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