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和小城市幸福與安寧
他們是一群30歲左右的年輕人,曾經都懷揣激情與夢想來到一線大城市打工,歷經10年左右的時間,他們決定返鄉或是到小城市重新開始。這不同于以往那些厭倦了都市生活到麗江曬太陽或是去鄉下農耕的選擇。而他們不斷反復、掙扎到堅定的經歷,對你我而言并不陌生。
去大城市讀名校,留下來找個體面的工作,這是多少年輕人的夢想,并努力付諸實踐的人生軌跡。就像電視劇《蝸居》里的海萍,如愿以償地離開那個成長的小地方,甘愿受苦也要在大城市扎根下來。但是,這兩年卻漸漸出現回流的跡象,一些在大城市里打拼多年的青年人,由于各種原因,開始將目光轉向故鄉或者二三線城市。
“只有時間是真正向前的,我也是在上海10年之后才明白這個道理。從大學剛剛畢業進入外企,奮斗到年薪30萬元,我卻覺得想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沒有指望了。”
35歲的王雨一直沒有在上海買房子,每次想要買的時候,算下來都要花光手頭的積蓄并背負沉重的還貸壓力,這讓她很沒有安全感。同時她又不希望因為買房讓自己的生活水準下降,故而一拖再拖。在大城市里生活,所有的夢想都被具象的數字所替代。其間有人能安之若素地享受這種“激勵”方式,而另一部分人,像王雨一樣,還記著自己的夢想,這種落差會讓他們陷入嚴重的都市焦慮癥。
城市不是縱向的高樓,而是橫向的人群
“我不想被錢打敗,但是我已經輸了。算了一下,要給自己和父母分別在上海城郊買兩套不怎么樣的房子再留一點不怎么豐厚的退休金,至少需要600萬元。那就意味著,我要為房子奮斗20年。錢好像永遠都不夠用的感覺讓我很崩潰。我并不真正拜金,現在即便是限量版的LV包也不能帶給我多少喜悅了,物質帶來的簡單快樂也沒有了。因為我知道它們不能給我的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最終王雨選擇離開上海,回到家鄉蘭州市,“我的資歷就是我最好的奢侈品”。
回去后,王雨很快在市中心買了一套房子,24層的高度,讓她能夠俯瞰整個城市的繁華,最重要的是,她終于有時間和心境來感受蘭州的溫度,這曾經是她多么希望逃離的城市。“最大的幸福是,我不再自責。我無須給父母提供上海的好生活,而他們也不必晚年背井離鄉。”
金錢成為很多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年輕人心中無法言說的痛。近來媒體一直在關注“蟻族”現象,在北京,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留在首都謀求發展,只能聚集租住低廉的房子。他們和螞蟻有著很多類似的特征:高智,弱小,群居。有專家直指這是中國教育體制的失敗。然而在這背后,與大城市資源密集發展,社會價值標準向錢看齊等等方面都有著諸多聯系。
32歲的呂世鋒在北京工作10年后,于2007年底回到石家莊。他用賣掉北京四環外那套房子的錢,在石家莊市中心買了3套房子。這樣的選擇,是他歷經兩年深思熟慮的結果。
這個理性的年輕人分析自己之所以走這步棋,出于幾點考慮:
-
3個有趣的心理學笑話相信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生氣或者是不開心的時候,那么這種情況真的是非常痛苦的,那么就像是身體上面有一個疤痕,或
-
經常看笑話對自身健康有什么好處?都說笑一笑,十年少。經常保持開心,保持笑臉,作用可大了去了。快樂的心理對我們身心有益處,這是毫無疑問的。相反,整體愁眉苦
-
很牛的笑話,一般人看不到最后能活躍氣氛,做個風情、幽默的人,是很多人所希望的,可如果有些人天上就沒有幽默細胞這可如何是好?倒不如我們借鑒別人的,都看
-
開心一刻,是時候讓自己笑一笑了工作一天重復一天,日子簡單枯燥地過,你是否覺得生活沒有一絲波瀾跟驚喜,變得毫無樂趣可言。你突然覺得活著好沒意思,不想出門
-
工作無聊么 來看看笑話解解悶吧工作無聊么,來看看笑話解悶吧。許多上班族常常抱怨工作太無聊,缺乏生趣,其實不然,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嚴肅沉穩的事情,要是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