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狀態下的治療功能
催眠是用一定的誘導方法把人引導到特殊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人的自主能力降低,完全聽命于誘導者的指導,從而產生感覺、知覺和行為的一系列變化。不少人把催眠與睡眠混為一談,這是一種誤解。睡眠是大腦處于彌漫性的抑制狀態。人在睡眠時,意識控制完全喪失,與外環境的聯系中斷,失去行為反應能力。催眠實際是被催眠者在催眠者的誘導之下進入“單一觀念”狀態。此時,雖然人的自主意識控制力極低,但與外界的聯系并未隔絕,他們同誘導者保持著“單線聯系”,能按照其要求作出各種各樣的反應。如在催眠狀態,被催眠者對周圍的聲、光等刺激失去感受能力,任憑其它人怎樣喊叫他都充耳不聞,而獨對誘導者的指令非常清晰、百依百順。不僅如此,由于不同的誘導而產生的諸如感知歪曲、痛覺喪失、意識分裂、記憶改變、年齡回歸等催眠現象也顯示出催眠與睡眠的迥然不同。
催眠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暗示者的技法和反應者的集中注意力的狀態,讓其產生最強有力的暗示反應。作為暗示反應,反應者的意識范圍逐漸縮小,最終把注意力“固守”在誘導者的“指導語”上,完全聽命于此,失去自主意識能力。誘導者據此可以作出種種暗示和發出指令、控制其心理和反應,而反應者此時是以“指導語”而不是以自己的感受判別刺激、作出反應,所以會出現感覺、知識、記憶、態度、個性等異常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催眠現象。如在催眠狀態,誘導者指著一杯白開水告訴誘導對象這是一杯酒,他就真的對其產生甜、辣的感覺,喝起來會醉;把他的手放到冰水里并告知這水不涼,他就真的感到水不涼,不知凍手;如果被誘導者被告知他將失去感覺,皮膚已完全麻痹,漸漸地,他會失去痛覺,即使針扎、刀割也不知疼痛。這就是催眠麻醉。過去麻醉藥物不先進,人們就是用這種方法緩解手術時的疼痛的,這種方法至今仍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被使用。催眠還可以使人產生“年齡回歸”(倒退),使人格表現發生變化。按照誘導,被催眠者可以追溯到自己的童年時代,完全進入兒時的心理狀態,扮演兒童的角色。最為神奇的催眠現象是“人橋現象”。被催眠者被告知“你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硬,象一根鐵棒一樣堅硬”,他的身體逐漸僵直,然后把他平放到兩只凳子上,分別支住首尾兩端搭一人橋,他的身體不會彎曲,身體上面還能承擔一定的重量(甚至讓一個人從上面行走)。在表演中,催眠師常以這種驚險的表演招睞觀眾,這種現象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可思議的。
催眠者對被摧眠者的暗示不僅在催眠狀態顯現,而且還會持續到催眠后的覺醒活動中,這就是催眠后暗示,其反應稱為“催眠后現象”。如催眠者對催眠對象在催眠狀態作了這樣的暗示指導:“你今晚8點睡覺,明早7點起床,喝水”。覺醒后,被催眠者對暗示指導內容一點也回憶不起來,但到近8點時,突然感到非常疲憊、困倦,進而睡眠。第二天早上7點起床鈴聲一響準時醒來,并感到口渴(盡管平時不是這樣),他自己也搞不清為什么會這樣。心理治療正是利用這一現象采用不同的催眠后暗示改變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行為反應的。上例即是一治療失眠癥的實例。催眠對治療厭食癥、恐懼癥,消除緊張、克服不良嗜好及習慣(戒煙、酒)等非常有效。如一職業女性,對考試緊張、恐懼,不適。后來發展到每遇考試就月經(即便明顯不在月經期間),腹疼難忍,無法應付考試。其心理上的恐懼已轉化為生理上的不適,而生理上的不適成為潛意識的逃避考試的最好借口。對她來講,心理緊張是病因,只要消除了這種緊張、恐懼心理,生理不適反應也會消失。治療者在對其催眠后作了這樣的暗示指導“你對考充滿信心,考試心情輕松、愉快,無任何不適的感覺”。兩、三次治療后,其癥狀完全消失,順利通過了考試。
催眠者是通過催眠后暗示本來改變被催眠者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的,這就是催眠治療的原理。為什么這種暗示有如此神奇的影響力呢?自從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之后,潛意識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已逐漸為人們認識。人們的心理和行為既受意識控制,又受潛意識的影響。人們的理智的、有目的行為受意識控制,而一些養成習慣的行為、非理智行為和形成的心理障礙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心理定型,失去意識控制而滑入無意識領域。人們有時莫明其妙地高興或悲哀、毫無理由地做某事,其實都是潛意識在作怪。如上例由恐懼到產生不適的生理反應。這時再通過意識來控制往往達不到效果,只有接通與潛意識的聯系,通過潛意識才能達到控制效果。分析催眠狀態下的心理不難發現,被催眠者的意識控制幾乎喪失,其心理主要在潛意識控制之下。而催眠者是和被催眠者潛意識溝通的唯一人,他實際上是和被催眠者的潛意識對話、交流,把自己的指導融進其潛意識中,調整和改變潛意識以改變其覺醒后的心理和行為反應。
目前,催眠療法作為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和應用。它對一些心理障礙獨特的治療效果得到心理治療者的賞識,有人甚至稱它為心理治療的“殺手锏”。它有自己的特點,在使用時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首先,催眠誘導者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要求誘導者遵循心理治療的原則、恪守職業道德規范,為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對患者催眠狀態的特異表現及隱私等問題應該為其保密,避免泄漏出去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另外,催眠狀態患者對催眠者特殊的依賴、服從關系也會讓一些道德品質低下的人對患者(特別是異性)產生非分之想,或做出非禮行為,造成惡劣影響,因而,要對催眠者的道德情操提出嚴格的要求。其次,創造被催眠者良好的心理定勢。催眠不是誘導者單方面的事情,沒有被催眠者的配合是不行的。在催眠開始以前,首先應通過面談與被催眠者形成一種親善的氣氛。一方面要消除其思想顧慮,解除其對催眠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如害怕暴露隱私、害怕意識喪失會做出違反自己意志的事等)。要向他講明,心理治療有自己的職業道德規范,目的是為患者解除痛苦,決不會做出對患者不利的行為,并負責為患者保密;另一方面要樹立自己的形象,使被催眠者對自己產生一定的“權威感”和“信任感”;再者是要向其講明催眠治療的良好效果。總之,使其消除“心理阻抗”,漸漸地產生渴望被催眠的動機。第三,催眠者要時刻把握催眠對象的反應、循序漸進。催眠按照程度不同可以分為淺度、中度和深度,一到中度催眠就開始發揮效力。人們的催眠感受性是不同的,因而達到的程度和進行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催眠者應該根據其對象的反應準確制定其催眠程度,調整催眠步驟,防止催眠對象自覺不自覺地做出虛假反應,影響治療效果。第四,嚴格限定催眠后暗示的“指導語”。對患者的治療是通過催眠后暗示的“指導語”來實現的,這種暗示將會改變其心理和行為,因而,“指導語”要非常慎重,既能為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又不能誘發其它不良反應。如一催眠者對一肥胖慮患者下了這樣的指導語“你厭惡吃飯、吃飯時會嘔吐”,結果患者會食欲減退,雖然體重下降了,但又患上了“厭食癥”,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另外,催眠后暗示的“指導語”要簡潔,明了,便于潛意識接受。如果患者同時有多種疾病,一次只能暗示一少部分,通過多次暗示達到治療目的。
相關文章
-
經常失眠如何飲食調理?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失眠的問題,失眠與精神壓力過大有關,有些人屬于經常性的失眠,失眠需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晚上睡覺的時候要
-
失眠試試催眠食譜與助眠方法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健忘失眠的,而且睡眠也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生理現象的,當出現一些睡眠障礙的時候,
-
將催眠療法治療心理疾病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大家已經知道醫學上常常采用催眠療法治療心理疾病,但其實催眠療法本身對心理疾病不具有治療效果,只不過在很多時候,醫生會借用
-
醫學上常常采用催眠療法治療心理疾病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很多,醫學上也并不局限于一種或是幾種,醫學上常常采用催眠療法治療心理疾病,當然,不是所有的心理疾病都可
-
心理催眠:教會你不再害羞害羞是人之常情,小編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害羞的經歷。在面對自己心儀的男孩或者女孩,在第一次當著眾人面發表自己的演講的時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