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論及基本概念
理論依據:
主要概念
人性觀
基本上,弗洛伊德的人性觀是決定論的論調,他認為,人類行為受控于非理性因素、潛意識動機、與生物本能驅力(drives),以及六歲之前的性心理事件。正如克威爾(Kovel,1976)的觀點:「過去那種辨證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而被人視為決定論的弗洛依德理論,現在好象不見蹤影了。事實上,思想雖然是受控的,但不是依簡單的直線方式就能解釋清楚,精神分析論認為,人的行為遠超出我們想象中的復雜」。事實上,精神分析教了我們一課,就是一個人可以透過洞察,把自己從受到過去經驗的暴力統治下解救出來。當潛意識里的東西浮上意識層面而被察覺,過去盲目的習慣就可以由自己的選擇來取代。這是決定論中一種不尋常的解脫形式。
「本能」(instinct)的概念是弗洛伊德理論的重心。弗洛伊德一開始先使用「原欲」(libido)來解釋與性有關的能量,后來又加以擴充至包含所有「生命本能」(lifeinstincts)的能量。正由于有這些本能,使個體與種族得以繁衍,并得以成長和創造。所以,原欲雖含有性愛的能量,但其意義不僅止于此,應解釋成一切動機的根源。弗洛伊德把所有尋樂的行為均歸為生命本能,并指出多數人的生命目的在于追求歡樂與回避痛苦。
弗洛伊德也提出「死亡本能」(deathinstincts)的概念,視之為「攻擊驅動力」(aggressivedrive)的根源,并指出,人們有時候在潛意識里會有想死或傷害自己或別人的欲望,并經由行為表現出來。依他的看法,性與攻擊的驅動力是解釋人類行為的兩大強力因子。
雖然生命本能與死亡本能之間也許會有沖突,但人類并非注定要成為攻擊與自我毀滅下的犧牲品。在《文明與不平》(CivillzationandItsDiscontents,1930-1962)一書中,弗洛伊德指出,人類主要的挑戰是如何去駕馭攻擊驅動力,而人們的不安與焦慮跟他們知道人類可能會被滅種有關。時至今日,這一說法的正確性又如何呢?
人格結構
根據精神分析的看法,人格由三個系統組成:即本我、自我、與超我。這些名詞是用來指心理過程,而不是人格運作的解剖部位;人格的運作是整體的,而非三者分別開來。本我是生物要素,自我是心理要素,而超我則是社會要素。
傳統的弗洛伊德觀,認為人可視為一能量系統,而人格的動力則包括將精神能量分配到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方式。由于精神能量的總量是固定的,因此若一方分配得多,則另外兩個方式就會較少。人們的行為是決定于此-精神能量。
本我
本我(id)是人格初始的系統;剛出生的嬰兒完全處于本我的狀態。本我是精神能量的主要來源及本能的棲息之地,本身缺乏組織,是盲目的、一味要求與頑固的。就像沸騰的鍋子,本我無法容忍緊張,一有壓力會立即予以消除而恢復至平衡狀態。本我遵循享樂原則,即致力于減低壓力、避免痛苦及獲取歡樂,本身沒有邏輯與首先概念,完全依享樂原則去滿足本能的需求。本我永遠不會成熟,是人格結構中被寵壞的小鬼頭,它不會思考,只會希望或行動。本我大部分屬于潛意識的范圍,我們無法察覺到。
自我
自我(ego)跟外界的真實世界是有接觸的,它是「行政主管」,治理、控制與管制著人格。正如同「交通警察」,它負責本我、超我與外界世界之間的交通,自我的任務是調節本能與周遭環境之間的關系。自我控制著意識及感官知覺的運作。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自我會從事實際而又合乎邏輯的思考,并擬定計劃以滿足需求。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關系如何呢?自我是智商與理性的棲息地,能檢查與控制本我盲目的沖動。本我所知道的是主觀的現實,而自我則能分辨內心想象與外界真實的事物。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審判單位,掌管著道德規范,關心的是行為的好壞與善惡。超我代表理想,而非現實,它追求的不是享樂,而是完美。超我代表祖孫繁衍相傳的傳統價值觀與社會的理想,其功能在于抑制本我的沖動,說服自我以合乎道德的目標來取代實際的目標,以及致力于追求完美。因此,超我是父母親與社會等標準的內化,跟心理上的獎賞或懲罰有關,獎賞是自傲與愛自己的感覺,而懲罰則是罪惡與卑劣的感覺。
意識與潛意識
弗洛伊德學說最大的貢獻,也許是提出了潛意識層次的概念,這些是了解行為與了解人格問題的關鍵。潛意識無法直接研究,只能從行為來推論。推論潛意識存在的臨床證據包括:
·做夢--這是潛意識里存在著需求、欲望,以及沖突的象征代表。
·說錯或遺忘,例如,說錯或遺忘原先十分熟悉的名字。
·催眠后說出的話語。
·在自由聯想技術下所推演而得的素材。
·在投射技術下推演而得的素材。
·精神病癥狀的象征含義。
對弗洛伊德而言,意識只是整個心靈的一小部分。正如同水面下更為龐大的冰山,心靈的絕大部分是存在于知覺的表層下面。潛意識儲存著所有的經驗、記憶,以及受壓抑的各種情緒。需求與動機是觸摸不到的――也就是說,存在于知覺之外――也同樣不屬于意識控制的范圍。大部分的心理功能的運作,都存在于意識知覺之外的領域。因此,心理治療的目的在于讓那些潛意識動機意識化,因為唯有讓人們察覺到其動機,才能夠做抉擇。了解潛意識是掌握精神分析之行為模式本質的關鍵。雖然知覺不到,但潛意識確實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潛意識的動作程序,是所有精神病癥與異常行為的根源。從這一觀點而言,「治療」的基礎是揭發病癥的含義、行為的促因,以及干擾正常運作的壓抑情緒。不管如何,須知單靠理智上的啟發頓悟不足以解決病癥。當事人一再重復其舊有的行為形態,這必須借助突破其移情上的扭曲后面質對方才能奏效,后面我們還會再討論到這些。
焦慮
焦慮(anxiety)的概念也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重點之一。焦慮是一種緊張的狀態,會激勵我們做某些事情。焦慮來自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之間爭奪可用的精神能量而起的沖突,其作用是示范危險的迫近。
焦慮有三種:現實性焦慮、神經質焦慮,及道德性焦慮,F實性焦慮是害怕外在世界中所存在的危險,此時焦慮的強度與威脅的程度呈正比。神經質焦慮與道德性焦慮是因為內心的「力量之平衡」(balanceofpower)受到干擾而引發的。它們會傳訊號通知自我說,除非采取適當的措施,否則危險會持續升高,直到自我崩潰為止。當自我無法采用理性而直接的方法去控制焦慮時,就會采取不實際的方法――即自我防衛行為。
自我防衛機制
自我防衛機制(ego-defensemechanisms),協助個體應付焦慮,及避免自我受到打擊。這些自我防衛行為并非病態,而是正常的行為。如果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自我防衛行為是有調適的功能。每個人所采取的防衛,決定于他個人的發展層次及焦慮的程度。防衛機制有兩項共同的特性:第一,不是否定就是扭曲現實;第二,是潛意識的層次上運作的。以下簡述一些常見的自我防衛現象:
壓抑(repression)壓抑的機制是弗洛伊德認為最重要的自我防衛機制之一,而且是許多其他自我防衛的基礎與精神異常的根源。其作用是將一些具威脅或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覺排除在知覺之外。弗洛伊德解釋壓抑是非自愿將某些事情排至意識之外,并認為人在五歲之前的痛苦事件均已排除干凈,然而這些事件仍因隱伏在潛意識而影響著往后的行為。
否定(denial)否定的作用與壓抑的作用很類似,但通常是在前意識(preconscious)及意識層次上運作。否定現實是最簡單的自我防衛機制,也即將一個人在創作的情況下的想法、感覺、或認知加以扭曲,包括對于具有威脅性的現實「視若無睹」來抵擋自身的焦慮。身處悲劇事件如戰爭及其他災難時,人們常會蒙蔽自己,拒絕接受那些過于痛苦的事實。
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為了防范具有威協性的行動,人們可能會主動地表現出相反方向的行動。借助在意識的層次上形成與不安的欲望截然相反的態度與行為,人們不須去面對此等令人不安的欲望所帶來的焦慮。例如,表現出濃烈的愛來掩飾心中的恨,在心中浮起負面的反應時表現出特別的親切,以及用超乎尋常的仁慈來掩飾殘忍的念頭。
投射(projection)這是另一種自我欺騙的防衛機制,將自己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欲望與行動歸咎在別人身上,以減輕自己內心的焦慮,例如,對自己的女兒有染指的欲望,卻認定是女兒在引誘他。
轉移(desplacement)一種解除的方式,即將情緒上的沖動轉移發作在「較安全的對象」上,例如,在上班時被上司訓了一頓,回到家里后把氣出在小孩子身上。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有些人會制造一些「良好」的理由來解釋自我所受的傷害。這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特定行為顯得合理,并有助于減緩所受的打擊。例如,應征工作失敗時,則會找一些合乎邏輯的理由來解釋為什么失敗,有時候甚至會告訴自己沒有那么想要那一份工作。
升華(sublimation)弗洛伊德認為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有那些藝術創作,是將性或攻擊方面的精神能量轉至創造性的行為,例如,將攻擊的行動轉往體育活動上去發泄,如此不但不會受到唾棄,反而會受到社會的認同。
退化(regression)指行為退回較不成熟的階段中去。在面臨巨大壓力或甚大的挑戰時,有人會以不成熟、不恰當的行為來回應,以減輕內心的焦慮。例如,在學校時受到驚嚇的小孩會出現大哭、過度依賴、吸手指、躲起來、或尋求老師保護等嬰兒時期的行為。
內射(introjection)指吸收與「吞噬」別人的價值觀與標準。例如,在集中營的戰俘為了化解內心巨大的焦慮,便通過認同侵略者的方式,去接受敵人的價值觀。另一個例子是受虐的兒童,他們接受父母處理壓力的方式,長大以后也以同樣的方式虐待其子女,因而造成惡性循環。應注意的是,內射也有正面的形式,例如,吸收父母親的價值觀或咨詢員的分析與價值觀(假如不是未經思考加以接受的話)。
認同(identification)雖然認同是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使兒童學到性別角色的行為,但也可以是一種防衛的反應。認同可以提高自己的價值感,使自己不至于沉淪在失敗陰影影響中。如這一來,使那些基本上有自卑感的人可以借助認同于一些成功的因素、成功的機構、或成功的人,使自己有被人看重的希望。
補償(compensation)指借助培養出正面的特質來彌補自身的缺陷弱點。例如,得不到正面注意與認同的小孩,可能會有一些古怪的言論和行為來引致最起碼的負面之注意,而自認智力不佳的人,會以鍛煉身體來培養優點;社交不良的人在成為「孤鳥」之后可能會在心智上求其他的發展。此種防衛機制有直接的調適功能,作用宛如是「不要只看我的缺點,也看看我其他的成就吧!」。
人格的發展
幼年發展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學派的一項重大貢獻是,描述了人從出生至成人之各個階段的心理社會(psychosocial)與性心理(psychosexual)的發展,使咨詢員擁有各種概念性的工具,借以了解發展的趨勢、各個階段發展上的特征、正常與不正常的個人與人際功能、重要需求的滿足或受挫、瑕疵人格往后產生調適問題的根源,以及自我防衛機制使用上是否健康等等。
依我的看法,咨詢員如果想更深層次地探索當事人,必須了解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我發現不論是個別咨詢或團體咨詢,當事人典型的問題是:
·不能信任自己與別人,害怕愛與形成親密的關系,以及低度的自尊。
·無法辨識與表達自己的敵意、憤怒、生氣、與恨意,否定自己擁有身為一個人的力量,以及缺乏自主能力。
·無法完全接受性方面的感覺,接受自己為男人或女人方面有困難,以及害怕性關系。
根據弗洛伊德的看法,這些個人與人際發展領域,是在六歲之前種下根苗的,亦即人格的發展依此時期的發展為基礎。
相關文章
-
高齡不孕女性要調節心態其實一般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女性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如果是備孕的情況下,其實心態上面肯定也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
-
哪些擁抱方式輕松助你進行減壓現在隨著時代不同,很多人平時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及時的減壓,比如可以通過一個擁抱的方式,可以讓
-
如何引導自閉癥兒童正常交往大家肯定有聽說自閉癥疾病,使其是多發生在兒童時期很常見的心理疾病,在其發生的時候是極度表現的內向,繼而不愿過多和他人進行
-
面部哪些部位越大越好呢大家在日常對看面相是很感興趣的,使其這樣的現象大部分和心理常識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對鼻子、嘴巴、耳朵等大小的觀察,總以為這
-
5個秘訣幫助你和過去告別過去也許我們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情,這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一直困擾著我們,過去也許我們曾被傷害,不過這都不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