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神經——邏輯能力
知道了語言和概念的基本性質,那我們是怎樣通過內部語言來進行概念操作而實現思維的呢?顯然,語言操作是有一定規律的,這個規律就是心理語法。看來,要了解心理語法的秘密只有再去看一下認知心理學了。雖然認知們信仰那個語言的“先天裝置”表明他們缺乏起碼的科學態度,但總要看看他們到底是怎樣說的和說的理由。可惜的是,我身邊能看的只有一本叫Johnb.best的、不知是何等級的當代美國認知家寫的《認知心理學》了。 正象他們在“記憶”和“注意”那里所擅長的、總以一些設計高明的實驗來得出種種與事實剛好相反的結論一樣,在心理語法這里他們也先以一些限制實驗證明了“人類產出句子是逐字進行的,即,選了一個單詞后,我們便查一下可選擇的心理詞單,從中再選出一個,作了這個選擇后,我們又查一下心理詞單以便選出再下一個所需單詞,這樣下去直到整句結束”。原來,他們說話時腦子里的單詞是要經過查找而不是自動蹦出來的,他們腦中更蹦不出現成的短句。我還不明白的是,為何他們的大腦里就不能象我們的大腦里一樣也經常蹦出一些現成的短句,而我們所用做的只是把它們讀出來。概念在心理中起先是用單詞來指代的,當心理中產生某種事物的表征或意象就會同時出現指代它的“單詞”。但在我們經過相當的學習和訓練以后,顯然已經學會了直接用短句指代更復雜和含有更多內容的事物和概念,那么我們的腦內自然也能學會蹦出一定長度的短句,這是腦內神經功能在個體發展過程中由簡單到復雜、由曲折到直接、由控制到自動、由經驗到直覺的發展規律產生的必然結果,這就意味著在發展到一定水平(其實小學水平就該有)后我們腦內已經應該具有自動蹦出現成短句的能力。這種能力為何他們就沒有呢?看來,能象我們這樣,只用去想一些所要表達的意思,而詞語和短句都會自動蹦出,我們只需要輕松地把他們讀出來,真好!顯然,他們那種落后的方式我們只是在做單詞填空題時才會偶爾用到。 當然,以上并不是他們去信仰“先天裝置”的主要原因。其實,連他們自己人后來也認為通過那些高明實驗所得出的結論稍微有點違背了事實。而從他們的另一些話中使我找到了原因:“要抽取出這種知識的實質,對認知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都是異常困難的,這種困難簡直讓人迷惑不解”。哦,原來是這樣。那就說它是先天的吧! 不過,他們也不想讓自己的理論顯得毫無科學依據,竟很快從大腦研究的胚胎學水平上找到了理論支持。但我依然不明白,他們怎么就能從腦神經的發育成長中首先意識到“一個簡單的神經網絡就可以進行某些邏輯操作”,甚至看出在一個句子中哪里該用和不該用哪類性質的詞,是由經過那種發育的神經元們自己直接編排的事情。在那里他們清楚地看到,“一些不是很復雜的神經網絡已足以準確操作至少一種語言功能。我們的經歷所起的作用只是使這些神經網絡形成起來,以使它們(先天遺傳)的功能得到發揮”。我又不明白的是,既然語法規則已經生成了生理的神經網絡,那他們美國人是怎樣學會用與原先自己的語法規則有很多不同甚至正好相反的漢語說話的呢?是他們修改了自己的先天裝置?但他們又能緊接著繼續說美國話,是他們又以神速把裝置改回去了? 下面又面臨這樣一個問題,語法規則是有邏輯性的,它之所以被稱為規則就在于它有邏輯性。一方面,對我們來說認識語法規則的心理產生要先認識邏輯的內部形成。另一方面,他們說語法規則是先天的等于說邏輯是人的先天能力。“邏輯是先天固有的嗎?”,他們又開始問。其實他們根本不用再問,按他們對語言能力的理解他們就該早已推論出邏輯能力也是先天的,如果他們的推理符合自己的邏輯。再說,不從已知的腦神經活動的基本規律出發,他們除此之外還會怎樣做呢?多動腦筋?那肯定不干!果然,在考察了一些人們用以完成形式推理的方法之后他們得出了結論:“首先,人們可能具有一種內在的‘心理-邏輯’”。并且他們又很快找到了“人們具有適用于各種情境的通用的‘無內容’的推理圖式”的證據。他們終于明白,邏輯是人們“永遠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知識”。 現在我就來試著觀察一下心理邏輯這種在認知們看來是先天的、永遠觀察不到的知識。畢竟,邏輯每天都在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日常的思考、說話等等一切與思維有關的活動都離不開心理邏輯。而心理邏輯又僅僅是我們心理活動的一種現象,在人們對人的高級心理活動的方式和規律已有一定認識深度的今天,我們該有信心憑借這些知識和科學的態度試著對它進行一下認識。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信念:邏輯是一種知識,任何知識只能是從經驗和學習中獲得,我們所應該做的只是去了解經驗和學習是怎樣使我們獲得了心理邏輯,或者說,邏輯是怎樣通過經驗和學習而駐入了我們的心理。 我們先來做個游戲,游戲的最后我會提個問題,請在看見問題時盡快在心中確定你的答案并說出來,然后估計一下你大概用了多少時間。請把左手手指伸開用來幫助記數,然后出聲說“耗子”,連說10遍以后再看我的問題,開始吧。*** ——問題是:“貓最怕的是什么”? 我現在無法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當別人出給我答時我非常果斷地回答“是耗子!”,并且我再出給其他人答時,10有8、9也是很肯定地答“耗子”。當然,這個游戲并不說明10人里只有1、2人最聰明,那它說明了什么呢?我認為它說明的應該是:一、我們的答案是自動蹦出來的,因為在當時情境下我由于受到那個“問題”的刺激,腦門里至少蹦出了3只大耗子。二、我們推理的結果是什么在于腦內當前形成的表征是什么。 當然,這個例子過于直接和簡單,通過它不能使我們認識推理和邏輯的心理方式,但它會使我們對簡單的“問題解決”的內部方式有個直觀的印象。我們一步一步來,先從依然簡單的經驗邏輯開始。例如,早晨推開房門看見路面是濕的,我們都會推理出昨晚下過雨,這一推理源于經驗也含有邏輯。那么,這一經驗推理或邏輯是怎樣實現的呢?或者說,我們是怎樣用經驗得出正確推理的呢?任何心理活動都是由腦內神經活動引起的,要了解這一原因我們必須依靠心理學已有的對腦內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和規律的了解。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伴隨這一推理活動的腦內過程。我們都有過這種經歷,看見天上下雨,同時也看見了路面被雨水打濕,這意味著在腦內同時形成了以上兩種事物的映像以及它們所對應的暫時神經聯系,并建立起相互的制約關系(這個事實我想是不爭的,即任何同時形成的兩種以上的暫時神經聯系都會自動建立起制約關系。)那么,當承載“下雨”映像的暫時神經聯系重新興奮,它就會作為內部的制約刺激引起承載“潮濕的路面”表征的暫時神經聯系的重新興奮及其表征在意識中的呈現。反之也同樣。因此,就象腦門里蹦出耗子時一樣,當見到路面潮濕腦內就引發出了天上下雨的內部表征,并把之作為推理的答案,只是這個答案是正確而合邏輯的。 這是一個簡單的經驗邏輯的內部產生方式和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是暫時神經聯系之間的制約反應使推理和邏輯活動得以產生和實現。制約!它在很多心理活動中都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很多經驗推理比這個例子要復雜,但它們產生的基本方式和過程只能是如此,只是在有些情況下這種制約現象表現得間接復雜一些而已。而就象抽象概念是在具體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一樣,形式邏輯也應該是在經驗邏輯的基礎上建構而成。現在我們就找個形式邏輯的例子來看看。 例如:“如果雞蛋掉地,它就會碎。雞蛋掉地了,它碎了”。這是個真實有效的形式推理。我們再來看它的內部過程。首先,大腦接受了“如果雞蛋掉地,它就會碎”這一前提的刺激,“雞蛋掉地”和“雞蛋碎了”的兩種概念同時在心理中出現,這意味著承載它們表征的暫時神經聯系同時興奮并建立了當前性的制約關系。而當“雞蛋掉地了”作為再次刺激使其內部概念再次產生,自然會制約出它的制約對象承載“雞蛋碎了”表征的暫時神經聯系重新興奮及其表征在意識中呈現,這就意味著蹦出了這一推理的答案。 這個例子好象還與經驗邏輯有關,因為對此我們借助經驗推理也能產出正確答案,并且我們通常也會這樣去做。我再舉一個與經驗無關甚至相反的邏輯例子,也就是有效但不真實的邏輯推理。顯然,邏輯中更使人們困惑的正是因有這類現象的存在。例如:“如果這堆碎玻璃掉到地上,它就會變成一只瓶子。它被掉到了地上,它變成了瓶子”。我們知道,這是個有效的推理,雖然不真實,但在邏輯上它是正確的。如果說邏輯能力是從經驗學習中而來,那么從形式邏輯中怎么會推理出與經驗相反而且又自身正確的結果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形式推理的內部過程再說。首先,大腦接受前提刺激后,腦內承載“碎玻璃掉地”和“變成瓶子”兩種表征的兩種暫時神經聯系相繼興奮并建立了當前性的相互制約關系。當“它被掉到地上”作為刺激物再次出現而引起承載“碎玻璃掉到地上”表征的暫時神經聯系,自然會在前提情境下制約起承載“變成一只瓶子”表征的暫時神經聯系,并使其表征呈現在當前意識之中而作為推理的結果。在這里,“如果”和“就會”起到了前提作用,它們為當前制約反應的實現提供了必須而現實的情境。而這必須的情境又是因何和怎樣發揮現實作用的呢?顯然,在這里我們應該已經想到神經活動對“如果——就會”這一形式的制約學習。 我們從小就接觸到了很多因果關系的形式,“如果——就會”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總與前提一同出現,“就會”總是伴隨著結果,這在大腦內不可避免地會使“如果”和“就會”之間建立起制約關系,即形成了對形式的學習。它們沒有具體的指代對象,它們指代的就是這種互為因果的形式,是對這種形式的經驗學習為“當前的”前提與結果之間的制約影響提供一種限定情境。 以上我們看到,在我們對邏輯能力的學習中,既有借助經驗而實現的制約學習,也有對前人和自身在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形式的制約學習。在經驗邏輯面前,形式的制約還不顯十分重要,在形式邏輯面前,這種制約就發揮了當前的現實作用。如果說我們所看到的產生經驗邏輯的神經過程證明了“摹略萬物之然”是邏輯的第一個必然特性,那么從神經活動對形式的制約學習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邏輯的第二個必然的特性:不管是否真實,是否符合經驗,推理的結果完全要看前提的給定。這也表明在邏輯推理中前提真實的重要性。 以上足以表明,邏輯產生于經驗,產生于我們對客觀現象變化規律的學習,這種學習是通過暫時神經聯系之間的制約機制而實現的。我們之所以具有內在邏輯,是因為客觀變化具有規律,我們的經驗邏輯只是客觀自然規律的內部鏡像。而形式邏輯能力也是在經驗和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經驗過的形式的學習。邏輯源于客觀現象的存在方式和變化的規律,但由于我們神經活動的自然特性,又賦予了人的邏輯活動的自身規律。從邏輯源于客觀現象這點來說,一切符合邏輯的必須是符合客觀現象的,任何違背現象的都是不合邏輯的,邏輯能力是在認識客觀現象的過程中形成,又是幫助我們認識客觀現象的工具。從人的邏輯活動的自身規律上來說,要推理正確必須前提真實,要深入認識必須概念清晰。只要前提條件真實完善,邏輯能使我們認識世界、獲得真理!而又由于現象是多樣的,一個結果會有幾種可能的原因,比如路面濕了的原因也可能是清晨有灑水車經過等,按神經聯系制約反應的規律腦內也會呈現出別的答案,這就要我們再進行更仔細的多方面的觀察和驗證。這說明我們通過邏輯而獲得真理的過程不是直接的,還必須經過現象的進一步驗證。 我相信,只要依據人們已知的高級神經活動的內部方式和規律,并重視制約學習是腦內神經活動的普遍機制這一事實,對包括邏輯在內的種種心理現象都可以得到科學的解釋。“一切行為的建立均系經由刺激反應的制約歷程”。顯然,思維也是一種行為。制約!它不僅在引起生理反應上發揮作用,更表現在各種高級神經活動之中,情緒的產生、記憶的重現,以及在語言、概念、邏輯等等現象中都表現出它的根本性作用,并昭顯著它與思維的密切關系,借助對“制約”在人的高級心理活動的重要作用的認識,已經完全可以揭開思維之謎。
相關文章
-
高齡不孕女性要調節心態其實一般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女性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如果是備孕的情況下,其實心態上面肯定也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
-
哪些擁抱方式輕松助你進行減壓現在隨著時代不同,很多人平時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及時的減壓,比如可以通過一個擁抱的方式,可以讓
-
如何引導自閉癥兒童正常交往大家肯定有聽說自閉癥疾病,使其是多發生在兒童時期很常見的心理疾病,在其發生的時候是極度表現的內向,繼而不愿過多和他人進行
-
面部哪些部位越大越好呢大家在日常對看面相是很感興趣的,使其這樣的現象大部分和心理常識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對鼻子、嘴巴、耳朵等大小的觀察,總以為這
-
5個秘訣幫助你和過去告別過去也許我們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情,這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一直困擾著我們,過去也許我們曾被傷害,不過這都不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