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高校開設死亡教育課程讓學生珍惜生命
上月,云南昆明一中讓高一年級學生集體寫遺書之事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贊這是直面生死的教育,也有人憂這會誘導學生尋死。事實上,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汶川地震后出現的群體性心理創傷等都在提醒人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分量。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近5年來已有75名學生自殺,僅今年已經有20名左右的學生自殺。廣東高校亦已開始直面這一問題,近年來陸續開設死亡教育課程,省教育廳還斥資300萬元對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醫進行培訓。今天,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鄒宇華還將對全省70多位中小學校醫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培訓。
華農廣藥廣大授課有針對性
要寫遺書、立遺囑、撰墓志銘,還要到殯儀館、敬老院直面死亡
每個周三的晚上,廣州大學文科東樓123室總是坐滿了100多號人,聽講“生死學”。“要重生,又要順死。不能舍生,也不能忘死。”人文學院的一名女生在自己的書本上寫下這樣的感悟。
開課不是要美化死亡
“自殺的人并不厭棄生命。相反,他們太熱愛生命從而渴望生命,盼望扭轉不利的局面,好讓殘缺的生命變得完全。”講臺上,廣州大學社科部教授胡宜安講述著這樣的論點。這門課叫做“生死學”,是廣州大學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在課程中,學生們會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現狀、生死的內在關系、死亡心理、死亡事件、瀕死體驗與臨終心理,自殺、安樂死與腦死亡及器官移植,死亡尊嚴與臨終關懷、喪親體驗與彌合之道等方面的內容。
“為什么要開這門課?現在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太差,自殺事件越來越多。”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鄒宇華深有感慨地說。廣東藥學院今年3月份開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死亡教育》選修課,并配有專門的教材《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由廣東藥學院專家編寫,是大陸首本面向大眾的死亡教育課本。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已有5個年級共612名學生參與。
此外,在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也開設了生死學課程。“開這個課不是要美化死亡,而是解除死亡的神秘性,賦予死亡神圣性,讓他們更加珍惜生命,讓他們心理更健康。” 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說。
寫遺書立遺囑撰墓志銘
提到死亡,不少人都覺得毛骨悚然,談死色變?墒沁@個課偏偏就得往“死”里講,你聽到的每個用語、看到的每個視頻,都幾乎與死亡息息相關。
寫遺書、立遺囑、撰寫墓志銘,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前來上課的學生都要做。“我們會讓學生假設自己已經死亡,然后以旁觀者的角度撰寫自己的墓志銘。”廣東藥學院教授鄒宇華說,具體操作上,會先讓學生用5分鐘冥想一下,然后再嘗試寫下來。
胡宜安教授曾專門把在臺灣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中一段法師立遺囑的音頻資料、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的佛教儀式的葬禮片斷在生死學課堂上播放,還曾提到陸幼青和他的《死亡日記》。
還要到殯儀館實地感知
廣州市21中作為心理示范學校,生命教育曾以輔導課形式出現過。心理老師李艷月說,學校曾設置這樣的情景:“假設在泰坦尼克號上,所有的人都即將面臨死亡的威脅,你會先扔誰下去?最后留下誰?如果讓你在這個時候寫一封遺書,你會寫什么……”。不少老師認為,模擬活動可以讓學生對死亡心理、死亡體驗有初步感知,也能了解內心的真實情感。
“正確了解什么是死,才能夠更好地生”。胡宜安稱,他計劃下一步讓學生到殯儀館、敬老院、臨終關懷病區等場所去實地感知、考察或實踐,略窺死亡面貌。
在課程中,學生們會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現狀、生死的內在關系、死亡心理、死亡事件、瀕死體驗與臨終心理,自殺、安樂死與腦死亡及器官移植,死亡尊嚴與臨終關懷、喪親體驗與彌合之道等方面的內容。下一步,學生還要到殯儀館、敬老院、臨終關懷病區等場所去實地感知、考察或實踐,略窺死亡面貌。
“上過死亡教育課的基本上不會自殺”
走進課室,從外表上無法看出選修生死學課程的學生與其他學生有什么區別。那么,是什么樣的體驗讓學生“夠膽”選這門課呢?上完課又有什么感觸呢?
選修生死學的有兩類人
記者調查發現,選擇生死學或死亡教育的學生有兩類,其中占多數的人群是有過自殺的念頭或有過失去親人的經歷,而另外一種則是學生對生死學這門學問充滿好奇欲了解相關知識。有的學生在作業中提到失去父母或祖輩的喪親之痛;有的提到聽聞母親生產的慘叫;有的則袒露自己諸事不順壓力過大希望“一死了之”。
鄒宇華教授曾給記者講述了這樣案例。他的一名男學生是同性戀,因愛上一名同性陷入深深的困擾,無法解脫。男生明白自己的性傾向已經定型無可扭轉,卻害怕放任濫交或進行變性手術,給父母和家庭帶來更大的傷害。無法排解,他一再產生自殺的念頭,幸而在行動之前寫信向老師傾訴。后來,上了相關課程及得到老師的回信后,學生終于平復了心情,放棄自殺念頭。
近年來,鄒教授處理過相當多這樣因疾病、貧困、壓力、就業而有死亡念頭的棘手案例。他認為,很多學生選擇一死了之是因為沒有得到過相關的教育,上過死亡教育課的學生,基本上不會有自殺的問題。
鄒宇華教授稱,據非官方的不完全統計,廣東近5年來已有75名學生自殺,其中今年已經有20名左右的學生自殺。雖然中國學生的自殺率遠比不上歐美等發達國家,然而,“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現象頻發,開這個課已經迫在眉睫了”。
為什么這么多人選擇自殺,與現在的社會變遷不無關系。胡宜安稱,改革開放以后,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可是各種深層次的矛盾也暴露出來。一方面是大環境的改變,現在很多東西都得靠自己去拼搏,導致個體的生存壓力非常大。在物質社會中,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永無止境,但內心卻非?仗。此外,與過去物質條件差時人們經受的挫折多相比,現在人們承受挫折的機會少了,心理承受能力也變差了。另一方面,家庭結構以三口之家為多,獨身子女生活在相對封閉的思想環境中,缺乏與同齡親人的溝通和交流,一旦有了自殺的念頭卻難以排解。
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發
對于大學生來說,當下最迫切的就是就業問題。社會競爭壓力大,個別超負荷工作而又無處排遣壓抑心理的人也會選擇自殺。
此外,也有專家提到,開展生死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他人的生死經歷無法轉化成自我的生存智慧。以汶川大地震為例,不少人當時痛哭流涕,也明白到生命的寶貴。然而,這些抽象的災難體驗并沒有最大程度地轉變為生命的智慧,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行為。一方面人們只是災難體驗的旁觀者,沒有感同身受,地震之后影響自身的仍是生活的瑣事。大事件不能讓人系統地正確地認識生死,唯有開展系統的教學能夠讓人們潛移默化,得到真正的認識。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近5年來已有75名學生自殺,僅今年已經有20名左右的學生自殺。廣東高校亦已開始直面這一問題,近年來陸續開設死亡教育課程,省教育廳還斥資300萬元對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醫進行培訓。今天,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鄒宇華還將對全省70多位中小學校醫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培訓。
華農廣藥廣大授課有針對性
要寫遺書、立遺囑、撰墓志銘,還要到殯儀館、敬老院直面死亡
每個周三的晚上,廣州大學文科東樓123室總是坐滿了100多號人,聽講“生死學”。“要重生,又要順死。不能舍生,也不能忘死。”人文學院的一名女生在自己的書本上寫下這樣的感悟。
開課不是要美化死亡
“自殺的人并不厭棄生命。相反,他們太熱愛生命從而渴望生命,盼望扭轉不利的局面,好讓殘缺的生命變得完全。”講臺上,廣州大學社科部教授胡宜安講述著這樣的論點。這門課叫做“生死學”,是廣州大學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在課程中,學生們會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現狀、生死的內在關系、死亡心理、死亡事件、瀕死體驗與臨終心理,自殺、安樂死與腦死亡及器官移植,死亡尊嚴與臨終關懷、喪親體驗與彌合之道等方面的內容。
“為什么要開這門課?現在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太差,自殺事件越來越多。”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鄒宇華深有感慨地說。廣東藥學院今年3月份開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死亡教育》選修課,并配有專門的教材《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由廣東藥學院專家編寫,是大陸首本面向大眾的死亡教育課本。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已有5個年級共612名學生參與。
此外,在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也開設了生死學課程。“開這個課不是要美化死亡,而是解除死亡的神秘性,賦予死亡神圣性,讓他們更加珍惜生命,讓他們心理更健康。” 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說。
寫遺書立遺囑撰墓志銘
提到死亡,不少人都覺得毛骨悚然,談死色變?墒沁@個課偏偏就得往“死”里講,你聽到的每個用語、看到的每個視頻,都幾乎與死亡息息相關。
寫遺書、立遺囑、撰寫墓志銘,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前來上課的學生都要做。“我們會讓學生假設自己已經死亡,然后以旁觀者的角度撰寫自己的墓志銘。”廣東藥學院教授鄒宇華說,具體操作上,會先讓學生用5分鐘冥想一下,然后再嘗試寫下來。
胡宜安教授曾專門把在臺灣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中一段法師立遺囑的音頻資料、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的佛教儀式的葬禮片斷在生死學課堂上播放,還曾提到陸幼青和他的《死亡日記》。
還要到殯儀館實地感知
廣州市21中作為心理示范學校,生命教育曾以輔導課形式出現過。心理老師李艷月說,學校曾設置這樣的情景:“假設在泰坦尼克號上,所有的人都即將面臨死亡的威脅,你會先扔誰下去?最后留下誰?如果讓你在這個時候寫一封遺書,你會寫什么……”。不少老師認為,模擬活動可以讓學生對死亡心理、死亡體驗有初步感知,也能了解內心的真實情感。
“正確了解什么是死,才能夠更好地生”。胡宜安稱,他計劃下一步讓學生到殯儀館、敬老院、臨終關懷病區等場所去實地感知、考察或實踐,略窺死亡面貌。
在課程中,學生們會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現狀、生死的內在關系、死亡心理、死亡事件、瀕死體驗與臨終心理,自殺、安樂死與腦死亡及器官移植,死亡尊嚴與臨終關懷、喪親體驗與彌合之道等方面的內容。下一步,學生還要到殯儀館、敬老院、臨終關懷病區等場所去實地感知、考察或實踐,略窺死亡面貌。
“上過死亡教育課的基本上不會自殺”
走進課室,從外表上無法看出選修生死學課程的學生與其他學生有什么區別。那么,是什么樣的體驗讓學生“夠膽”選這門課呢?上完課又有什么感觸呢?
選修生死學的有兩類人
記者調查發現,選擇生死學或死亡教育的學生有兩類,其中占多數的人群是有過自殺的念頭或有過失去親人的經歷,而另外一種則是學生對生死學這門學問充滿好奇欲了解相關知識。有的學生在作業中提到失去父母或祖輩的喪親之痛;有的提到聽聞母親生產的慘叫;有的則袒露自己諸事不順壓力過大希望“一死了之”。
鄒宇華教授曾給記者講述了這樣案例。他的一名男學生是同性戀,因愛上一名同性陷入深深的困擾,無法解脫。男生明白自己的性傾向已經定型無可扭轉,卻害怕放任濫交或進行變性手術,給父母和家庭帶來更大的傷害。無法排解,他一再產生自殺的念頭,幸而在行動之前寫信向老師傾訴。后來,上了相關課程及得到老師的回信后,學生終于平復了心情,放棄自殺念頭。
近年來,鄒教授處理過相當多這樣因疾病、貧困、壓力、就業而有死亡念頭的棘手案例。他認為,很多學生選擇一死了之是因為沒有得到過相關的教育,上過死亡教育課的學生,基本上不會有自殺的問題。
鄒宇華教授稱,據非官方的不完全統計,廣東近5年來已有75名學生自殺,其中今年已經有20名左右的學生自殺。雖然中國學生的自殺率遠比不上歐美等發達國家,然而,“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現象頻發,開這個課已經迫在眉睫了”。
為什么這么多人選擇自殺,與現在的社會變遷不無關系。胡宜安稱,改革開放以后,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可是各種深層次的矛盾也暴露出來。一方面是大環境的改變,現在很多東西都得靠自己去拼搏,導致個體的生存壓力非常大。在物質社會中,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永無止境,但內心卻非?仗。此外,與過去物質條件差時人們經受的挫折多相比,現在人們承受挫折的機會少了,心理承受能力也變差了。另一方面,家庭結構以三口之家為多,獨身子女生活在相對封閉的思想環境中,缺乏與同齡親人的溝通和交流,一旦有了自殺的念頭卻難以排解。
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發
對于大學生來說,當下最迫切的就是就業問題。社會競爭壓力大,個別超負荷工作而又無處排遣壓抑心理的人也會選擇自殺。
此外,也有專家提到,開展生死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他人的生死經歷無法轉化成自我的生存智慧。以汶川大地震為例,不少人當時痛哭流涕,也明白到生命的寶貴。然而,這些抽象的災難體驗并沒有最大程度地轉變為生命的智慧,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行為。一方面人們只是災難體驗的旁觀者,沒有感同身受,地震之后影響自身的仍是生活的瑣事。大事件不能讓人系統地正確地認識生死,唯有開展系統的教學能夠讓人們潛移默化,得到真正的認識。
相關文章
-
高齡不孕女性要調節心態其實一般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女性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如果是備孕的情況下,其實心態上面肯定也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
-
哪些擁抱方式輕松助你進行減壓現在隨著時代不同,很多人平時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及時的減壓,比如可以通過一個擁抱的方式,可以讓
-
如何引導自閉癥兒童正常交往大家肯定有聽說自閉癥疾病,使其是多發生在兒童時期很常見的心理疾病,在其發生的時候是極度表現的內向,繼而不愿過多和他人進行
-
面部哪些部位越大越好呢大家在日常對看面相是很感興趣的,使其這樣的現象大部分和心理常識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對鼻子、嘴巴、耳朵等大小的觀察,總以為這
-
5個秘訣幫助你和過去告別過去也許我們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情,這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一直困擾著我們,過去也許我們曾被傷害,不過這都不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