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成為戒毒“良藥”
在布置滿“竹子”的心理咨詢室里,林信潔引導戒毒學員圍坐一團,手握代表自己的竹片,體驗新獲重生的感覺。
被“毒魔”纏繞的人都存在“毒癮好戒,心癮難戒”的現象,在“6·26”國際禁毒日來臨之際,記者采訪了市三垟強制隔離戒毒所心理咨詢師林信潔,聽她談談如何建立牢固的心理防線,以有效地抵制毒品的誘惑。
林信潔于2005年開始嘗試在日常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干預,在戒毒所她每隔一周為戒毒人員開展一次團體心理輔導,每隔半年為戒毒人員做一次集體心理講座,根據重點戒毒人員的需要進行個體心理咨詢和治療。5年來,已有780名戒毒人員接受了她的心理輔導,多名情緒不穩定、絕食或有自殺傾向的戒毒人員在她的心理干預下成功地走出了心理陰影。
戒毒者緣何
“藕斷絲連”
對吸毒人員來說,依靠藥物進行生理戒毒并不難,但因為心理上對毒品的依賴,重蹈舊轍又開始復吸卻是屢見不鮮。為了滿足這種感覺,他們便去找尋相應的東西來解脫,或許是毒品,或許是賭博,或許是上網,不厭其煩,周而復始。
林信潔曾經對吸毒人員的心理狀態進行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她發現吸毒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或心理不健康。她分析了戒毒者的復吸原因。他們一方面希望能擺脫毒魔的糾纏,重新找回自我,過上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另一方面又為自己深陷毒品的旋渦中不能自拔而怨恨、自責,這就出現了自我不諧調狀態,心理持續處于焦慮和抑郁中。家人的不信任、朋友的疏離、社會的歧視使得他們極其渴求的愛、安全感和歸屬的需要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從而使得他們的心理長期處在失衡狀態,繼而出現了軀體化癥狀、人際關系緊張、強迫癥狀等。為了擺脫這種狀態,最終導致轉向毒品尋求暫時解脫,并以此來麻醉自己,這是構成復吸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心入手”
戒毒更有效
戒毒的難點和重點都在解決心癮問題,而心癮是一個復雜的生理心理現象。因此,林信潔就是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提高在戒毒中吸毒者的認知和控制能力。她給戒毒人員制訂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治療過程中充分運用認知領悟療法、行為療法、催眠治療和音樂治療。對于有重癥抑郁、抑郁性神經癥和焦慮癥等癥狀以及有精神障礙的吸毒者,采用心理與藥物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和追蹤觀察。
市區的吳某有9年的吸毒史,曾經6次自愿戒毒都以失敗告終,使他對自己徹底擺脫毒品糾纏完全失去信心,終日抑郁寡言,精神萎靡。5年前因吸食毒品被公安機關查獲,并入強制隔離戒毒所接受戒毒治療。
林信潔發現后,就專門安排每周一次心理咨詢,并讓他在戒毒期快結束時參加了幾次生涯設計團體輔導和拒毒情景模擬訓練。一次次的認知領悟和行為矯正治療,一次次心靈的溝通與疏導,使吳某在生理上戒除毒癮的同時,心理上也逐漸開始消除毒品的依賴。
如今,在外地經商的吳某自己開了家服裝店,規模也越做越大了。逢年過節,林信潔總會收到他的祝福短信:“如果沒有在戒毒所里你的心理咨詢輔導,就沒有今天的我了。”
“對于出所的戒毒人員,心理咨詢師應積極進行跟蹤隨訪。”林信潔說,戒毒人員如果出所后仍回到以往的社會關系中,很容易復吸。她認為,戒毒者出所后前1個月,心理咨詢師每周可進行1次電話隨訪,第2個月每2周進行1次隨訪,第3個月到1年的時間內,可每個月隨訪1次,如果戒毒人員3年內無復吸行為,則視為理想擺脫“心魔”的騷擾。
林信潔和她的同事們多數有10年的戒毒工作經歷了,他們和戒毒者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戒毒成功之路,她總結了兩句:沒有什么不可能;毒難戒,但毒能戒。
-
高齡不孕女性要調節心態其實一般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女性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如果是備孕的情況下,其實心態上面肯定也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
-
哪些擁抱方式輕松助你進行減壓現在隨著時代不同,很多人平時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及時的減壓,比如可以通過一個擁抱的方式,可以讓
-
如何引導自閉癥兒童正常交往大家肯定有聽說自閉癥疾病,使其是多發生在兒童時期很常見的心理疾病,在其發生的時候是極度表現的內向,繼而不愿過多和他人進行
-
面部哪些部位越大越好呢大家在日常對看面相是很感興趣的,使其這樣的現象大部分和心理常識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對鼻子、嘴巴、耳朵等大小的觀察,總以為這
-
5個秘訣幫助你和過去告別過去也許我們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情,這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一直困擾著我們,過去也許我們曾被傷害,不過這都不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