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療法常用的治療技術
認知療法產生于20世紀,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來糾正人不良的情緒或行為,從而解除心理障礙和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認知療法經過數年的發展,取得十分巨大的成就,理論越來越成熟。
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試圖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并改變所呈現的心理問題。 認知療法的基本原則 首先先了解認知的基本模式。個人的認知狀態對他的情感和行為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如一個人處于應激狀態時,他自己的認知結構決定了他的情緒是焦慮或是憤怒,是抑郁或愉快,他的行為采取的是逃走或攻擊,由于個人原有的認知基礎不同,對應激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也各易。
認知療法的總體策略是交談程序和行為矯正的混合物。在治療中既強調解決當前的主要問題,也注意造成問題的原因。在治療的過程中,應幫助患者解除他們歪曲的認知,與患者共同努力發展用正確的方法去評估他們的經歷。
認知療法的目的就是企圖糾正所有三級水平的錯誤認識。一般來說,自動思維是最不牢固和易于測知的。故在治療早期時針對這一水平為主。當患者已能較容易的識別和測定他的自動思維后,治療者應幫助患者進一步識別他的潛在的設想,這種設想可采用書面表達的形式,更好的方式是采用行為嘗試的方法來表達。最后應是測定,干預改變策略。由于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
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所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于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矯正療法。”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常不好。
認知療法常用的治療技術如下:
1.改變求治者的現實評價
大家知道,人在藥物作用、疲勞、意識清晰度下降或過份警覺的狀態下可以出現感知歪曲,從而影響現實評價,如“白訟E蒼柏”、“草木皆兵”。在異常認知方式的影響下,同樣可以出現現實檢驗的錯誤。如偏執病人,把別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認為與自己有關;抑郁病人總覺得事事不如人,猶如行尸走肉;疑病癥病人把軀體的任何不適都認為是嚴重疾病的象征等。正常人能夠區分主觀與客觀、假設與現實;在接受假設以前,知道先對假設進行檢驗。但病人常把二者混為一談,如焦慮病人把任何風吹草動都視為危險信號。還有的病人雖然進行了檢驗,但只接受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證據,拒絕與之相反的證據,以致患者的認知評價不能正確反映現實。要幫助患者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讓病人充分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間接地向患者運用認識論的原理,來解釋以下問題:①對現實的感知,不同于現實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現實,因為感覺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現實,在病態的情況下尤其如此;②對感知的解釋依賴于認知過程,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斷、推理等。此過程容易出錯,任何生理、心理問題都可影響認知過程。
2.改變信條的技術
人們主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來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解釋、評論外界事物,解釋、評價自我與他人。Beck(貝克)其價值觀念為信條(rule),他認為,如果信條定得太絕對,或使用不當,就會產生適應不良,結果導致焦慮、抑郁、恐怖、強迫等現象。常見的信條有下列幾種。
-
高齡不孕女性要調節心態其實一般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女性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如果是備孕的情況下,其實心態上面肯定也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
-
哪些擁抱方式輕松助你進行減壓現在隨著時代不同,很多人平時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及時的減壓,比如可以通過一個擁抱的方式,可以讓
-
如何引導自閉癥兒童正常交往大家肯定有聽說自閉癥疾病,使其是多發生在兒童時期很常見的心理疾病,在其發生的時候是極度表現的內向,繼而不愿過多和他人進行
-
面部哪些部位越大越好呢大家在日常對看面相是很感興趣的,使其這樣的現象大部分和心理常識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對鼻子、嘴巴、耳朵等大小的觀察,總以為這
-
5個秘訣幫助你和過去告別過去也許我們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情,這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一直困擾著我們,過去也許我們曾被傷害,不過這都不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