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的定義及原理
認知療法產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是通過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所采取的治療方法。今天就讓我們詳細認識一下認知療法的真面目。
認知療法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并改善所呈現的心理問題。 由于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
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象。具體來說,“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例如:同樣的一所醫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把它看成是一個“可怕的場所”,不小心就會被打針;一般人會看成是“救死扶傷”之地、可幫其“減輕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則可能把醫院看成是“進入墳墓之門”。所以,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于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認知療法的策略,便在于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于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由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的適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
認知療法是用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認知療法的大師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認為,經歷某一事件的個體對此事件的解釋與評價、認知與信念,是其產生情緒和行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認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只有通過疏導、辨論來改變和重建不合理的認知與信念,才能達到治療目的。梅欽伯姆(Meychenbaum)認為,人的行為和情緒由自我指令性語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兒童時代就已經內化,雖在成人期意識不到,但仍在控制人類的行為和情緒。如果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形成過程中有誤,則會產生情緒障礙和適應不良行為。因此,治療包括學習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術來解決問題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難和障礙的根源來自于異常或歪曲的思維方式,通過發現、挖掘這些思維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現實的思維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適應環境。
從另一角度言,認知療法乃是針對心理分析療法的缺陷而發展起來的。因為在心理分析治療時,常著重于心理與行為的潛意識和情感癥結,而這種潛意識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測,不容易向患者解釋,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為治療的著眼點來操作。治療把著眼點放在認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潛意識,只要更正這些可用語言描述的觀念、想法、信念,處理好非功能的“認知”即可。既明顯,又具體,易取得患者的理解與協作。 認知療法強調,常見的心理障礙的中心問題是某些歪曲的思維。認知治療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錯誤的認知。
從廣義的角度看,認知療法包括所有能改變錯誤認知的方法,如說明、教育、批評、促膝談心等作為一種特殊的治療手段,相應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術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說明一個人的看法與態度是如何影響其心情及行為的。其次,幫助求治者去檢討他所持有的對已、對人以及對四周環境的看法,從中發覺跟患者主訴的問題有密切關系的一些“看法”或“態度”,并協助患者去檢討這些看法或態度與一般現實的差距,指出其錯誤認知的非功能性與病態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練習更換這些看法或態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與態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態度來產生健康的心理與適應性的行為。
綜上所述,就是認知療法最齊全的解釋,通過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應該對于認知療法有了更加準確和精確的認識和理解,是不是瞬間感覺自己又增加一門知識呢。
-
高齡不孕女性要調節心態其實一般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女性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如果是備孕的情況下,其實心態上面肯定也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
-
哪些擁抱方式輕松助你進行減壓現在隨著時代不同,很多人平時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及時的減壓,比如可以通過一個擁抱的方式,可以讓
-
如何引導自閉癥兒童正常交往大家肯定有聽說自閉癥疾病,使其是多發生在兒童時期很常見的心理疾病,在其發生的時候是極度表現的內向,繼而不愿過多和他人進行
-
面部哪些部位越大越好呢大家在日常對看面相是很感興趣的,使其這樣的現象大部分和心理常識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對鼻子、嘴巴、耳朵等大小的觀察,總以為這
-
5個秘訣幫助你和過去告別過去也許我們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情,這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一直困擾著我們,過去也許我們曾被傷害,不過這都不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