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方法養生讓你不生氣呢
你知道在我們的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如何的養生呢,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養心方法,不能讓自己容易生氣,因為一旦生氣就會給自己的造成很多的影響呢。
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惔虛無”,即保持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是調適情志。人的情志變化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客觀反應,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情志變化是人主體活動的外在表現,在正常情況下并不致病。但異常的情志變化,暴發性情志障礙可引發疾病。人不能無七情六欲,但要調控在適當生理范圍之內。
對于調節人的情志,《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作了較詳細論述,提出了“十莫兩勿”、“十二少”、“十二多”等。要求人們“莫強食、莫強酒、莫強舉重、莫憂愁、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懷忿恨,皆損壽命,若能不犯者,則得長生也,因為“多思則神殆,多食則志散,多余則志昏,多事則行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則榮衛失度,氣血妄行,喪生之本”。持續性情志失調,引起氣血失和及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所以,“善攝生者,長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這是養心的關鍵。古人在情志調適方面,用“莫”“勿”“少”“多”等概括,認為人的七情六欲過極足以使人致病而折壽。凡情志抑郁,煩躁不安。患得患失,多愁善感者,容易導致氣滯血瘀,暗耗陰液,損傷正氣,感邪患病。所以,要保持樂觀的情緒,開朗的性格,良好的涵養,開闊的胸懷,從而達到心地寬廣,情志暢達,順乎自然,防病健身,延年益壽,這也是養心長壽的重要因素。
以德養心
“積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更是養生的手段。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如參加義務勞動等,雖是小事,但也就實現了助人為樂,自己快樂。
以仁養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體可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個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欣慰和寬松,而不是懊惱、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懼,因此,“仁者壽”。善良者能獲得內心的溫暖,緩解內心的焦慮,故而少疾,惡意者終日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氣機逆亂,陰陽失衡,故而損害健康。所以應該做到心懷寬容,樂善好施。
易性養心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人生在世,難保無憂,關鍵是毋使太過、勿令太久。中醫“易性”的養心一法恰是“對癥”良方。可以帶孩子放放風箏,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天氣里踏青問柳,登山賞花,臨溪戲水,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充滿勃勃生機。也可以通過學習、娛樂、交談等方式,來排除內心的悲憤、憂愁等不良情緒,達到內心平衡。
哲理養心
哲理養生,是要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總結與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鑒。“自處超然”,即超然達觀;“處人藹然”,即與人為善,和藹相親;“無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失意泰然”,即不灰心喪志;“處事斷然”,即不優柔寡斷;“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四看”是“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哲理養生與德、仁相輔相成,是道德品質、氣質修養、文化水平、經驗閱歷的集中表現。正確待人待己,做好本職工作,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也是內心平和的前提。
素情養心
要保持一顆單純的心,想想看孩子們為什么容易得到快樂,因為他們單純,能做到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就能擁有一份率真的快樂。凡事不要去想那么多,不要去計較那么多,把心沉下來,讓整日奔波的你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擁有一片寧靜的精神家園。
那面你是不是了解了呢,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樣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解決自己的問題,讓自己可以更好修身養性呢,也許這些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到你呢。
-
高齡不孕女性要調節心態其實一般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女性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如果是備孕的情況下,其實心態上面肯定也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
-
哪些擁抱方式輕松助你進行減壓現在隨著時代不同,很多人平時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及時的減壓,比如可以通過一個擁抱的方式,可以讓
-
如何引導自閉癥兒童正常交往大家肯定有聽說自閉癥疾病,使其是多發生在兒童時期很常見的心理疾病,在其發生的時候是極度表現的內向,繼而不愿過多和他人進行
-
面部哪些部位越大越好呢大家在日常對看面相是很感興趣的,使其這樣的現象大部分和心理常識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對鼻子、嘴巴、耳朵等大小的觀察,總以為這
-
5個秘訣幫助你和過去告別過去也許我們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情,這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一直困擾著我們,過去也許我們曾被傷害,不過這都不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