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人生-森田心理治療
在人的一生中,神經質癥幾乎人人都會不同程度的體驗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只是輕微的,或一過性的。如果有人經常出現癥狀,就會給他帶來很多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影響正常的生活,這就需要進行治療了。森田心理療法是日本學者森田正馬教授于1920年創始的日本特有的心理療法。其理論也受我國古代老莊思想影響。中日兩國屬東方文化。近年來,在我國臨床驗證,森田療法是治療神經癥理想的方法,它使眾多為神經質所苦惱的人獲得了新生。 神經癥與神經質癥 神經癥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理或身體的一種慢性功能性障礙。精神因素是指精神創傷、心理沖突等致病因素。 神經質癥是神經癥中的一部分。只有神經質癥才是森田療法的最佳適應癥。神經質癥主要表現為患者出現某種癥狀,這種癥狀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有克服癥狀,從癥狀中擺脫出來的強烈愿望。 在特定條件下,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神經質癥狀。如第一次在眾多人面前講話,感到緊張而不知所措,甚至發生對人恐怖。聽到有人談到傳染病如何可怕,于是自己也緊張不安而發生對肝炎、結核病等疾病恐怖,見到鄰居失火,變得小心翼翼,離開家門反復多次檢查煤氣是否關緊。諸如這些情況,人們往往都有體會。對于小心謹慎、仔細認真、過于敏感的人來講,更是這樣。由此可見,神經質癥產生于純粹的心理作用。神經質癥的素質原本沒有明顯偏頗,倘若祛除癥狀,完全可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神經質癥的性格 人類具有兩種不同的性格,即內向型性格與外向型性格。開朗、健談、熱情、善于交際、勇于進取、果敢、敏捷,具有較強指向客觀外界傾向的人,即為外向型性格特點。具有此類性格傾向者,不容易患神經質癥。但并非絕對的,仍有一小部分外向型性格的人患有神經質癥。這種性格的人一旦患了神經質癥,性情卻變得謹小慎微起來。而內向型性格的人 ,卻表現為沉靜孤獨、不善交際、含蓄、沉思、嚴肅、敏感、缺乏自信、自我批判,把過失、責任歸于自己。神經質癥者多屬于內向性格的人。 通常在心境愉快的狀態下,情緒高漲容易外傾。處于情緒低落時,抑郁寡歡,容易內傾。我們在生活中都會有這種體會的。說明外向性格的人,在精神因素影響下,也會出現內向傾向,嚴懲的可以發生神經質癥。可以這樣講,一般人都會因某種誘因而出現神經質癥。神經質癥是一種心理沖突狀態。一個人有自卑感,但不足以此構成神經質癥,只有在自卑感的同時感到痛苦,才是真正的神經質癥。人有害怕某種疾病,僅此不能說是神經質癥。如害怕疾病一直感到苦惱,這便是神經質癥。社交恐怖癥的病人,見人恐怖不安,有自卑感,但又不安于現狀,這不僅是一種內向型性格的表現,而且是一種向上的欲望,即厭惡自己的內向,想努力克服,但卻更強化了內心沖突,造成苦惱。他們夸大自己的弱點,主觀要求過高,存在極強的完善欲,而事情又總是不會盡善盡美,因此自尋煩惱。他們內向、理智,總喜歡對自己的心身狀況有意識地做到分析,尋找產生的原因,也容易對自身感到不滿。故神經質癥者的敏銳的受性,更容易產生焦慮和痛苦。 神經質癥者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對接受的信息進行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人為處理,這樣就極易引起神經質癥癥狀。
神經質癥狀繁雜,表現形式多樣。列出常見的部分癥狀。
1.焦慮癥:
此癥屬心因性疾病,在精神因素作用下起病。主要表現為緊張、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同時伴有失眠、頭痛、心悸、出汗、呼吸不暢等軀體癥狀。有的平時無何不適感,
但可突然出現焦慮、驚恐發作,心跳驟然加速,呼吸急促,四肢顫抖、發涼、自覺有瀕死感,這時往往去急診,但又查不出毛病來。此類稱為急性焦慮發作,也可稱為心臟神經癥。
2.胃腸神經癥:
主要表現為胃腸功能低下,攝入食物長時間停留胃內,引起胃部不適,有的出現腹脹 、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這類人對自己的胃腸過于敏感,這種心理作用引起明顯的吸收障礙,結果導致消化不良,體重下降,日漸消瘦。這種癥狀采用森田療法效果最佳,其它療法療效甚微,就是未能觸及真正的病因。
3.失眠癥:
主要指神經失眠,屬于神經癥的范圍。表現為入睡困難、早睡、早醒、睡眼表淺,易醒轉多夢等。患者想盡辦法力圖排隊影響睡眠的障礙。他們害怕失眠,認為如果睡不好,定會頭昏腦脹,精神不振,不能工作。如果睡得好,一切問題都能順利完成。因此,睡眠成了他們關心的頭等大事,構成失敗者的心病。
4.恐怖癥:
恐怖癥種類頗多,有人對人恐怖、視頻線恐怖、赤面恐怖、疾病恐怖、不潔恐怖、尖鋒恐怖、不完善恐怖、動物恐怖等等。其中以對人恐怖患病率最高,患者與人接觸感到苦惱。赤面恐怖者,怕見人臉紅,于是盡量回避、退縮,不愿與人交往。視線恐怖者,不能正視對方,如若與對方視線相遇,覺得自己的面部表情會引起人們的厭惡或診斷自己的眼神令人生畏,不快,從而顧慮重重,不愿病癥恐怖乾,對于癌、結核、傳染病、艾滋病、精神病等產生恐怖情緒。因害怕病菌或癌細胞污染身體,整日提心吊膽,不敢觸碰任何物體。不潔恐怖往往與疾病恐怖同時發生。每當患者直接觸碰物體后,立刻感到沾上了臟物,反復洗手,沖洗身體,消毒衣物,終日生活在不潔恐怖之中,難以進行正常工作。 不完善恐怖者,即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不妥,不放心,缺乏自信。處理日常事物時,反復核對,沒完沒了,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有的人害怕刀、剪、繩子,恐怕傷害他人或自己而遠遠躲避,這類癥狀也稱為罪惡恐怖。
5.強迫癥:
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出門時總要檢查一下門窗關好沒有;投信前再看一次信封是否粘合,偶爾出現上述現象,并不能算作病態。倘若終日為這些反復出現的觀念或行為所糾纏,明知無此必要,但仍無法控制,為些苦惱,這就屬于病態了。強迫癥主要表現為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強迫觀念的人,常常對一引起毫無實際意義的問題反復思考,追根尋源。例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銀河系以外是什么境地?"……聯想翩翩,永無止境。
強迫行為的人,是以反復持久出現強迫動作為主要癥狀的。這些動作雖出自于患者的內心,但并不由自主地而產生。他們明知這些動作不合理,并盡了很大努力加以壓制,但卻不能加以擺脫,因此感到痛苦。譬如,站在涼臺上的一位婦女,總欲要想把懷里的孩子扔到 樓下;有的去王府井大街就會情不自禁地數百貨大樓的窗戶,一遍又一遍反復進行,無法控制自己,終日惶惶不安,對工作學習有很大影響。
6.職業性痙攣:
有的人寫字或專門從事特殊職業的人進行操作時,往往出現手指發抖,震顫現象,不能把字寫好或準確完成動作,這是神經質癥狀的一種類型。患者因收寫痙攣不能寫作而感到痛苦。顯而易見,音樂家不能演奏,舞蹈家不能跳舞,畫家不能作畫,那是何等的遺憾。
7.自卑感:森田稱自卑感為劣等感。這是表現為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因 而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為此深感麻惱。其實,具有自卑感本身正是具有強烈進取心的表現。高良武久教授指出:劣等感的人只是因為他們的要求過高才出現這種癥狀。
8.其它癥狀:
神經質癥狀種類繁多,不勝枚舉。譬如,因見人見物斜視,而精力不能集中;因鼻子成了阻擋視線的障礙物而不能學習;因怕頭暈而不敢行走;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感到疲勞(疲勞亢進),工作不能持續進行;在無病理情況下出現頭痛、頭沉、頭腦不清等等。 我們通過一實例對神經質癥的癥狀做進一步說明。
案例
男 ,25歲, 采購員
自述:"一天下午,我在街上突然感到胸口處發堵,提不上氣來,一會兒感到心慌、氣短,身不由已,要到廁所大便。大便后感到渾身無力,四肢松軟、站立不住,出虛汗,口干,打嗝。癥狀持續大約30分鐘至60分鐘左右。經原地休息,方才緩解上述癥狀。從此一個人出門時,心情非常緊張,反復去廁所排大便。夜里失眠、多夢,白天精神不振。頭暈、沒有食欲,怕悶,怕勢,排尿不盡,總有一種不安全感,想專心寫點東西,可讀書、看電視也感到頭暈,什么事情也干不好。曾去多家醫院做了各種檢查,都說沒有毛病。服用多種中西藥物,均無濟于事。始終在病痛中生活。自從接受森田療法后,癥狀奇跡消失 了。我從心里感謝森田療法,把我從痛革中解救出來……。 這是一例典型的焦慮性神經癥。
人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眾所皆知,正因為沒有害怕得病的心理,才講究衛生,飯前 便后洗手,器皿消毒,打預防針,體格檢查等等。所以,某種程度的疾病恐怖,是人類生
存所必需的。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
,也是一種保護機制。人們擔心煤氣閘門沒關緊,反復認真檢查一下,這對保障安全是必要的,所以某種程度的強迫檢查,對人有益。假如人們沒有任何病癥恐怖,那么生活在垃圾堆里也無所謂。正如日本精神病學家高良武久教授,在《森田心理療法實踐》一書中所述:"假如沒有治療恐怖心理,人們生活在豬圈里也會心安理?quot;。同理,如果沒有強迫檢查,不知道世界上會發生多次次重大的災難性事故。所以,人們具有某種程度的不安全感或疾病的恐怖感到人類生存是有益的。 另外,人們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安、恐懼、擔心、疑慮的心理,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譬如,人們擔心洪水的泛濫沖堤壩,提前進行修繕;過馬路時擔心被迎而急駛的汽車撞著,尋找安全地區躲閃……。 盡管這些心理現象使人不盡痛快,但是如果失去了這些心理過程,就失去了警戒心,喪失了防御能力,因此會遭到不幸。對于這些不愉快然而又是必需的心理現象,認為不應當有,力圖否定它,其結果必然使正常的心理現象產生反向作用,形成心理沖突,最終可導致神經質的癥狀。 人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出門時總要檢查一下門窗關好沒有;投信前再看一次信紙與信封是否粘合;上樓時數一數有多少臺階……在我們的生中,偶爾出現上述現象,并不能算作病態。倘若終日為這些反復出現的觀念所糾纏,明知無此必要,但仍無法擺脫,內心為此苦惱,這就屬于病態了。這些癥狀的出現就是本來屬于正常的道理是一樣的。 下面是一例神經癥病人的自述: "我今年50歲,以前沒有任何病癥,連續幾年不感冒,生活上從未遇到過坎坷和挫折。總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時常加班加點不休息。我的身體這么好,精神這么充沛,是我平常講衛生保養得好。然而,有一次我去探望一位老朋友,他患了胃癌,久病纏身,臥床不起。回家后不覺產生了一種壓抑感。晚上醒來時突然感到心慌、惡心,有即刻要死亡的感覺。白天惶惶不可終日,自覺手上沾了癌細胞,一個勁兒用水沖洗,用來蘇水消毒,進食前碗筷用酒精擦洗,沒完沒了。每當看書,寫字時就渾身難受。我又認為眼睛或腦子長了瘤子,做了眼底和腦CT檢查,未見異常。后來癥狀愈演愈烈,聽見人們談論癌癥,甚至在報上看見癌字,就恐慌萬狀,真是痛苦極了。經過多方治療,非見好轉,反倒越治越厲害。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一位心理醫生,他說我患了"神經癥"。并接受了森田療法,癥狀奇跡般的消失了。真是不可思議。"
順應自然,是森田正馬教授及其后人所倡導的神經質癥的治療原則。 有一種社交恐 懼癥者,見人害怕,不知所措,這類癥狀形成后,難以排除。譬如疾病恐怖乾,整日強迫性的反復洗手,這種強迫動作形成后,用意志的力量無法控制。如果強行意志力量控
制,必然出現負性心理現象。如果強行用意志力量控制,必然出現負性心理現象,不僅不會消除癥狀,反倒使癥狀惡化。對于出現的癥狀,只有接受,這就是順應自然。見人恐懼與人接觸時出現恐懼,就讓它恐懼,不經過恐懼的煎熬就不能戰勝恐懼。即使惶恐不安,也完全由它去,不必回避。事實證明,這樣做了,內心沖突反倒會放松。 人們都有上進心,有生的欲望。日本學者高良武久教授認為:神經質乾這種欲望更為強烈,其強度超過了限制,就會出現癥狀。如過分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疾病的恐怖。相反,對自己健康狀況滿不在乎的人,也就無所謂疾病恐怖疾病恐怖或死亡恐怖。過分完善欲者,容易產生強迫檢查,對做過的事情不放心,反復查看。而做事馬馬虎虎,不考慮后果的人,就無所謂反復檢查……如此等等。 人為了滿足生的欲望,會做出自己的努力,順應自然就是這種努力的重要方面。行為影響性格,只有實際行動,才能調動人的全部意識,實際行動 是提高人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最直接的促進劑。人只有實際行動,才能體驗到自信。例如,見人恐怖癥患者,不去回避人,而是帶恐怖心理與人接觸;強迫洗手者,有出現洗手沖動時,仍努力堅持正常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神經質癥乾不敢面對癥狀,而逃避痛苦。他們因為害怕疾病就不外出;因為見人恐怖就避開了人群;因為失眠恐怖就不工作……所有這些現象,都是對痛苦的逃避。患者采取這種態度,就永遠不能從痛苦中解放出來。那么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森田先生有句名言"忍受痛苦,為所當為。"這應當成為神經質患者的生活準則。不潔癖者害怕不潔,但卻同時堅持打衛生;失眠恐怖患者忍著痛苦堅持日常工作。患者一切忍受痛苦,一邊做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自信的體驗。一旦體驗了這種自信,就會領悟到自己的癥狀,這些癥狀實際上是主觀臆造的產物。同時通過性格的陶冶,使神經質癥患者認真、勤奮、好強等性格的長處得以發揚,這在治療中可起到積極的作用。 人要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就必須面對現實。客觀現實與主觀愿望不完全一致,有時還會完全事與愿違,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承認事實,如果我們去面對現實,企圖將不現實的想法變現實,就會產生幼滅的痛苦。神經質癥患者就不能正確地對待客觀現實,他們把理想和欲望擴展到完全不可能的范圍。有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感到惶恐,這是人之常情,我們應正視這一事實,即使感到不安,也不對此抗拒,這樣就不會產生癥狀。如果對此抗拒,不能順應事實,就會出現心理障礙。正如有人力求絕對干凈,結果便造成不潔恐怖一樣。假如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做到對客觀事物積極服從,情況就會不同。既然神經質者的痛苦不能解脫,那么就會索性去接受這一事實。當痛苦達到了極點,體會到確實無力反抗這種痛苦時,心理沖突就會突破,痛苦反而會減輕。 神經質癥患者把注意力固定在自己的癥狀上,不易使其轉移。對于患者本人來講,他們力圖使自己的注意力從癥狀中轉移開來,結果越是想擺脫,注意力反而越固定在癥狀上。對此,仍要強調,必須堅持順應自然的態度。對此,仍要強調,必須堅持順應自然的態度。對患有強迫思維的神經質癥者來說,讀書時不斷出現雜念,那就堅持帶著雜念讀書,這樣雜念反倒減輕,因為他們無形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書本上了。 總之,神經質癥患者愈是相去除去癥狀,逃避痛苦,就愈會使內心沖突加重,苦惱也就更深。因此,維持原狀,絕不回避,努力去做應該做的事。這種順應自然的態度,對于治療神經質癥來說,至關重要。
高良武久博士在開展森田療法的同時,還規定了森田式的生活態
度,這對于實施森田 療法,促進療效的改善,會帶來莫大好處。
一、 端正外表 完美的外表與完美的心靈是聯系在一起的。衣冠整潔,才能意志堅定。要振作精神、情緒煥發,首先要端正外表。一個衣飾不整,生活懶散、凌亂不堪的人,很難相信他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因此,要擺脫內心的痛苦和不安,首先需端正外表,要意志自然而然地堅定起來。
二.保持充實的生活 人們要保持充實的生活,就必須養成勞動的習慣。要自我感到,不干事情心理就不踏實。人普遍要有向上的進取心,并不斷地通過創造性的工作來實現,爾后才能取得成績。例如,農民灑下了辛勤的汗水,秋后獲得豐收的喜悅,從中體會到生活的意義。 人們遭受痛苦,也會在工作中增加信心,減輕痛苦。對于過度內向化的神經質癥患者來說,通過積極工作,可逐步走向外向型。高良武久博士指出:外向化的最佳方法是從事某種工作,即使是難做的事情,也要逼迫自己去做。
三.勿長期休養 神經質癥患者不宜長期休養。長期休養,有害無益。神經質癥患者具有較強的上進心。他們要擺脫癥狀,也是為了能得到更強的工作能力。讓患者長期不工作,會使患者覺得喪失了工作能力,從而可能命名癥狀愈加嚴重。其實,神經質癥患者的身體根本無毛病。硬要讓其休息,會使患者感到病情嚴重,這就很難從疾病觀念中解脫出來。
四、要正視現實 有一種人,當要去做一件不情愿的事情時,會找出一些借口,盡可能去回避。相反,要去做極感興趣的事情時,雖然有困難,也要想法去實現。人要躲避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往往會受到理性的自責,當然,也會以各種理由來自慰。他們以病為借口,逃避現實,為此感到現實嚴酷,更感到病的痛苦。他們做每件事都會表示:我有病。 這給治療帶來莫大困難,也是難以治愈的重要因素。正確的態度應是:不要以疾病為借口去逃避現實。
五、不做完美主義者 神經質癥患者往往是完美主義者。他們有極強的欲望,他們想工作,但又不有接受工作所付出的代價。他們以最順利的狀態為標準來要求自己,事實上根本無法實現的。現實與希望背道而馳,其結果處于一種完善的理想與不完善的現實的矛盾之中。事實上,絕對的理想與不完善的現實的矛盾之中。事實上,絕對的完善是不存在的。正確的態度是:不做完美主義者。
六、勇于自信 森田正馬博士認為,神經質的人一般帶有劣等感。所謂劣等感,即相當于自卑感。他們自覺處處不如別人,做呈沒有自信,結果一事無成高良武久教授這樣認為:"許多事情并不一不定期有了自信之后才去做,自信產生于努力之中。有人認為只有有了自信之后才能去工作, 這好比人學會了游泳之后再下水學游泳一樣,是非常荒謬的。" 人對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不會貿然從事。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還有成功的希望時,方能付諸于行動。對于有劣等感的人來說,缺乏自信,做事豫不決,三思而不行,陷于完善欲的桎梏之中,這樣就會一事無成。正確的態度應是:增強自信,勇于進取,通過實際行動去完成要達到的目的。七、不要急于求成 人們遇到悲痛憂傷的事情,譬如親人的死亡,其情感的的波動,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使人經常沉溺于痛苦的回憶中。人們在心理上又想消除這種痛苦,然而,事與愿違 ,有的人越想排除不開,這就是實際上想把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勢必會陷入欲罷不能的心理沖突之中。高良武久博士主張:"既然對往事不能忘懷,就不要強行忘懷,而應帶著這種思維積極地去做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工作,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使這種思緒逐漸淡漠,以至徹底消失,即使不完全消失,也會不再嚴重牽動我們的感情了。" 顯然,對于現實的痛苦;硬要逃脫是辦到的。我們只能順其自然,聽之任之,努力將自己致力于工作和學習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痛苦和悲傷自然會逐漸消失了。
森田治療的治療要點是陶冶疑病素質和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單純說理是無效的。正如 見人恐怖患者從道理上認識到人沒有什么可怕的,但見人后照樣感到恐懼、
不自然,盡量避免與人接觸。所以僅在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必須在情感上向臨其境去體驗方能有所變化。對于癥狀,森田教授提出"順應自然",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癥狀反而逐漸消退。因此對病人不予勸慰,令其順應自然,如讓苦悶發展到頂峰,這時反倒不再感到革悶了。具體的作法是要無條件地接受癥狀,不排除癥狀,充分認識到對癥狀的抵抗,一方面帶著癥狀去做應該作的事情,像正常人那樣去工作和學習。見人恐怖的病人,見人感到恐懼、表情不自然時,就讓它不自然、恐懼好了,同時去做該作的事情,這就是"忍受痛苦,為所當為"。對此,堅持下去自然就解除了主、客觀的矛盾和沖突,打消了精神交互作用,癥狀也就隨之減輕和消除了。 森田療法所遵循的"順應自然"的治療原理,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真能領悟以治療效果,并非那樣容易。尤其是較重的神經癥病人,讓他們對引起痛苦的癥狀"順應自然"、不予理睬和抗拒的態度是不可能的。住院治療為其創造了一個特定的治療環境,在醫生的指導下,使其獲得領悟和積極的生活體驗。 住院治療過程分為4期:絕對臥床期、輕工作期、重工作期和生活訓練期。其中絕對臥床期至關重要,作一重點介紹:這一期一般為一擊,病人要絕對臥床,除洗臉、吃飯、大小便之外,禁止會客,看書、談話、聽收音機、看電視等一切活動,保證絕對安靜。一般情況下,最初情緒可暫時安定,隨著絕對臥床時間的拉長,會出現各種相法,產生靜臥難以忍受的狀態。繼而病人還會出現一種無聊的感覺,總想起來干點什么的愿望。這就是無聊期。 靜臥期間,當痛苦達到極點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會迅速消失,精神立即感到爽快起來。這就是森田先生所說的"煩悶即解脫"的意思。這是一種情感上的自然變化的結果。這種變化有助于患者認識情感是不能由意志去排除的。病人想起床做些事情,正是精神能量從內開始朝向外部世界。顯示病人此時已是病情好轉的開端。 輕工作期一般為3至7天,此期可以做一些輕微的活動和勞動。要求病人每晚寫治療日記。 輕作業期一般為3至7天,此期可以做一些輕微的活動和勞動。要求病人每晚寫治療日記。 輕作業期一開始,患者體驗到一種從無聊中解放出來的愉快情緒。由于患者解除了對癥狀的關注,癥狀的感覺減輕、對勞動等行動越來越感到興趣,渴望得到較多較重的工作。 重作業期3~7天,此期勞動強度、作業量均已增加。通過努力工作,使患者體驗完成工作后的喜悅,培養忍耐力。學會對癥狀置之不理,進一步將精神能量轉向外部世界。在強化外在行為的同時理解人類心理的自然狀態。 生活訓練期1~2周,回歸社會的準備期,允許回到原單位或在醫院參加某些較為復雜的察晚上回到病房,堅持記日記。使患者在工作、學習、人際交往及實踐中進一步體驗順應自然的原則,為回歸社會做好準備。
近年來隨著森田療法的推廣,除住院治療外,逐步被引入門診治療。門診治療強調言語指導的作用,要求患者原封不動地接受自己自然浮現的思想和情感,體驗其苦惱,排除純思想、純感情的生活,
走向現實生活中去。 門診1次交談時間半小時左右,每周就診1次,3-5個月為一療程。經治療后,患者得到領悟,即可達到治療效果,終止治療。 門診森田療法的適應癥主要的:焦慮癥、疑病癥、強迫癥、恐怖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胃腸神經癥及其它類型的神經癥(癔癥除外)。本療法適合于迫切求醫,有治療愿望者。 神經癥患者多為自我中心和內向性格,心理上存在相當多的固著內容。在治療當中,要遵 照醫生的指導,使其處于服從地位,不去考慮治好治不好的問題,通過治療程序逐漸慢慢打開領悟的途徑。在治療過程中,讓患者讀有關森田療法的書,現已翻譯為中文的書: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森田正馬著)、森田心理療法實踐(高良武久著)森田療法與新森田療法(大原健士郎著)。在這一療法實施中,患者應記日記,定期交醫生閱讀。醫生通過日記對患者進行全面分析、指導、支持。這對治療效果必會產生頗大影響。 對于門診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是首先要患者了解癥狀的本質,明確患者的感受屬于功能性障礙。對于出現的癥狀,主觀上不予排除,再痛苦也要原樣地接受,帶著"癥狀"去從事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即"保持原狀"。只有這樣,患者便自然地把痛苦的注意轉向無意識注意的狀態,于是"痛苦"便在意識中消失或減弱。 森田先生指出:"凡是自然的都是真實的",指導患者不管出現什么思想、情感,考慮什么問題都不在乎,優劣、丑美都是沒有價值的。要認清這是人類自然的心態。把人的"本心"導入自覺狀態。充分認識這個道理后,首先從處理身邊事物著手,凡自己能做的事情,力求自己去完成。這是脫離自己轉向外向的最佳途 徑。正如森田先生所述"欲要整心應先整形",重要的是行動,一旦進入行動,與此相應地,其心也必然向吻合于形,即"外相完整,內相自熟",是以態度影響認識的自我心理調整的道理。 其次,指導患者不要把癥狀掛在口頭上,經常敘說癥狀,自然"把注意力固著于癥狀"而出現痛苦。當自己錯誤時,為了合理化常進行解釋,當對方誤解或不十分理解時,可以實際情況加以說明。對患者來說,允許說明,但不允許解釋。 最后指導患者面對現實,面對生活。實現以現實為本位的人生觀,力求以現實為主的生活。 門診森田療法也要取得家屬的配合,家屬不要對患者談病問病,不要以病人對待他們,這對于患者早日領悟很有好處。
相關文章
-
女性不孕患者的心理特點有哪些對于女性來說,我們都知道生活中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而且如果是壓力比較大,肯定會導致自己出現一些不孕不育的,但患上不育癥的
-
森田療法如何治療失眠?長時間的失眠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精神恍惚、記憶力衰減、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能力下降、身體發胖,嚴重的還會誘發心臟
-
安靜法治療 森田療法的治療特點森田療法由日本神經專家森田正馬所創立,創立以來幫助無數患者擺脫心理上的疾病。森田療法的核心是什么呢?接下來就為大家揭曉。
-
森田療法法則之為所當為的態度森田療法除了順其自然的治療原則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為所當為”。凡是屬于你或者你覺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放開手
-
什么是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的人性觀森田療法是現代社會中非常有效的一種針對心理方面的問題所采取的治療方法,那么你知道森田的人性觀是什么嗎?你知道森田神經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