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養生:飲食宜少辛多酸
8月7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立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氣候逐漸變涼爽。不過,立秋之后暑氣一時間還難以完全消散,仍然會比較熱,所有民間有“秋老虎”的說法。
當心“秋老虎” 立秋后仍要防暑
立秋是一年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此后濕氣逐漸減弱,之前讓人難以忍受的“桑拿天”逐漸減少。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炎夏的余熱未消,處暑節氣也將在8月底接踵而來,“秋老虎”也虎視眈眈,天氣逐漸轉向干熱。特別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區仍處于炎熱之中。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因此,立秋后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為了預防中暑,天文和氣象專家建議人們保證睡眠,注意補充水分,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以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引起“熱傷風”。出門時隨身備好藿香正氣、仁丹等防暑藥品。
老年人在立秋時節容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所以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另外,入秋后*抗病能力減弱,如果不注意會容易發生腹瀉,嬰幼兒等腹瀉的易感人群要特別注意防范。
飲食宜“少辛多酸” 營養要均衡
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涼,*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立秋時節為*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而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
據《素問?臟氣法時論》:“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泄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助養肺。
《金匱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所以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酸味水果,能止瀉祛濕,且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欲。限制粗糙纖維的食物與刺激性強的食物的攝入,以保護腸黏膜和腸道功能;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用具有健脾補胃功效的蓮子、山藥、扁豆等食物。
立秋時節最易貼秋膘 怕胖別貪食
立秋之后,人的脾胃功能逐漸恢復,比起夏季來食欲明顯好轉,所以立秋后也是貼秋膘的好時候。但這也是體重增加最快的時候,所以肥胖者、要控制體重的人這時要注意節制飲食、適量運動,以免體重增長過快。
此外,由于夏天人們常進冷食,脾胃功能有所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大量進補肉食,會加重腸胃負擔,容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厭食、腹瀉等癥狀。因此,不妨先補充一些有營養、易消化的魚、蛋等,給腸胃一個調整適應期。
同時,我們在秋天里除了注意調節飲食外,還應該趁著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多進行戶外鍛煉。
穿衣要“春捂秋凍” 起居宜“早臥早起”
立秋之后,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較大。此時,公眾在起居和衣著上應該有所講究,起居宜“早臥早起”,穿衣要“春捂秋凍”。
立秋時節在起居上之所以要做到早臥早起。是因為“早臥”可調養*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于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保健諺語。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適當地凍一凍。
保健專家提醒,“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
秋季怎么正確吃蘿卜 蘿卜的功效在秋天這個季節里面,可能大家都特別喜歡吃蘿卜,而且蘿卜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那么在秋天這個季節
-
秋季干燥 飲食要注意這幾點秋天的天氣也是比較干燥的,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傷害也是比較大的,那么我們在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幾個要點,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
-
秋后養胃不可缺少的飲食護理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七分養應該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養胃即清養胃陰,治療胃燥津傷、胃陰不足的方法。癥見胃部灼痛或
-
女人秋天必吃6大排毒祛火食物入秋,很多人易上火,火大時會出現口瘡、大便澀滯等癥狀。不及時祛火,體內的毒素就會殘留過多,引起多種疾病。下面來看看六種適
-
秋天吃南瓜既護心又助眠俗話說,“秋天到,南瓜俏”,眼下正是南瓜上市的季節。除了能給我們帶來味覺上的享受外,南瓜還具有多種保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