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補藥需注意四大“要”點
隨著養生保健醫學在我國的興起,各種營養補劑也應運而生,而且名目繁多,而令人目不暇接。某些中老年人,他們或出于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擔心,或對營養補劑的一味偏受,就不管自己有病無病、虛證實證,盲目濫服補藥,殊不知這么做不但得不到原有的療效,到適得其反地增添了疾病,影響了健康。
服用補藥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恢復元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或是為了防治老年病,以便健身養生、延年益壽。但是,“補”是針對“虛”而言的,就是說,當*在正氣不足,虛象迭起的情況下,才能進服補藥,“虛象”,中醫叫做“虛證”,根據虛證有不同臨床表現,又分成陰虛、陽虛、氣虛、血虛、脾虛、腎虛等不同類型。因此,中醫在補益諸虛病癥中,往往要遵循“辯證論治”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采用補陰、補陽、補氣、補血、補脾、補腎等不同方法,尤其重視“虛什么,補什么”的治療法則,這樣才能保證補而不偏,也不致出現“補而助火”的反作用。因此,服用補藥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要辨別病證虛實陰陽;所謂“補”,就是補病人之虛虧和不足。但是,中醫病證在臨床表現上往往錯綜復雜,也就是說,有的人貌似體虛,其實“虛”中還夾雜著“實證”,而“虛中夾實”的病人是不能進補的。例如:某人自感乏力,精神萎靡,胸悶不舒,食欲不振,但大便數日不解,小便黃,舌苔黃膩等。倘若自服補藥,等于火上澆油,必定滋生他病。因此,進補前必須辨清陰陽虛實,遵照醫囑,有的放矢的進行,萬不可濫服。
2、要掌握適當藥量:補藥入口以后,要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變成*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所以中醫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但是,運用補藥補虛養身,有一個循序漸進、日久見功的過程,這就是說不能一見虛證,就大補特補,超量服藥而急于求成。否則就在可能引起脾胃消化無力而導致胸腹脹滿不舒,甚至發生其他病證。一般來說,對于大手術、大出血,使氣血突然大傷,正氣欲脫的病者,可急用人參30克煎湯補虛救治。若對慢性病,或急性病以后的調養期,就可使用藥性平和、藥力和緩的營養補劑,分多次少量飲服,一般以早晚空腹每服一匙為佳。
3、要掌握煎服方法:凡一切補益藥飲片,大多是植物的根、莖塊狀,質地致密。因此在煎藥之前,應該將藥放在鍋水內先浸泡2小時之久,然后再加水至藥平,煮開后以文火煎1個半小時左右,間隔翻動藥物數次,使其盡量煎透。每劑藥應煎兩次,煎第2次時可少加些水,煎的時間為1小時左右。將所取之藥汁,一般多在飯前空腹服,或早晚分服。
4、要掌握補益的季節時機:進服補藥一般多用于年老體虛,或老年慢性病患者久不愈。對于年老體虛者,宜在冬季補益,此取中醫“冬三月者為封藏”之說,意思是冬天養精蓄銳,來年可少得疾病。對患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病,而且一到冬天病情加劇者,應該在夏天進服補藥。這在中醫叫做“冬病夏治”。因為夏季是支氣管炎、哮喘病的緩解期,此時虛象突出,若能進補固本,可減輕冬季病證的發作。
總之,服用補藥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能擅自濫服。其他如在感冒或患有感染性疾病時,亦應暫時停服。
-
哪些人適合于吃辣木籽辣木籽這種飲食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樣子的,那么你知道嗎?平時對于這種隱私來說并不適合所有的人們都是吃的,有時候
-
服用中藥的禁忌有哪些?服用中藥期間要注意禁忌問題,服用中藥期間要清淡,服用中藥期間千萬不能吃發物類的食物,否則會影響到藥效,也會影響疾病的治療
-
服用中藥時要注意什么 服用中藥要注意4點事項服用中藥需要注意的問題比較多,服用中藥時要注意不宜喝濃茶,否則會影響到藥效的發揮,最好不要喝碳酸飲料,否則會影響到藥效的
-
中藥配伍和用量大小有什么關系中藥治療疾病的效果很好,但是影響中藥藥效的因素有很多的,中藥中有很多的配藥,不同的配藥的數量大小對于疾病的治療有很大的作
-
平時我們如何分辨中藥真偽中藥相比西藥看來,使其身體在發生疾病后利用中藥的口服,為之能給身體帶來極大的治標又治本,但現在的生活中出現了以假亂真的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