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如何擁有穩固而潔白的牙齒
中醫學理論認為“齒為臟腑之門戶”,牙齒是*消化系統第一個重要器官,起到磨谷食、助消化的作用,也是控制發聲的重要門戶,同時還是影響面容美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美化牙齒是歷代醫學家極其重視的。
【病因病機】
牙齒、齒齦異常的原因如下:
1)腎精不足 因稟賦不足、后天調養失宜、房室過度、久病傷腎或年老腎虧,導致*腎之精氣虛損,而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精不足,齒失充養,腎氣不足,根本不固,故出現牙齒枯槁、黃黑、松動,易生齲齒。如《圣濟總錄》所言:“腎主骨,齒者骨之余也,人之腎氣強盛,骨髓堅固,則齒牙瑩白璀璨;今腎氣虛弱,無以榮于骨髓,故令牙齒枯槁而黃黑”。
2)熱灼陰傷 因久病傷腎、稟賦不足、房室過度、過食溫燥劫陰之品,耗傷腎陰,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則牙齒疏豁、動搖、露根、牙齦潰爛萎縮!吨敝阜健费裕“腎虛則齒豁,精盛則齒堅,虛熱則齒動”。若感受熱邪,耗傷津液,則牙齒黃而干燥。
3)氣虛血少 由于久病不愈,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無以化氣,氣血兩虛,不能上輸精微于齒齦,牙齦失于濡養,則牙跟淡白;復感風邪,則跟肉縮露。《圣濟總錄》言:“氣血不足,揩理無方,風邪襲虛,客于齒間,則令肌寒血弱,齒肉縮露,漸至宣露,永不附著齒跟也”。
4)邪犯陽明 風冷之邪侵入陽明經(手陽明、足陽明),經脈氣血運行受阻,則牙齒黃黑、枯槁、搖動。《諸病源候論》言:“風冷乘其經脈,則髓骨血損,不能榮潤于牙齒,故令牙齒黯黑,謂之歷蠹”;“風邪冷氣客于經脈,髓虛血弱,不能榮養于骨,枯燥無潤,故令齒黃黑也”。此外,嗜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或熱邪內犯導致胃熱熾盛,而胃經絡于跟,胃火循經上熏,氣血壅滯,則牙齦腫脹疼痛,甚至潰爛;熱傷血絡,則齒縫出血。
5)牙齒、牙齦疾患 風府、牙宣、齲齒、牙癰等齒、跟疾病,也可導致牙齒色澤、形態的異常。
此外,長期吸煙、大量飲濃茶、慢性鉛中毒或氟中毒、服用某些藥物如四環素、慢性病也可以出現牙齒色澤、形態的變化。
【保健方法】
1)內治法
①藥物法:
i.滋陰清胃固齒丸(《壽世保元》):山藥末30g,牡丹皮末30g,黃柏(酒炒為末)60g,黃連(酒炒為末)30g,升麻末60g,當歸末(酒洗)30g,元參末308,干葛根末30g。
用知母30g、山楂肉60g,煎濾湯去滓,凈汁煮葛粉為糊,又用秈米一碗研爛,和葛粉一同研勻,調以上八味末為九,如綠豆大,以水飛過,朱砂為衣,曬干。每服98,食后白開水送下。要忌一切厚味、姜、椒、辣等物。
此方清熱降火,滋補腎陰,用于腎陰不足,陰虛火旺,虛火上攻之牙齒松動,齒齡腫痛及齦萎齒露。
ii.地骨皮散(《醫方類聚》):地骨皮31g,郁李仁30g,生干地黃318,川升麻46.5g,藁本15.5g,露蜂房15.5g,杏仁31g。
將上藥搗為散,每次用3g,以紗布包緊,噙口中,咽津,不拘時候,隨時可用。
此方清熱養陰,升舉清陽,用于脾腎兩虛之牙齒黃黑,枯燥無光。
iii.安腎丸(《赤水玄珠》):青鹽(炒)30g,補骨脂(鹽水炒)30g,山藥30g,石斛30g,白襖苔30g,警絲子(酒炒)30g,巴戟天30g,杜仲(姜汁炒)30g,肉蓯蓉(酒浸)60g,白蒺藜(炒)60g。
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九,梧桐子大,每日服70~80丸,分2次服,空腹鹽開水送下。
此方補腎益精,用于腎精不足之牙齒松動易脫。
-
高血脂吃什么好?綠豆海帶湯降血脂高血脂應該要多吃一些綠豆和海帶,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盡量吃清淡的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紅薯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燕麥片具有降血
-
采用肚臍敷藥可緩解失眠嗎在平時生活中因生活節奏,并加上工作壓力、勞累等影響,使得我們的身體偶爾會出現短暫時期的失眠、腹脹、女性的痛經等等不適,但
-
家中有老人常備哪些中成藥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很多老年人的身體體質正在不斷的降低,身體的各種功能正在慢慢的退化,抵抗力也在不斷的下降,這樣就會使身
-
中醫如何治療精子下降在日常男性對待自身健康,使之都是非常大意和有所忽視的,特別有嗜好頻繁的進行桑拿、熱水浴,殊不知這樣給體內精子造成極大
-
發生牙齦出血后如何利用中藥進行緩解有時刷牙的時候會出現流血,實際這都是牙齦出血所造成的,由于刷牙時沒有掌握很好的方法,繼而出現了大量的牙齒流血現象,如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