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介紹 艾灸五大養生要穴
扶養一身正氣,使正氣不絕,脾土肥沃,腎水充盈。土沃、水盈、氣足便能生長萬物,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了。下面就詳細介紹艾灸最常用的五大養生要穴:關元、命門、足三里、神闕、中脘。
關元穴:又名丹田,任脈之穴,在臍下三寸處。關元穴是*重要補穴之一。
主治:陽 痿早泄、夢遺滑精、遺尿癃閉、小便頻數、尿濁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產后出血、陰挺等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各種疝氣、浮腫、中風脫證、一切虛勞損傷、四肢厥冷等。
命門穴:又名精宮,督脈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其氣與腎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
主治: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 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病癥。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橫指處。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便秘、腹瀉、水腫、神經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腸癰等。
神闕:位于腹部臍中,有調理脾胃、祛寒壯陽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類經圖翼》說:"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醫學入門》說:"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
具體方法:以藥末填臍,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壯,藥末可選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中脘穴: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上四寸。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濕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惡心嘔吐、呃逆、反胃、腹脹、腹瀉、潰瘍病、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官能癥等一切胃腸病癥,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癥侯。溫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簡便易學易會。
以上穴位怎樣灸:
將艾卷燃著一端,在足三里、神闕(即肚臍眼)等五穴位上熏灸。先反復測度距離,感局部溫熱舒適而不灼燙,即固定不動(一般距皮膚約3厘米),以施灸部位出現紅暈為度。作為保健可隔日或三日一次。清晨或睡前皆宜,每次10-15分鐘。
終年灸五穴,不僅有助于調節*神經系統及內分泌活動,還能顯著提高*免疫功能,從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之作用。
推薦閱讀: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這幾個問題艾灸可以輔助治療多種疾病,并且具有調理身體的作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功效,但是艾灸時也要注意很多問題,應該要耐心堅持,并
-
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囊腫可分單房和多房,一般以單房多見,生長緩慢。開始時囊腫質地柔軟,按之有輕度波動感,遷延日久運動時可稍有不適。臨床上用穿
-
腦癱患兒可試試針灸腦癱、自閉癥、多動癥和弱智是兒童腦病的四大類。“現在針對兒童腦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都還很不成熟,很多患兒家庭因為對該病
-
針刀療法 可治頸椎病針刀既可以通過針刺手法起到針灸作用,又能在體內發揮切割、剝離等手術刀作用。由于切割、剝離時產生的損傷很小,不見創口,更無
-
中醫針灸養生介紹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