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進補防治骨質疏松
近年來,骨質疏松發病率已躍居常見病、多發病的第七位。絕經后婦女50%以上、老年男性20%以上患有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所呈現出的發病率高、醫療費用高等特點已成為一個不得不引起人們重視的公共健康問題。
2000多年前的中醫名著《黃帝內經》就說過:“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這里提到的“骨痿”、“骨枯”、“骨痹”與現代醫學的腰背疼痛、身材縮短、駝背、骨折等骨質疏松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中醫認為導致骨質疏松的根本原因是腎精虧虛。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虛精血不足則髓之生化乏源,不能滋養骨骼,骨之失養會導致骨骼脆弱無力。其次,脾失健運是骨質疏松的重要病機,脾虛運化失司會影響胃腸對鈣、磷微量元素、蛋白質及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的吸收。而氣滯血瘀則是其促發因素,血瘀痹阻脈絡,氣血津液不能濡養筋骨,筋骨一旦失于濡養便易疏松脆弱。
中醫學病因病機分析:本病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養失宜、久病失治、老年衰變、用藥失當引發。
1.先天稟賦不足,體質虛弱父母體虛,遺傳缺弱,胎中失養,孕育不足,造成腎氣虧虛,腎精不足,髓空骨軟。《靈樞·經脈》云:“人始生,先成精,精生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力剛,肉為墻,皮膚生而毛發長”,說明人在出生前后骨骼的生長、發育均依賴于腎精。